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蜜也是不得了,有这种境界。
当然,菩萨那个大智慧,那当然是我们所不能及,但是我们常常的调伏烦恼,修学四念处,修学般若波罗蜜调伏烦恼,常常的学习发大悲心呢,我们也一样可以做到这一步的,也是可以的。
所以这个地方「以众生长夜贪诤故,菩萨悉舍内外物,安立众生于檀那波罗蜜中」,「以众生长夜破戒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戒」,这就是众生都是烦恼活动,他不能够调伏自己的烦恼,贪心来了,也会做恶事、瞋心来了,也会做恶事,这当然就是破了戒,不应该做的事情做了;而菩萨呢,「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戒」,也会这样教化众生,以身示范。
「以众生长夜斗诤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忍辱」,这个众生是不忍辱的,小小有一点感觉到不合适,这个瞋心就来了,众生就是这样子;但是「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忍辱」,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好的故事,也还是讲一讲这个故事。
久远久远以前,这个因缘是,有人,佛的弟子里边问佛,佛初成道以后,到鹿野苑去转*轮,这个憍陈如五比丘,最先听佛说法得圣道,为什么会这么样子呢?佛就说这个因缘,就讲这个故事。
在久远久远以前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迦利王。这个国王他这一天,带着皇宫里面他这些女人,到野外去、到深山里面去旅游。旅游,可是他疲倦了,他就卧在那里休息,那么他这些女人就另外到别的地方去走,到一个地方看见有一个人在那里坐,看见这个人,这个人就是忍辱仙人,他有五百个弟子在这个山里面修行的。那么看见这个仙人,这些女人就围着这个仙人坐,仙人就为这些人讲解一些佛法的道理,那么这些女人听了很欢喜。可是迦利王睡醒了的时候,不看见女人了,他手里拿着剑就各处走,喔!看见在这里,那么就对仙人就问他:你有没有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有没有得圣道?说是:我没有得圣道!说是:你有没有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我没有得!没有得,你就是普通人,你有这么多的女人在这里,这件事可疑。你在这干什么呢?我修忍辱。这个王说:我试一试,看你能不能忍辱?这个迦利王拿着剑,就把他两只手斩断了。把它断了,断了,看他面色不变,你在这干什么?他还是说:我修忍辱!这个迦利王又把他的两个足割断了:你在这干什么?我修忍辱!他还是说修忍辱,于是把他鼻子也割断了、把耳朵也割断了,你在这干什么?我修忍辱!他还是修忍辱。但是,这个时候呢,他的这些五百个弟子从虚空里飞来了。飞来了,就对他说,对他称:师父啊!说是你受这个王这样的毁辱,你这个忍辱的心,有没有失掉呢?说:我心里面不变易!不受影响,心里面还是寂静的,还是平静的!
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迦利王:哎呀!把他身体这样子破坏,他这面色不变,而一直是说忍辱,而他的弟子从虚空飞来的,称他为师,就感觉这个人不是平常人,就向他忏悔,说是:「您是神人,我这样子对付你,不对,我向您忏悔!这时候天空里面乌云密布,有大雷、刮大风的样子。然后,这个忍辱仙人就是对着天空说:如果你们这些龙神,若是为了我这样子,不要!不要伤害这个国王,不要伤害他!他说完这个话也就没有事了。然后,这个国王对这个忍辱仙人说:我也感觉到你不是平常人了,但是你用什么来证明你是修忍辱的呢?你有什么表示呢?他说:我真实是修忍辱的,如果我是真实的,你断我这个身体,流的血能变成乳!这是一个;第二、我能恢复原状,我这个手足、鼻子、耳朵割掉了,现在恢复原状,这就表示我真实是修忍辱的!那么,忍辱仙人说完这个话,就恢复原状了,流的血,而不是一般的血,是像乳似的。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迦利王就是请他常到皇宫里,他来供养他,是有这么一个故事。
这里边,这个国王似乎是,也是懂得多少佛法的,他能问他:你有没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说是没得!得没得四禅?说是没有得!但是他有这样的工夫呢,我这么想,这人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了,他说没得圣道、也没得四禅,这个「没有得」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境界,而不是说我们凡夫没有修行的人,说我没有得初果、没有得四禅,不是这个意思。
那么得了圣道的人,你这些苦恼的境界加在他身上,他心里面能够不动,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这个原因,我们平常人,我们这个心,就在这些虚妄的境界上分别,就在这虚妄的境界上分别,那么这个刀剑伤害他的身体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虚妄分别心所存在的地方,所以你就受到了痛苦。这个得到圣道的圣人,他心里面,他若不入定呢,当然他心里面也是观察这一切法,这样观察;但是他若正念入定的时候呢,他心能游于胜谛,游于第一义谛,是离一切相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毕竟空,这个第一义谛这个地方,是无一切法相的,他的心能游于第一义谛了,你怎么样杀害他,于第一义谛上没有关系,所以他不感觉痛,他会不感觉痛的。这是因为得了圣道会这样子,如果没得圣道,当然不行,没有得圣道的人,不要说刀割,用针刺你就受不了。
所以修学圣道会有这种境界,能忍辱,你怎么样毁辱他,他心里面能够不动,而这个不动很自然的,当然这是修行的功夫的境界,你没有修行,勉强也勉强不来的。所以说「以众生长夜斗诤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忍辱」。
「以众生长夜懈怠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精进」,众生长夜懈怠,你要他精进,这个事很不容易;若是放逸的事情,他可能欢喜做,若是有功德的事情,想做就是很困难。但是「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精进」。
「以众生长夜乱心故」,心里面散乱,「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禅那」,菩萨自己也能为众生示范,能修学禅定,众生向他学呢,也就得禅定了。
「以众生长夜愚痴故」,这个不明白道理,不明白缘起的道理,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由因缘而有的,不是自然有的,那么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叫做「愚痴」;「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般若波罗蜜」,教导众生佛法,开大智慧。前面这五种事情,还是以智慧为根本的,没有智慧,前边五种功德都还是弄不好。
「以众生长夜为爱结故,流转生死」,我们平常的凡夫就是在欲里面生活,就是一切一切凡有所做,都是为了欲,欲的生活。欲的生活,实在是令你很多的苦恼。很多的苦恼,死掉了以后,就是随业流转,流转还是苦恼,这是「众生长夜为爱结故,流转生死」,很少人会去追求真理这件事,总是为欲。欲这件事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就是一直地在那里追求,众生就是这样子。
「是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断众生爱结」,菩萨以大悲心、以大智慧为方便,开导众生,断众生的爱烦恼;「安立众生于四禅」,因为若得色界四禅,就是没有爱了;「四无量心」,就是要有慈悲喜舍的心;「四无色定」,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前边还是凡夫的世间的善法,「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这是出世间的圣道,出世间的圣道是永久也不会再流转生死受苦了。
「空、无相、无作三昧」,我们头几天解释了这一个;「安立众生于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这都是圣道,要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要修「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才能成就的。
「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现世功德」,这个菩萨能这样的教化众生,他自己也这样的修行,所以这三种人来恼乱他,是不能成就的。
后世功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轮,所愿满足,入无余涅槃。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后世功德。
「后世功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轮,所愿满足,入无余涅槃。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后世功德」,前面说「现世功德」,这是说「后世功德」。
菩萨现在能这样修学般若波罗蜜自利利他,那么将来会怎么样呢?后世功德是得无上菩提,就成佛了,得大智慧。「转*轮」,就是为众生演说佛法,能令众生得圣道。「所愿满足,入无余涅槃」,佛出现世间是为度化众生,这个众生得度了,这个愿望满足就入无余涅槃了。当然这个「入无余涅槃」这件事,是指佛的化身说的,不是佛的真身,真身没有这回事情。「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后世功德」,菩萨将来是这样子。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其所住处,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增上慢人,欲轻毁难问破坏般若波罗蜜,终不能成。其人恶心转灭,功德转增,闻是般若波罗蜜故,渐以三乘道得尽众苦。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其所住处,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增上慢人,欲轻毁难问破坏般若波罗蜜,终不能成」,这下边是第二科「重明现世功德」,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再说一次,分三科。先说「现世功德」,下面有个譬喻。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语言文字这样的书,「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你能这样学习般若波罗蜜,「其所住处,魔、若魔民」,这个学习般若法门的人,他所居住的地方,不管是在旷野、在空舍,或者是在聚落里面,这个魔和魔民,或者是外道梵志、或者增上慢人,「欲轻毁难问」,轻视他、毁辱他、破坏他、难问他,破坏般若波罗蜜这个法,「终不能成」,是不会成就的。「其人恶心转灭」,而那些人想要破坏般若波罗蜜,这就是恶心,这个恶心不会存在的,渐渐就灭掉了;「功德转增」,他将来也会学习般若波罗蜜,得成圣道的。
「闻是般若波罗蜜故,渐以三乘道得尽众苦」,他听闻了般若波罗蜜的法门,逐渐逐渐地或者声闻乘、或者是辟支佛乘、或者是佛道,一佛乘,修学这样出世间的圣道,「得尽众苦」,能够灭除世间一切的苦恼。这底下这个也讲了它!
憍尸迦!譬如有药名摩祇,有蛇饥行索食,见虫欲啖,虫趣药所,药气力故,蛇不能前,即自还去。何以故?以是药力能胜毒故。憍尸迦!摩祇药有如是力。
「憍尸迦!譬如有药名」曰「摩祇」,这下面说个譬喻,这个「摩祇」是一个外国话,翻到中国话翻个神丹,仙丹的丹,神妙的神。「有蛇饥行索食」,这个蛇,它很久没有吃东西,心里很饿,想要去求东西吃。「见虫欲啖」,或者是见一个蛤蟆,或者是见一个老鼠,它就想要吃它。「虫趣药所」,而这个虫就跑到「摩祇」这个药这里来,「药气力故」,这个药的气味的力量,「蛇不能前」,这个蛇不能向前走,「即自还去」,所以就跑了。「何以故?」什么原因呢?「以是药力能胜毒故」,这个药草的力量很大,能够胜过蛇的毒,所以蛇就不能吃这个虫了。「憍尸迦!摩祇药有如是力」,这个神丹有这样的力量。这是一个譬喻,下面就是合这个譬喻。
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若有种种斗诤起,欲来破坏者,以般若波罗蜜威力故,随所起处,即疾消灭,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
「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若有种种斗诤起」,若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纠纷出来,或者是魔、魔民,或者是外道梵志、或者增上慢人,那么这就是譬喻蛇,而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就譬喻那个虫。「有种种斗诤起」,就是那三种人来烦恼他,「欲来破坏者,以般若波罗蜜威力故」,那就是那个神丹的力量,「随所起处,即疾消灭」,随所起的这一切纠纷,这些烦恼事情,它自然的就灭掉了,「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破坏菩萨般若波罗蜜心的那个人,他的善心会生起来了,而后能栽培善根也可以得圣道了。
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能灭诸法诤乱。何等诸法?所谓淫、怒、痴、无明,乃至大苦聚,诸盖、结、使、缠;我见、人见、众生见、断见、常见、垢见、净见、有见、无见,如是一切诸见;悭贪、犯戒、瞋恚、懈怠、乱意、无智;常想、乐想、净想、我想,如是等爱行;着色,着受想行识,着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罗波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着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着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着一切智、一切种智,着涅槃;是一切法诤乱,尽能消灭,不令增长。
「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能灭诸法诤乱。何等诸法?所谓淫、怒、痴、无明,乃至大苦聚,诸盖、结、使、缠」,这个明天讲,今天就讲到这里!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4》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