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14▪P2

  ..續本文上一頁羅蜜也是不得了,有這種境界。

  

  當然,菩薩那個大智慧,那當然是我們所不能及,但是我們常常的調伏煩惱,修學四念處,修學般若波羅蜜調伏煩惱,常常的學習發大悲心呢,我們也一樣可以做到這一步的,也是可以的。

  

  所以這個地方「以衆生長夜貪诤故,菩薩悉舍內外物,安立衆生于檀那波羅蜜中」,「以衆生長夜破戒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衆生于戒」,這就是衆生都是煩惱活動,他不能夠調伏自己的煩惱,貪心來了,也會做惡事、瞋心來了,也會做惡事,這當然就是破了戒,不應該做的事情做了;而菩薩呢,「悉舍內外法,安立衆生于戒」,也會這樣教化衆生,以身示範。

  

  「以衆生長夜鬥诤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衆生于忍辱」,這個衆生是不忍辱的,小小有一點感覺到不合適,這個瞋心就來了,衆生就是這樣子;但是「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衆生于忍辱」,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好的故事,也還是講一講這個故事。

  

  久遠久遠以前,這個因緣是,有人,佛的弟子裏邊問佛,佛初成道以後,到鹿野苑去轉*輪,這個憍陳如五比丘,最先聽佛說法得聖道,爲什麼會這麼樣子呢?佛就說這個因緣,就講這個故事。

  

  在久遠久遠以前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迦利王。這個國王他這一天,帶著皇宮裏面他這些女人,到野外去、到深山裏面去旅遊。旅遊,可是他疲倦了,他就臥在那裏休息,那麼他這些女人就另外到別的地方去走,到一個地方看見有一個人在那裏坐,看見這個人,這個人就是忍辱仙人,他有五百個弟子在這個山裏面修行的。那麼看見這個仙人,這些女人就圍著這個仙人坐,仙人就爲這些人講解一些佛法的道理,那麼這些女人聽了很歡喜。可是迦利王睡醒了的時候,不看見女人了,他手裏拿著劍就各處走,喔!看見在這裏,那麼就對仙人就問他:你有沒有得初果、得二果、得叁果、得四果,有沒有得聖道?說是:我沒有得聖道!說是:你有沒有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我沒有得!沒有得,你就是普通人,你有這麼多的女人在這裏,這件事可疑。你在這幹什麼呢?我修忍辱。這個王說:我試一試,看你能不能忍辱?這個迦利王拿著劍,就把他兩只手斬斷了。把它斷了,斷了,看他面色不變,你在這幹什麼?他還是說:我修忍辱!這個迦利王又把他的兩個足割斷了:你在這幹什麼?我修忍辱!他還是說修忍辱,于是把他鼻子也割斷了、把耳朵也割斷了,你在這幹什麼?我修忍辱!他還是修忍辱。但是,這個時候呢,他的這些五百個弟子從虛空裏飛來了。飛來了,就對他說,對他稱:師父啊!說是你受這個王這樣的毀辱,你這個忍辱的心,有沒有失掉呢?說:我心裏面不變易!不受影響,心裏面還是寂靜的,還是平靜的!

  

  那麼這個時候,這個迦利王:哎呀!把他身體這樣子破壞,他這面色不變,而一直是說忍辱,而他的弟子從虛空飛來的,稱他爲師,就感覺這個人不是平常人,就向他忏悔,說是:「您是神人,我這樣子對付你,不對,我向您忏悔!這時候天空裏面烏雲密布,有大雷、刮大風的樣子。然後,這個忍辱仙人就是對著天空說:如果你們這些龍神,若是爲了我這樣子,不要!不要傷害這個國王,不要傷害他!他說完這個話也就沒有事了。然後,這個國王對這個忍辱仙人說:我也感覺到你不是平常人了,但是你用什麼來證明你是修忍辱的呢?你有什麼表示呢?他說:我真實是修忍辱的,如果我是真實的,你斷我這個身體,流的血能變成乳!這是一個;第二、我能恢複原狀,我這個手足、鼻子、耳朵割掉了,現在恢複原狀,這就表示我真實是修忍辱的!那麼,忍辱仙人說完這個話,就恢複原狀了,流的血,而不是一般的血,是像乳似的。那麼這個時候,這個迦利王就是請他常到皇宮裏,他來供養他,是有這麼一個故事。

  

  這裏邊,這個國王似乎是,也是懂得多少佛法的,他能問他:你有沒有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說是沒得!得沒得四禅?說是沒有得!但是他有這樣的工夫呢,我這麼想,這人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了,他說沒得聖道、也沒得四禅,這個「沒有得」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境界,而不是說我們凡夫沒有修行的人,說我沒有得初果、沒有得四禅,不是這個意思。

  

  那麼得了聖道的人,你這些苦惱的境界加在他身上,他心裏面能夠不動,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呢?這個原因,我們平常人,我們這個心,就在這些虛妄的境界上分別,就在這虛妄的境界上分別,那麼這個刀劍傷害他的身體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虛妄分別心所存在的地方,所以你就受到了痛苦。這個得到聖道的聖人,他心裏面,他若不入定呢,當然他心裏面也是觀察這一切法,這樣觀察;但是他若正念入定的時候呢,他心能遊于勝谛,遊于第一義谛,是離一切相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個畢竟空,這個第一義谛這個地方,是無一切法相的,他的心能遊于第一義谛了,你怎麼樣殺害他,于第一義谛上沒有關系,所以他不感覺痛,他會不感覺痛的。這是因爲得了聖道會這樣子,如果沒得聖道,當然不行,沒有得聖道的人,不要說刀割,用針刺你就受不了。

  

  所以修學聖道會有這種境界,能忍辱,你怎麼樣毀辱他,他心裏面能夠不動,而這個不動很自然的,當然這是修行的功夫的境界,你沒有修行,勉強也勉強不來的。所以說「以衆生長夜鬥诤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衆生于忍辱」。

  

  「以衆生長夜懈怠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衆生于精進」,衆生長夜懈怠,你要他精進,這個事很不容易;若是放逸的事情,他可能歡喜做,若是有功德的事情,想做就是很困難。但是「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衆生于精進」。

  

  「以衆生長夜亂心故」,心裏面散亂,「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衆生于禅那」,菩薩自己也能爲衆生示範,能修學禅定,衆生向他學呢,也就得禅定了。

  

  「以衆生長夜愚癡故」,這個不明白道理,不明白緣起的道理,世間上一切事情都是由因緣而有的,不是自然有的,那麼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叫做「愚癡」;「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衆生于般若波羅蜜」,教導衆生佛法,開大智慧。前面這五種事情,還是以智慧爲根本的,沒有智慧,前邊五種功德都還是弄不好。

  

  「以衆生長夜爲愛結故,流轉生死」,我們平常的凡夫就是在欲裏面生活,就是一切一切凡有所做,都是爲了欲,欲的生活。欲的生活,實在是令你很多的苦惱。很多的苦惱,死掉了以後,就是隨業流轉,流轉還是苦惱,這是「衆生長夜爲愛結故,流轉生死」,很少人會去追求真理這件事,總是爲欲。欲這件事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就是一直地在那裏追求,衆生就是這樣子。

  

  「是菩薩摩诃薩以方便力,斷衆生愛結」,菩薩以大悲心、以大智慧爲方便,開導衆生,斷衆生的愛煩惱;「安立衆生于四禅」,因爲若得色界四禅,就是沒有愛了;「四無量心」,就是要有慈悲喜舍的心;「四無色定」,就是無色界的四空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前邊還是凡夫的世間的善法,「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這是出世間的聖道,出世間的聖道是永久也不會再流轉生死受苦了。

  

  「空、無相、無作叁昧」,我們頭幾天解釋了這一個;「安立衆生于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這都是聖道,要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要修「空叁昧、無相叁昧、無作叁昧」才能成就的。

  

  「憍屍迦!是爲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得現世功德」,這個菩薩能這樣的教化衆生,他自己也這樣的修行,所以這叁種人來惱亂他,是不能成就的。

  

  後世功德,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轉*輪,所願滿足,入無余涅槃。憍屍迦!是爲菩薩摩诃薩後世功德。

  

  「後世功德,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轉*輪,所願滿足,入無余涅槃。憍屍迦!是爲菩薩摩诃薩後世功德」,前面說「現世功德」,這是說「後世功德」。

  

  菩薩現在能這樣修學般若波羅蜜自利利他,那麼將來會怎麼樣呢?後世功德是得無上菩提,就成佛了,得大智慧。「轉*輪」,就是爲衆生演說佛法,能令衆生得聖道。「所願滿足,入無余涅槃」,佛出現世間是爲度化衆生,這個衆生得度了,這個願望滿足就入無余涅槃了。當然這個「入無余涅槃」這件事,是指佛的化身說的,不是佛的真身,真身沒有這回事情。「憍屍迦!是爲菩薩摩诃薩後世功德」,菩薩將來是這樣子。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其所住處,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增上慢人,欲輕毀難問破壞般若波羅蜜,終不能成。其人惡心轉滅,功德轉增,聞是般若波羅蜜故,漸以叁乘道得盡衆苦。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其所住處,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增上慢人,欲輕毀難問破壞般若波羅蜜,終不能成」,這下邊是第二科「重明現世功德」,前面已經說過,這裏再說一次,分叁科。先說「現世功德」,下面有個譬喻。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語言文字這樣的書,「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你能這樣學習般若波羅蜜,「其所住處,魔、若魔民」,這個學習般若法門的人,他所居住的地方,不管是在曠野、在空舍,或者是在聚落裏面,這個魔和魔民,或者是外道梵志、或者增上慢人,「欲輕毀難問」,輕視他、毀辱他、破壞他、難問他,破壞般若波羅蜜這個法,「終不能成」,是不會成就的。「其人惡心轉滅」,而那些人想要破壞般若波羅蜜,這就是惡心,這個惡心不會存在的,漸漸就滅掉了;「功德轉增」,他將來也會學習般若波羅蜜,得成聖道的。

  

  「聞是般若波羅蜜故,漸以叁乘道得盡衆苦」,他聽聞了般若波羅蜜的法門,逐漸逐漸地或者聲聞乘、或者是辟支佛乘、或者是佛道,一佛乘,修學這樣出世間的聖道,「得盡衆苦」,能夠滅除世間一切的苦惱。這底下這個也講了它!

  

  憍屍迦!譬如有藥名摩祇,有蛇饑行索食,見蟲欲啖,蟲趣藥所,藥氣力故,蛇不能前,即自還去。何以故?以是藥力能勝毒故。憍屍迦!摩祇藥有如是力。

  

  「憍屍迦!譬如有藥名」曰「摩祇」,這下面說個譬喻,這個「摩祇」是一個外國話,翻到中國話翻個神丹,仙丹的丹,神妙的神。「有蛇饑行索食」,這個蛇,它很久沒有吃東西,心裏很餓,想要去求東西吃。「見蟲欲啖」,或者是見一個蛤蟆,或者是見一個老鼠,它就想要吃它。「蟲趣藥所」,而這個蟲就跑到「摩祇」這個藥這裏來,「藥氣力故」,這個藥的氣味的力量,「蛇不能前」,這個蛇不能向前走,「即自還去」,所以就跑了。「何以故?」什麼原因呢?「以是藥力能勝毒故」,這個藥草的力量很大,能夠勝過蛇的毒,所以蛇就不能吃這個蟲了。「憍屍迦!摩祇藥有如是力」,這個神丹有這樣的力量。這是一個譬喻,下面就是合這個譬喻。

  

  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若有種種鬥诤起,欲來破壞者,以般若波羅蜜威力故,隨所起處,即疾消滅,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

  

  「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人,「若有種種鬥诤起」,若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糾紛出來,或者是魔、魔民,或者是外道梵志、或者增上慢人,那麼這就是譬喻蛇,而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人就譬喻那個蟲。「有種種鬥诤起」,就是那叁種人來煩惱他,「欲來破壞者,以般若波羅蜜威力故」,那就是那個神丹的力量,「隨所起處,即疾消滅」,隨所起的這一切糾紛,這些煩惱事情,它自然的就滅掉了,「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破壞菩薩般若波羅蜜心的那個人,他的善心會生起來了,而後能栽培善根也可以得聖道了。

  

  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能滅諸法诤亂。何等諸法?所謂淫、怒、癡、無明,乃至大苦聚,諸蓋、結、使、纏;我見、人見、衆生見、斷見、常見、垢見、淨見、有見、無見,如是一切諸見;悭貪、犯戒、瞋恚、懈怠、亂意、無智;常想、樂想、淨想、我想,如是等愛行;著色,著受想行識,著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羅波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著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著一切智、一切種智,著涅槃;是一切法诤亂,盡能消滅,不令增長。

  

  「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能滅諸法诤亂。何等諸法?所謂淫、怒、癡、無明,乃至大苦聚,諸蓋、結、使、纏」,這個明天講,今天就講到這裏!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1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