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能灭诸法诤乱。何等诸法?所谓淫、怒、痴、无明,乃至大苦聚,诸盖、结、使、缠;我见、人见、众生见、断见、常见、垢见、净见、有见、无见,如是一切诸见;悭贪、犯戒、瞋恚、懈怠、乱意、无智;常想、乐想、净想、我想,如是等爱行;着色,着受想行识,着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罗波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着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着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着一切智、一切种智,着涅槃;是一切法诤乱,尽能消灭,不令增长。
「譬如有药名摩祇,有蛇饥行索食,见虫欲啖,虫趣药所,药气力故,蛇不能前,即自还去。何以故?以是药力能胜毒故。憍尸迦!摩祇药有如是力」,这是说的譬喻。
「若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若有种种斗诤起,欲来破坏者,以般若波罗蜜威力故,随所起处,即疾消灭,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这是从正面说明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威力,能够灭除去一切斗诤的事情。这个「即生善心,增益功德」,是说来破坏般若波罗蜜,学习般若波罗蜜的菩萨的道心的人,使令他转恶为善,成为佛教徒了,或者是他就是退回去了。
「何以故?」昨天是讲到这里,「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能灭诸法诤乱」,这是第二科,再进一步的来解释它的道理,说这个般若波罗蜜为什么有这种威力?「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能够努力地不懈怠,学习这个般若法门,是有这样的威力,能消灭一切法的诤乱,一切法里面的烦恼。前面的文是说人的烦恼,就是有魔、或者魔民,或者是外道的梵志、或者是增上慢人,这三种人来破坏菩萨的道心,能够为般若波罗蜜的威力,把他消除了。这下面呢,就是学习般若法门的人,能消除菩萨自心的烦恼,这个是要更大的威力,才是可以的,是这样意思。
是能灭诸法的诤乱,这个「诤」,这上面有个言字边,好像语言上的冲突,现在这里是内心里边有冲突,这个言实在就是心,若没有心,是不会说话的,这个心里面自己和自己有冲突,那么就是不寂静,所以叫做「动乱」,有这种事情。
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威力,不但能消除外来的这些诤,现在还能够消除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内心的诤乱,这是把下边这段文的大意先标出来,下面就详细解释。
「何等诸法?」能灭诸法诤乱是什么事情呢?这是个问。「所谓淫、怒、痴、无明,乃至大苦聚」,这个淫有两种:一种是你有淫欲心,这是一种;第二有淫欲的事。现在这是说淫欲的心,这个就是贪欲,这个贪欲心呢,当然这里,这个字就指男女的欲。欲界里边的众生,完全都有这件事,不管你是天、你是人、你是鬼神,乃至畜生,通通都有这件事。那么无始劫来就有这件事,所以一切众生,这一方面的烦恼是很深、很厚,很不容易调伏的。
这个「怒」就是愤怒,瞋心,违背了自己的愿望,不满足自己的意,不满意的地方,都是心里面不高兴;也有轻微的、也有是重大的,都不一样,这一样烦恼也是很厉害的。
这个「痴」,就是不明白道理,有各式各样的错误的执着,那么都是属于痴,其中最严重的痴,就是不相信有善恶果报,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相信这件事,明知道这件事将来会有罪过,但是还是要去做去。当然有贪、瞋的部份,最严重的还是愚痴的关系,明知道将来有后患,但是还是要做。
这个「无明」呢,就是微细的愚痴,微细的愚痴就是对于一切世间上的事情有所执着;这个圣人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一切法的虚妄不真实,是圣人的智慧才能知道的,我们凡夫都是执着是真实的,连做梦都认为是真的。圣人才能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凡夫也不知道是空,也不知道是虚妄,认为是有,而且是真实有,于是乎就会引起很多淫、怒、痴的烦恼。
「乃至大苦聚」,前边的淫、怒、痴、无明,这是内心的烦恼,这个「乃至」就是里面略掉了一部份,略去了什么呢?就是由淫、怒、痴、无明发动出来的业,发动出来的行为,或者是做善事、或者是做恶事,都是由无明烦恼发动出来的。我们一般的世间的善法,除了佛教徒稍好一点,如果不是佛教徒,就是做善事里面还是有无明的,也是有淫、怒、痴在里面;如果你问:为什么做善事也是无明呢?其实很明显,人与人做善事,在里面做做,大家就冲突了,为什么呢?就是里面有无明,也是有淫、怒、痴。那么由淫、怒、痴、无明发动出来的行为,就是业力。这业力这件事,就是佛法里边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件事,就是你的语言,你发出来的行为,在时间上剎那剎那就过去了;但是过去而没有过去,就是你在说话的时候,你在表现出来各式行动的时候,就是造成了一种力量,在你内心里面储藏起来,将来这个力量就会发作出来果报的,有这件事。
当然佛法是这样讲,我们中国哲学呢,没有说那么明白,但是也有这个味道,好像是《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实这个话也表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有这种意思。但是说得不像佛法说那么明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一家里面的人会做种种利益人的事情,将来会得到幸福,那么谁得到幸福呢?譬如说他父母做了很多的善事,寿命到了,父母都走了,谁来得这个果报呢?他的儿女,由他儿女来承受他的父母、或者他的祖父母所做的幸福,去得那个果报,我们中国的儒家的人这么讲;「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的先人做了很多罪过的事情,那么他自己死了,他自己不负这个责任,将来这个果报他自己不管了,给他儿女,他儿女去承受这个后果。当然这是我们中国人古代的,也应该还算是有智慧的人,说出这么一句话来,对于中国人,我认为影响还是很大的。哎呀!这样子啊!那我希望我的儿女幸福,我不敢做恶,我要做好事,应该是这样;但是也有人不相信这件事,那就是做恶了。
但是佛法的意思,谁做这件事谁负责,你做这件事你负责,我没有做我不负责的,我将来我不会受这果报的;父母做善事,父母受好的果报,儿女不能受,佛法是这样的,谁做谁受,谁不做谁不受的。但是当然有的事情也有点不同,就是多少个人,大家合作共同地做这件事,那将来的果报就是大家共同的来承受了。
我看见报纸上有一件事,可能这件事在七七事变之前,就是日本没有侵略中国之前,有个南天王,中国有个南天王,在广东做省主席的一个人,姓陈,姓陈吧?这个人。他有一个小太太,当然大家一定是感情好,但是有的时候也是不好。有时不好,就把她驱逐了。把这个小太太一驱逐,他的官就向下降,这个财富也就减少,就是开始倒楣了;也有人说是,你把你的小太太请回来就会好,那么他就试一试,就把这个太太又请回来,请回来就升官,就发财;后来又是不对劲,又驱逐,驱逐,又是倒楣,就是这么几次,就感觉到非要和她在一起才可以,才能够有很多吉祥的事情。我看见报纸上有人写这篇文章。
那么在佛法上怎么解释呢?这就是共业。前一生大家在一起做功德,今生得果报的时候也要在一起,也要共同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夫妻也有共业,儿女、朋友也是有共业,如果没有共业,不行,没有共业,不能做夫妻,没有共业,也不可以做父子、儿女,也不可以的,也都是有共业,但是共业是有时间性的,有时间性的事情。说是他父亲眼睛痛,他儿子眼睛也痛,那医生说这是遗传的,但是他父亲不承认这个事情;但是在佛法来说呢,不是遗传,就是共业,以前共同的做一些有过失的事情,将来就是共同的受这种果报,佛法这样讲,我感觉佛法是合道理。你做这种有意义的事情,将来你得到幸福,我没有做,就是没有这回事,我若做,也会得到幸福的果报,这样子比较合道理。说是我的祖先做的福德,他死了,他自己不去受果报,我来承受果报,这个事情就是不合道理。那么在佛法里面是这样讲,就是自作自受,这是合道理的。
所以这上面说:「所谓淫、怒、痴、无明,乃至大苦聚」,这个「乃至」就是个业力。
我听有一个人说,在伦敦一个什么学会,征求有智慧的人,你证明有业力的存在,我给你多少英镑,在一个杂志上来征求这件事。因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对于这方面是没有异议的,大家都同意这个说法,都是有业力的关系。
「乃至大苦聚」,就是前面是淫、怒、痴、无明是烦恼,烦恼而有业,由业而得果报,就是大苦聚。这个「大苦聚」,不是一般的苦,很苦很苦啊,那当然是到地狱去、或者是到饿鬼的世界、到畜生的世界去受这种苦。
我们再讲一个小小的故事,这件事可能是佛灭度后了,有一位大阿罗汉叫祇夜多阿罗汉,他是在北印度。这个南印度有三个比丘,闻名这个祇夜多大阿罗汉有大威德,能教人学习圣道,所以他就从南天竺,就是到北方来,来拜见祇夜多阿罗汉。到了这个地方的时候,不是平地,是个山坡吧,这个庙就是在这里住,就看见一个老比丘很瘦,在那里烧火,或者是烧饭,为大众僧服务,做这个事情。那么这三位比丘就问这位老比丘:我们是来拜见祇夜多阿罗汉大德,不知道他在那里住,我们想去拜见他。说:他在第三层窟,地窟,窟窿的窟,就是第三层,这是地面上,到第三层去,你到那去拜见他。那么这三个比丘说:好!就是走、走,走到第三层了,一到那看呢,还是那个烧火的老比丘在那里,这心里面感觉奇怪,我们走路的时候,就是我们三个人,没有看见别的人从这地方走,怎么会又看见您在这里呢?您就是祇夜多大阿罗汉大德!说是您有这么大的威德,怎么还在那里烧火呢?做这种事情?那么这个祇夜多阿罗汉说:如…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