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慧光和上出關開示
各位菩薩:
新年到了,先給大家拜個早年!希望大家智慧增長、福德具足!
學習佛法,要開智慧、要具足福德,能夠成就這兩件事,就必須要有正確的發心與堅定的信心。
一、正確發心
正確的發心就是與法相應。《金剛經》經文說,要發心廣度一切衆生的心,不管是卵生、胎生、濕生、化身、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一切的衆生都歡喜與他結善緣,這是發慈悲心。
二、空慧相應
有慈悲心還要有空性的智慧,「度一切衆生而無一衆生得度者。」做很多善事,利益了很多人,但心裏要記得一切功德皆是虛妄,不要執著那個功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世間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因緣和合、沒有一件事不是無常變化的。如果我們心執著在那裏、苦惱就會相伴著。所以學佛人要有這樣正確的知見。
叁、心是珍寶
我們會出生在這個世間,就是這個心帶著我們來,我們的心,過去修了什麼內容,它今生就帶著你往哪裏去。你要往生天道、你要往生人間、你要往生叁惡道,要往生哪裏,都是這個心帶著我們走。現在在生活裏面,我們一切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心所成就的,所以如果我們不用心,是沒有辦法有所成就。
而當生命要往下一個階段去時,也是這個心帶著我們往下一個生命的裏程去。所以,心是我們真正的寶貝啊!真正跟隨我們的人啊!不要忘記,自家有寶,這是我們最珍貴的寶。
佛手上拿的摩尼寶珠,就是代表那顆清淨的心,摩尼寶珠能成就一切的心願,所以叫“如意珠”,我們要將這顆如意珠擦亮,不要讓它有一點塵埃,這個是我們生命的功課。
四、應如何面對生命?
苦苦惱惱也是一生,爲何要苦惱呢?執著也是不可得,爲什麼要執著呢?平時常常要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自己閉關9個多月,時間很快,本來沒有頭發的,你看,頭發都長這麼長了,胡須也長這麼長了。無常啊!世間相一直在變,今生是如此,下一生又不知道如何?所以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
我閉關禅修的時候,發現我們人最難突破的就是當下那一刻,那個心無法覺知眼前的境界是虛妄的,因爲當下每一個刹那的覺受是那麼的真實,所以衆生會苦惱就是被這件事情迷惑了,他認爲一切都是真實可得的、可以執著、可以擁有的。但是如果仔細觀察,時間這樣子流逝.....10年、20年,很快都過去了,就只剩下記憶而已。你還擁有什麼呢?臨命終了,“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一生跟多少人、多少事結了緣,到了臨命終時,撒手歸去,什麼都帶不走,只剩一個記憶:我曾經做過什麼?我曾經跟哪一些人結過緣。那就是你內心裝的東西,那才是你真正擁有的財富、寶藏。
如果我們平常的生活常常與人歡喜、給人信心,自己內心裏面裝的就滿滿都是喜悅、都是歡喜,也沒有任何放不下的、沒有任何挂念的,所以我們學佛要有這樣的體認,這才是學佛真正的意涵啊。
一個菩薩發心要以無量的外在財富、七寶供養一切諸佛、供養一切的衆生,但在《金剛經》裏說,這還不及一個人開啓空性的智慧。爲什麼?因爲世間是苦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人生這樣走過來,人生真的有很多苦惱的事;時間是有限的,再大的福報、再大的功德都會過去的,所以是有限量的、不可得的。唯有心清淨、自在、快樂,那個才是無限量的。你今生如此快樂自在、來世還是快樂自在。這個功德無有限量,無法用世間來比喻,所以我們學佛應該要這樣認知。所以發心要正確。
五、如何生堅定心?
再來就是堅定、心要安住。爲什麼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突破不了,因爲兩個事。第一個:猶豫。內心裏面猶豫,爲什麼猶豫?我不知道這樣子對不對,猶豫就沒辦法落實、往前走,所以學佛者平常要多親近善知識,要聽問佛法。不是只有“聽聞佛法”,要“聽-問-佛-法”!
傳統我們一般講“聽聞佛法”,但是在《大般若經》裏說---“聽問佛法”。我以爲字寫錯了,本來要全部改成“聽聞佛法”。但是我在校對的時候,看了很多的藏經,有石頭刻的--《房山石經》;紙寫的《趙城金藏》;還有另外一部《碛砂藏》。這句話呢:聽問、聽聞。看了好幾遍,許多藏經,不管是唐朝的、宋朝的、甚至後面明朝的、清朝的,有些經文就寫“聽問”,有些結集它寫“聽聞”。這些結集的法師難道他們不知道嗎?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
我發現到:應該是“聽問佛法”。
"聽聞",是單向的。你講、我聽。但聽了好像懂,但是真正面對到境界的時候,不懂。所以只是聽還不夠,還要問!
各位要知道,沒有笨的問題,只有我不懂的問題,因爲我不懂,所以當我面對境界考驗的時候就會形成障礙,突破不了,心裏面就開始猶豫,所以要問。
問後要如理思維,但如理思維不是如我自己想的那樣子。理,是依佛講的意思;理,是你平常所觀察到的真理實相:世間是無常變化的、緣生緣滅。這是你看到的,但是你心中卻認爲這世間有個恒常不變的,這樣是不如理思維,與平常所觀察的事物不一樣啊。這不符合佛所說的意思,這樣不如理。
思維不只是把它想清楚、想通了,還包括抉擇。思維的意思是抉擇,抉擇善、抉擇正確。我現在面對境界時要抉擇善、抉擇正確、什麼是跟法相應的、什麼是符合佛所說的,這個叫如理思維。
我們經常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是皈依叁寶的弟子,但是當我們面對煩惱、面對苦的時候,是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沒有以佛爲依靠、以覺性爲依靠?有沒有以正法、真理爲依靠?有沒有以清淨的修爲做依靠,還是依然故我?用我過去在世間所熏習的那些觀念、知見去做抉擇?這樣子不如理思維,不是真正皈依叁寶的叁寶弟子。
我們學佛人應該要有這個樣子的認知,皈依叁寶,尤其是遇到大的困難的時候,正是考驗的時候。
修道都有魔考。這個魔考能知道我們真實的功德修的多少,“真金不怕火煉”。所以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如理思維。
思維之後,另外一件事情,要突破障礙,除了理解清楚,能抉擇善惡、能抉擇正確,下面的就是執行力。爲什麼能有力量執行?就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
有人來問我,師父我現在遇見什麼事情,很苦惱啊。
跟他講:學習放下!
他講:師父,我也想放下,但就是放不下。
爲什麼放不下?因爲心沒有力量。不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心力很弱提不起來。
所以我們平常修善法,跟衆生結善緣,我們要謝謝他、他成就了你的福德因緣。但福德善法很難修,第一個,爲了跟他結緣,你要付出的是你擁有的東西。第二個,體力,你要跟他互動。第叁個,你的心,你要怎麼跟他互動、讓他生起歡喜,你做了不見得有好的回應啊。做的過程要能夠持久,身體會累、心也會累。這就是你的福德因緣,當你看到你的累的時候,你看到你的福德因緣極限到了,你是到這個程度,所以你的煩惱開始要生起來了。
因爲想慈悲利益衆生,只要能忍一下,就會增加一些,每次做都再增加一些,這樣點點滴滴就會慢慢累積。所以有些小的地方一開始沒辦法突破,但因爲不斷在修福德因緣,慢慢就突破了、走過去了。如果這個障礙、苦,用數據化來說,這個是兩分的苦,他現在有能力突破,但是到了叁分的苦可能就突破不了,這個高了一點、這個苦高了一點,承擔沒辦法。但是他只要在兩分,這個苦上不斷精進用功、一直突破,那個福德因緣會一直在累積,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叁分也突破了。叁分突破,四分的苦他一開始也突破不了,所以要多修福,多跟衆生結善緣,才會面對苦難的時候,有力量超越、自利利他。當下看起來好像是我在利益他,最後終極得到利益的是你自己。因爲人生一定會遇到困難的、苦的,你能不能超越,那不是你外在擁有多少的問題,那是你內心的問題。這個快樂不是外界可以買得到的,是修來的。所以一定要這樣點點滴滴精進不懈怠,所以佛經上用了兩個字--“勤苦”。爲什麼用苦,因爲勤勞很辛苦啊,一個精進的人,修苦行,身體苦、心理苦,所以要忍那個煩惱苦。
每次看到煩惱來了,要先覺察它:你來了。下面它會來誘惑你,花言巧語的告訴你怎麼做。譬如起嗔恨心了,嗔恨心會告訴我說:「罵他!」或者「打他!」「怎麼可以讓他這樣欺負你!」嗔恨心會跟你說理的。那魔很會說理啊,魔境會告訴你:「你是對的!他是錯的!你要堅持!你怎麼可以認輸?」
它花言巧語跟你說道理,然後我們就傻傻的「噢,對!」就把剛才說的那顆摩尼寶珠送給它,「這顆珠子給你吧,看你要怎麼安排。」
一般都是自己的心做不了主,被煩惱帶著走。
所以我說,它來了,跟它打個招呼:你來了。
下一步,如木人看花。你要像個木頭人,看著風景。你要看它講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你就是不反應:「噢、原來還有這種想法!噢、原來還有這種思維、還有這種覺受!」
你會越看越清楚,原來內心世界是如此---它好像魔術師一樣,變出種種的樣子給你看,但是因爲你看清楚了,一切因緣生,因爲內心有煩惱、外界有這些境界,所以內心裏才會起這樣種種的景象。
…
《2011年慧光和上出關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