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聖圓融 相融相即

  諸聖圓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師--

  

   大乘佛教裏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薩都是德,這些全部菩薩的品德總和,就是佛。

   所以我們要修,透過一個德的門進入。譬如,透過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進入,一門深入,通達到實相。

   這個要打開的,不是只有慈悲,而是打開的是全部,其他通通都成就,因爲只要內心的煩惱破除了,那個德就通通顯現。所以每一個佛世界往往就會有肋侍菩薩。

   肋侍菩薩我覺得很特別,爲什麼佛教裏面特別講這個肋侍菩薩

  

   或許也有這個意思:也是表法---要達到佛的境界,透過兩個方便,或者兩個精神、兩種德行去修。

  

   那像《阿彌陀經》講四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阿逸多菩薩、常精進菩薩、幹陀诃提菩薩。極樂淨土現前,是透過這四個法、四個精神、四種德行能成就智慧。

   誰說淨土法門不修智慧?第一個、智慧(文殊師利菩薩)。因爲智慧破煩惱,簡單說:煩惱破、淨土現前。

   第二個、愛,慈愛。阿逸多菩薩就是表慈愛,所以修淨土法門的人,慈愛的心要培養、智慧要培養。

   不是我自己跑到極樂世界去 幹嘛去極樂世界?應該是要去做學習、進修,對不對?進修,最終目的是倒駕慈航---他不是在那裏享樂,最終目的是倒駕慈航。所以他的慈愛的心一定是具備的。他觀衆生苦,培養慈愛的心,然後以這個心生起我們的淨土。

   然後,還要常用功對不對(常精進菩薩表法)?精進!精進還不可以停。假如「哎呀~我做完了,可以休息了~!」---精進是很精進,爆發力很強,精進一段時間沒辦法維持,他就想「我要休息了~!」

   「精進」與「不休息」這兩個,以前我會覺得不就是一樣、同一件事嗎?不對,它是兩件事,幹陀诃提菩薩就是「不休息」。

   所以這四個法門或四個精神:智慧、慈愛、精進還有不休息---這四件事具足的話,那這個淨土就現前了。

  

  ---------------------------------------------------------------------------

  ◎摘自慧光法師《大智度論講義》(第二十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