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攝大乘論》,追其源應當是《阿毗達摩大乘經》的〈攝大乘品〉,《攝大乘論》之名即由此而來。本論的基本內容是十殊勝,這不是無著的獨創,而是繼承(攝大乘品)的基本體例。
《攝大乘論》在進行論述的過程中,多次引用《阿昆達磨大乘經》的偈頌,如」所知依」的「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除此之外還引用過《華嚴經》 、《般若經》 《解深密經》 、《方等大莊嚴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大乘經,還引用過《瑜伽師地論》 《大乘莊嚴經論》、 《辨中邊論》 《分別瑜伽論—等大乘論》所以,《攝大乘論》是尊《阿昆達磨大乘經》爲主經,慨略論述大乘佛教要義,成立大乘佛教是佛說。
《攝大乘論》的主要特點之一,是把識分爲十一類:㈠身識,即五色根:眼、耳、鼻、舌、身:㈡身者識,即第七識末那識,也就是真谛系統的攝論師所說的阿陀耶識:㈢受者識,即阿賴耶識,因爲阿賴耶識被阿陀那識執爲我體;㈣彼所受識,就是前六識所緣取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㈤彼能受識,就是能取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㈥世識,即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因爲生死相續不斷,故名世識:㈦數識,即數目;㈧處識,《顯識論》稱爲器識,系指地、水、火、風四大,和色、聲、香、味、觸五塵。從廣義來講,包括十方、叁界,十方即東、西、南、北、上、下、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㈨言說識,《顯識論》稱爲四種言說識,是依見、聞、覺、知而起的語言:㈩自他差別識,即一切有情衆生自己本身和其他的種種差別:(十一)善趣惡趣死生識,即有情衆生在人、天、阿修羅叁善趣和地獄、餓鬼、畜生叁惡趣的生死流轉。
這理論來源於陳·真谛翻譯的《顯識論》,該論把識分爲二類:顯識和分別識。再進一步把顯識區分爲九種:一、身識,二、塵識,叁、用識,四、世識,五、器識,六、數識,七、四種言說識,八、自他異識,九、善惡生死識。又將分別識區分爲二種:一、有身者識,二、受者識。總共十一識。《攝論》的十一識與此基本相同。
以上講的是源,要說流,應當首推攝論師。攝論師是中國陳隋之際專門弘揚《攝論》的一派學者。如上所述,在中國首先傳譯《攝大乘論》的是佛陀扇多,他只翻譯了本論,沒譯《釋論》,所以他翻譯的《攝論》沒有傳播開來。陳·真谛不僅翻譯了本論,又翻譯了世親的《釋論》,使該論迅速傳播開來,形成一派師說,這就是攝論師。盡管當代學者重視唐·玄奘譯本,但陳·真谛譯本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攝論師依據的就是這個譯本。
攝論師的主要哲學特點是九識論,他們認爲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妄識,是一切事物的所依。盡管阿賴耶識基本上是染汙的,但有一部分是清淨的,近似於地論師北道派的真妄和合。攝論師把阿賴耶識中這部分清淨因素稱爲第九識阿摩羅識。《攝大乘論》並沒有明確提出九識主張,首先提出九識的是陳·真谛翻譯的《決定藏論》,由此推論,《決定藏論》肯定晚於《攝大乘論》。叁卷本的《決定藏論》是《瑜伽師地論·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和意地的異譯本。《瑜伽師地論》的作者彌勒肯定早於《攝論》作者無著,這個矛盾如何解決呢
現代佛教學者的研究成果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印順法師的《攝大乘論講記》指出:《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是彌勒說的,(決擇分)是無著造的」。看來,無著的唯識思想有個發展過程,他的《大乘莊嚴經論》明顯繼承了《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的某些觀點,《攝大乘論》又發揚了《壯嚴論》的思想,《決定藏論》又發展了《攝論》思想。
攝論師的第九識阿摩羅識是清淨無垢識,即真如佛性,人們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對治染汙的阿賴耶識,證悟阿摩羅識而成佛。因爲每個衆生都有第九識阿摩羅識,所以每個衆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這種觀點不同於以護法爲主的《成唯識論》,該論提出五種姓論:一、菩薩種姓,通過修行可以成爲菩薩:二、緣覺種姓,通過修行,可以成爲辟支佛:叁、聲聞種姓,通過修行,可以成爲阿羅漢;四、不定種姓,究竟成爲菩薩、辟支佛還是阿羅漢,不肯定:五、無姓有情,此類衆生,永遠沈淪於生死苦海,永不成佛。
攝論師認爲所緣境是真如,能緣心也是真如。從這個意義上講,真如佛性就是第九識阿摩羅識,也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本覺。
關於以上觀點,圓測《解深密經疏》卷叁說明如下:二具谛叁藏依《決定藏論》立九識義,如(九識品)說。言九識者:眼等六識,大同識論。第七阿陀那,此雲執持,執持第八爲我、我所,唯煩惱障,而無法執,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識,自有叁種:一、解性梨耶,有成佛義;二、果報梨耶,緣十八界。故《中邊分別》偈雲:『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依彼論等說,第八識緣十八界;叁、染汙阿梨耶,緣真如境,起四種謗,即是法執,而非人執。依安慧宗,作如是說。第九阿摩羅識,此雲無垢識,真如爲體,於一真如有其二義:一、所緣境,名爲真如及實際等;二、能緣義,名無垢識,亦名本覺。具如《九識章》引《決定藏論·九識品》中說。」①
圓測的這段話說明了攝論師哲學理論的基本特點,攝論師主張九識,前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設,分別緣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識、六根、六塵合爲十八界。第七識是阿陀那識,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爲「我」。第八阿賴耶識有叁種:一、解脫性的阿賴耶識,有成佛的因素;二、果報阿賴耶識,緣取十八界:叁、染汙性的阿賴耶識,把世間萬物區分爲四類;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第九識阿摩羅識,另譯阿末羅識,意譯清淨識、無垢識等。第九識以真如爲其本體。圓測指出攝論師是「依安慧立宗,作如是說」。這就指出了攝論師的觀點主張不同於玄奘創立的唯識宗。攝論師依安慧立宗,唯識宗多依護法義。
攝論師提出第九識的佛經根據是《金光明經》卷四所講的如如。什麼叫如如呢
真谛翻譯的《叁無性論》稱:「明此亂識即是分別依他,似塵識所顯,由分別性永無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無所有,即是阿摩羅識。唯有此識獨無變異,故稱如如。」
②意思是說:沒有錯誤認識的遍計所執性(分別性),也沒有依他起性,只有圓成實性才是阿摩羅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乳識,是一切虛妄境界(即客觀事物)的所依。斷除阿賴耶識,就是阿摩羅識。阿摩羅識是永恒的,無變易的,故稱如如。如如就是真如、法性、佛性等,是事物的理體。
注釋
①《續藏經》卷叁十四,第七一九——七二○頁。
②《大正藏》卷叁十一,第八七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