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能滅諸法诤亂。何等諸法?所謂淫、怒、癡、無明,乃至大苦聚,諸蓋、結、使、纏;我見、人見、衆生見、斷見、常見、垢見、淨見、有見、無見,如是一切諸見;悭貪、犯戒、瞋恚、懈怠、亂意、無智;常想、樂想、淨想、我想,如是等愛行;著色,著受想行識,著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羅波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著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著一切智、一切種智,著涅槃;是一切法诤亂,盡能消滅,不令增長。
「譬如有藥名摩祇,有蛇饑行索食,見蟲欲啖,蟲趣藥所,藥氣力故,蛇不能前,即自還去。何以故?以是藥力能勝毒故。憍屍迦!摩祇藥有如是力」,這是說的譬喻。
「若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若有種種鬥诤起,欲來破壞者,以般若波羅蜜威力故,隨所起處,即疾消滅,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這是從正面說明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威力,能夠滅除去一切鬥诤的事情。這個「即生善心,增益功德」,是說來破壞般若波羅蜜,學習般若波羅蜜的菩薩的道心的人,使令他轉惡爲善,成爲佛教徒了,或者是他就是退回去了。
「何以故?」昨天是講到這裏,「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能滅諸法诤亂」,這是第二科,再進一步的來解釋它的道理,說這個般若波羅蜜爲什麼有這種威力?「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能夠努力地不懈怠,學習這個般若法門,是有這樣的威力,能消滅一切法的诤亂,一切法裏面的煩惱。前面的文是說人的煩惱,就是有魔、或者魔民,或者是外道的梵志、或者是增上慢人,這叁種人來破壞菩薩的道心,能夠爲般若波羅蜜的威力,把他消除了。這下面呢,就是學習般若法門的人,能消除菩薩自心的煩惱,這個是要更大的威力,才是可以的,是這樣意思。
是能滅諸法的诤亂,這個「诤」,這上面有個言字邊,好像語言上的沖突,現在這裏是內心裏邊有沖突,這個言實在就是心,若沒有心,是不會說話的,這個心裏面自己和自己有沖突,那麼就是不寂靜,所以叫做「動亂」,有這種事情。
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威力,不但能消除外來的這些诤,現在還能夠消除學習般若法門的人內心的诤亂,這是把下邊這段文的大意先標出來,下面就詳細解釋。
「何等諸法?」能滅諸法诤亂是什麼事情呢?這是個問。「所謂淫、怒、癡、無明,乃至大苦聚」,這個淫有兩種:一種是你有淫欲心,這是一種;第二有淫欲的事。現在這是說淫欲的心,這個就是貪欲,這個貪欲心呢,當然這裏,這個字就指男女的欲。欲界裏邊的衆生,完全都有這件事,不管你是天、你是人、你是鬼神,乃至畜生,通通都有這件事。那麼無始劫來就有這件事,所以一切衆生,這一方面的煩惱是很深、很厚,很不容易調伏的。
這個「怒」就是憤怒,瞋心,違背了自己的願望,不滿足自己的意,不滿意的地方,都是心裏面不高興;也有輕微的、也有是重大的,都不一樣,這一樣煩惱也是很厲害的。
這個「癡」,就是不明白道理,有各式各樣的錯誤的執著,那麼都是屬于癡,其中最嚴重的癡,就是不相信有善惡果報,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相信這件事,明知道這件事將來會有罪過,但是還是要去做去。當然有貪、瞋的部份,最嚴重的還是愚癡的關系,明知道將來有後患,但是還是要做。
這個「無明」呢,就是微細的愚癡,微細的愚癡就是對于一切世間上的事情有所執著;這個聖人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都是虛妄不真實的,一切法的虛妄不真實,是聖人的智慧才能知道的,我們凡夫都是執著是真實的,連做夢都認爲是真的。聖人才能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凡夫也不知道是空,也不知道是虛妄,認爲是有,而且是真實有,于是乎就會引起很多淫、怒、癡的煩惱。
「乃至大苦聚」,前邊的淫、怒、癡、無明,這是內心的煩惱,這個「乃至」就是裏面略掉了一部份,略去了什麼呢?就是由淫、怒、癡、無明發動出來的業,發動出來的行爲,或者是做善事、或者是做惡事,都是由無明煩惱發動出來的。我們一般的世間的善法,除了佛教徒稍好一點,如果不是佛教徒,就是做善事裏面還是有無明的,也是有淫、怒、癡在裏面;如果你問:爲什麼做善事也是無明呢?其實很明顯,人與人做善事,在裏面做做,大家就沖突了,爲什麼呢?就是裏面有無明,也是有淫、怒、癡。那麼由淫、怒、癡、無明發動出來的行爲,就是業力。這業力這件事,就是佛法裏邊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這件事,就是你的語言,你發出來的行爲,在時間上剎那剎那就過去了;但是過去而沒有過去,就是你在說話的時候,你在表現出來各式行動的時候,就是造成了一種力量,在你內心裏面儲藏起來,將來這個力量就會發作出來果報的,有這件事。
當然佛法是這樣講,我們中國哲學呢,沒有說那麼明白,但是也有這個味道,好像是《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實這個話也表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有這種意思。但是說得不像佛法說那麼明白。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一家裏面的人會做種種利益人的事情,將來會得到幸福,那麼誰得到幸福呢?譬如說他父母做了很多的善事,壽命到了,父母都走了,誰來得這個果報呢?他的兒女,由他兒女來承受他的父母、或者他的祖父母所做的幸福,去得那個果報,我們中國的儒家的人這麼講;「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的先人做了很多罪過的事情,那麼他自己死了,他自己不負這個責任,將來這個果報他自己不管了,給他兒女,他兒女去承受這個後果。當然這是我們中國人古代的,也應該還算是有智慧的人,說出這麼一句話來,對于中國人,我認爲影響還是很大的。哎呀!這樣子啊!那我希望我的兒女幸福,我不敢做惡,我要做好事,應該是這樣;但是也有人不相信這件事,那就是做惡了。
但是佛法的意思,誰做這件事誰負責,你做這件事你負責,我沒有做我不負責的,我將來我不會受這果報的;父母做善事,父母受好的果報,兒女不能受,佛法是這樣的,誰做誰受,誰不做誰不受的。但是當然有的事情也有點不同,就是多少個人,大家合作共同地做這件事,那將來的果報就是大家共同的來承受了。
我看見報紙上有一件事,可能這件事在七七事變之前,就是日本沒有侵略中國之前,有個南天王,中國有個南天王,在廣東做省主席的一個人,姓陳,姓陳吧?這個人。他有一個小太太,當然大家一定是感情好,但是有的時候也是不好。有時不好,就把她驅逐了。把這個小太太一驅逐,他的官就向下降,這個財富也就減少,就是開始倒楣了;也有人說是,你把你的小太太請回來就會好,那麼他就試一試,就把這個太太又請回來,請回來就升官,就發財;後來又是不對勁,又驅逐,驅逐,又是倒楣,就是這麼幾次,就感覺到非要和她在一起才可以,才能夠有很多吉祥的事情。我看見報紙上有人寫這篇文章。
那麼在佛法上怎麼解釋呢?這就是共業。前一生大家在一起做功德,今生得果報的時候也要在一起,也要共同的,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夫妻也有共業,兒女、朋友也是有共業,如果沒有共業,不行,沒有共業,不能做夫妻,沒有共業,也不可以做父子、兒女,也不可以的,也都是有共業,但是共業是有時間性的,有時間性的事情。說是他父親眼睛痛,他兒子眼睛也痛,那醫生說這是遺傳的,但是他父親不承認這個事情;但是在佛法來說呢,不是遺傳,就是共業,以前共同的做一些有過失的事情,將來就是共同的受這種果報,佛法這樣講,我感覺佛法是合道理。你做這種有意義的事情,將來你得到幸福,我沒有做,就是沒有這回事,我若做,也會得到幸福的果報,這樣子比較合道理。說是我的祖先做的福德,他死了,他自己不去受果報,我來承受果報,這個事情就是不合道理。那麼在佛法裏面是這樣講,就是自作自受,這是合道理的。
所以這上面說:「所謂淫、怒、癡、無明,乃至大苦聚」,這個「乃至」就是個業力。
我聽有一個人說,在倫敦一個什麼學會,征求有智慧的人,你證明有業力的存在,我給你多少英鎊,在一個雜志上來征求這件事。因爲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對于這方面是沒有異議的,大家都同意這個說法,都是有業力的關系。
「乃至大苦聚」,就是前面是淫、怒、癡、無明是煩惱,煩惱而有業,由業而得果報,就是大苦聚。這個「大苦聚」,不是一般的苦,很苦很苦啊,那當然是到地獄去、或者是到餓鬼的世界、到畜生的世界去受這種苦。
我們再講一個小小的故事,這件事可能是佛滅度後了,有一位大阿羅漢叫祇夜多阿羅漢,他是在北印度。這個南印度有叁個比丘,聞名這個祇夜多大阿羅漢有大威德,能教人學習聖道,所以他就從南天竺,就是到北方來,來拜見祇夜多阿羅漢。到了這個地方的時候,不是平地,是個山坡吧,這個廟就是在這裏住,就看見一個老比丘很瘦,在那裏燒火,或者是燒飯,爲大衆僧服務,做這個事情。那麼這叁位比丘就問這位老比丘:我們是來拜見祇夜多阿羅漢大德,不知道他在那裏住,我們想去拜見他。說:他在第叁層窟,地窟,窟窿的窟,就是第叁層,這是地面上,到第叁層去,你到那去拜見他。那麼這叁個比丘說:好!就是走、走,走到第叁層了,一到那看呢,還是那個燒火的老比丘在那裏,這心裏面感覺奇怪,我們走路的時候,就是我們叁個人,沒有看見別的人從這地方走,怎麼會又看見您在這裏呢?您就是祇夜多大阿羅漢大德!說是您有這麼大的威德,怎麼還在那裏燒火呢?做這種事情?那麼這個祇夜多阿羅漢說:如…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1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