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供養諸佛,所欲供養之具隨意即得」:「亦成就衆生,嚴淨佛土」,就是這個「爲他說」是利益他人,「正憶念」是自己用功修行,他這一生這樣子用功,「得如是今世功德」,等到後世呢,又進步了;進步了,可能會由外凡而進步到內凡,由內凡再進步到聖位,可能得無生法忍了,這個人。得了無生法忍法了以後,他也繼續還是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正憶念的時候,他能廣度衆生,能成就衆生的聖道,能夠這樣成就。
「嚴淨佛土」,昨天我們講過,這個「嚴淨佛土」,實在還是成就衆生,但是說「成就衆生」,是說在因地的時候,這個菩薩還沒有成佛,他度化這個衆生,利益這個衆生,同很多很多的衆生結了緣;等到成佛的時候,這些和他結了法緣的人都生到這個世界來,生到這個佛世界來,佛爲這些衆生再說法,這些人都得聖道了。這個「淨土」,說「土淨」、說「國土淨」,實在是人清淨,是這樣意思。但是這個事呢,「成就衆生」是個因,「嚴淨佛土」是個果,有這樣的味道,有這樣的意思的。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這個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當然這種聖人對于功德的成就如饑如渴,他感覺到……。譬如我們凡夫學習了一部經論,唉呀!我可以講了,我可以寫文章了,心裏很歡喜,感覺很多的成就了;但是成就聖道的人,感覺到很不足,感覺到不足啊!要繼續努力地來修學聖道,才能得到很多很多的功德的。
「成就功德」,這裏面有一個得神通的味道,他從這個佛世界到另一個佛世界去,從釋迦牟尼佛的世界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從阿彌陀佛的世界到藥師佛土的世界去、到阿閦佛國的世界、十方的佛世界他都能去,當然這是他的神通境界。到那個世界做什麼呢?「供養諸佛,所欲供養之具隨意即得」,就是還是要修福,他還要供養諸佛,就是香花供養、衣服飲食這些供養,也要修福。「所欲供養之具隨意即得」,隨心、隨時就能得,這也不容易,也是因爲他原來在沒入聖道之前,在這個世界上發大悲心,爲了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做了很多很多的功德;那麼等到他到他方世界去供養諸佛,因爲福德多,他隨需要,就來了,需要什麼,什麼就來了,「隨意即得」。這個地方是說修福。
「從諸佛聞法,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終不中忘」,這是修慧,修智慧。「從諸佛聞法」,得了聖道了,那是聖人了,但是他的智慧當然比我們凡夫是高深得多了,但是和那些大菩薩和佛來比,那還是很微小的,所以他繼續要聽佛說法的。聽佛說法,所聞的佛法「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直到成佛的時候,「終不中忘」,中間,由始至終,這個法是不會忘掉的,這也是不容易。我們現在在凡夫的時候,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一聽見什麼就忘記了;就算是你現在完全不忘,死掉了以後,來生一定是忘了,一定是不行,前生學什麼都忘記了。但是那個菩薩沒有這回事情,他換了一個身體,他還是不忘的,他前生學什麼都能現前。所以這的確是有差別的,「終不中忘」。當然這也是有陀羅尼的關系。
「亦得家成就、母成就、生成就、眷屬成就、相成就、光明成就、眼成就、耳成就、叁昧成就」,這底下說這個菩薩修無量的福德、修無量的智慧,他若舍掉了這個身體,再得一個身體的時候,都是不得了的功德。我們說唐太宗,他的父親是皇帝,當然他父親做皇帝實在是他的力量,他也做皇帝,他的兒子還是皇帝,你看這種境界,就是不同了。
說是現在這位菩薩,他的福德、智慧大了,「得家成就」,他生到那個種族的時候,那個種族一定是貴族,富貴的種族,而不是平常的地方;「母成就」,他的母親是大福德人、大智慧人,不是平常人能給他做母親,當然他也是結緣了的,他和人結緣了的,沒有緣,不能做父母的,他和這個人結緣了,那麼他的母親都是很高尚的身份的人。
「生成就」,這個生成就,你看釋迦牟尼佛傳就可以知道,我們平常人投胎,拿做人來說,投胎是個苦惱的境界;釋迦牟尼佛做悉達多太子,他來投胎的時候,他在母腹裏面,那個母腹裏面是大寶樓閣的境界,十方的菩薩都來集會聽他說法的,他在住胎的時候有這種事情,這叫做「生成就」。
我們在《瑜伽師地論》也說、《大毗婆沙論》也說,我們不要說那麼高,我們平常這個有福德的人投胎的時候,也感覺有福德的人當然還是一般的這個有福德的人,他不知道是投胎,他在母腹裏面也感覺到在一個宮殿裏面、在一個花園裏面,也是一個很如意的境界;若是沒有福德的人,他在母胎裏面,他在一個牆角那個地方,又刮風、又下雨,就是這種境界,就是也是不同的。
現在說是得到聖道的菩薩,當然不是說得八地以上的菩薩,這個菩薩他在這個……,我剛才說,他做功德,如饑如渴那樣子,歡喜做功德,不像我們凡夫做功德,很勉強做一件功德,但是這位菩薩非常的歡喜做功德,所以他福德、智慧非常的大,他就是這個境界完全不同的。
「眷屬成就」,我剛才說是唐太宗,他的父親也是皇帝,他的兒子還是皇帝,兒子兒子還是皇帝,輔佐他的人也是多,房玄齡、杜如晦,很多的有本事的人、品德很高的人輔佐他,這是「眷屬成就」,也是這樣子。楚霸王,就是輔佐他的人少,漢高祖,輔佐他的人就是多,原因什麼呢?你以前結緣結的不同,楚霸王的智慧就是不如劉邦,就是這樣子。
而這些事情呢,譬如說,這一個公司做總經理、做董事長的人,他的智慧若高,他就會用人,他也會提拔人、會栽培人、也會用人,就是很多人都是朋友,你不會用人、不會栽培人,很多的朋友變成怨家了,將來你的朋友就少了嘛,本來是你的朋友,變成怨家了。「眷屬成就」,很多的都是有高明的人是你的好朋友,不會同你造反這些事情,沒有這種事情。所以,這些事情都是由自己栽培。栽培,從什麼時候栽培呢?就是我們平常的時候,同任何人都做朋友,不要同人結怨。說那個人程度不夠,你慢慢幫助他,慢慢他也會進步了,應該這樣子,你不要棄舍這個人,說這個人不是個好東西;其實他也可以轉變成好東西,轉惡爲善,都是這樣子。這個「眷屬成就」是栽培來的,若說釋迦牟尼佛來說,很多的大阿羅漢、很多的大菩薩是他的眷屬,這是「眷屬成就」。當然,按我們平常人說,就是你的哥哥、你的弟弟、你的姐姐、你的妹妹、你很多的朋友,都是很優秀的人才,那麼「眷屬成就」,就是這樣子。
「相成就」,這是說他本身有大福德相,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子。「光明成就」,能放大光明,我們凡夫宿世沒有栽培,我們的身體不能放光明。
「眼成就、耳成就、叁昧成就、陀羅尼成就」,這個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有大悲心,以慈眼視衆生,所以他將來那個眼睛也是特別好的。若是說那個人偏是一下子打人,把人家眼睛打壞了,那麼你將來你的眼睛有問題,就是有問題的;你破壞別人的眼睛,將來你眼睛有問題了,因果就是這樣子。「耳成就」,當然這裏面說是耳朵很莊嚴,而且還有神通的。「叁昧成就」,這是說他「意」,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有初禅、有二禅、有叁禅、有四禅,乃至無色界天的四空定,乃至出世間無漏的叁昧成就了,當然這都是要用功修行來的。我們凡夫,沒有得聖道的人,好像時間很多似的,好像壽命很長似的,好像不愛惜光陰,好像他很得閑似的;那個得了聖道的人,他總感覺光陰不夠用的,一直要用功、要修行,所以他會有這麼多好的成就。「陀羅尼成就」,也就是前面說:「從諸佛聞法,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終不中忘」,就是人的念。這個「陀羅尼」,翻到中國話叫做「總持」,總統的總,受持的持,就是念這個字,念心所,就是記憶力;他把《華嚴經》完全能背下來、把《法華經》背下來,乃至所有的佛法,他都能背下來,他不忘,他背下來以後,永久也不會忘的,有這種能力。
我聽人說,在大學裏讀書,有些天才的人,他就是記憶力特別好,也不需要怎麼特別用功,到時候考試的時候,他就一百分,他就是這樣子,這就是他這個記憶力特別強,的確有這種人,他還是凡夫就這樣子;現在這是說聖人,「陀羅尼成就」。
「是菩薩以方便力變身如佛,從一國土至一國土」,這底下說這個學習般若法門的菩薩常正憶念,而能不遠離薩婆若心的人,繼續努力的修行,將來會有這種境界。「以方便力」,就是有大悲心,有大悲心的方便。「變身如佛」,他能轉變他的身體像佛似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坐寶蓮華、放大光明的境界。「從一國土至一國土」,從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世界。「到無佛處贊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到這個世界沒有佛,也就是沒有佛法了,到那個地方,對一切衆生,面對一切衆生,贊歎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贊歎這件事,就是使令衆生來學習這些法門。
「檀波羅蜜」就是布施,布施將來能得大富,能得大富貴、能得大富。你有這個慈悲心來救護衆生的苦難,將來你能得到大富,有這種功德。這個「戒波羅蜜」,你能持戒不違犯,能得尊貴的身體,你將來得的那個身體很高貴,和一般人不一樣。當然,這個地獄裏面的人、餓鬼世界的人、畜生世界的,這是最醜陋的,人是比較莊嚴的,但是人裏面也有人很高貴,人與人都不一樣;那麼這是從什麼地方來決定這件事呢?就是持戒。你這個人能夠對戒不違犯,那麼將來你就能得一個高貴的身體;如果你就是不在乎這件事,我自由,我願意怎麼地就怎麼地,那麼你將來有問題的,這是這個「戒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波羅蜜」,這個忍波羅蜜呢,能令人得端正,你不發脾氣、不憤怒,你常常這樣做,將來你的相貌莊嚴;佛的叁十二相是由忍波羅蜜成就的,當然,諸波羅蜜都是有了,但是忍波羅蜜…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1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