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修差別分第六
譯文
這就講完了彼入因果,彼修差別雲何可見呢
由菩薩十地。哪十地呢
一、極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意地,十、法雲地。此等諸地安立爲十種,雲何可見呢
因爲要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所以建立十地。爲什麼呢
因爲以十相逐步深入所知法界,因爲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爲什麼以十相而知法界呢
因爲初地中的法界遍行義,二地中的法界最勝義,叁地中的勝流法界相,四地中的無攝受法界相,五地中的相績無差別法界相,六地中的無雜染清淨法界相,七地中的種種無差別相,八地中的不增不減法界相,相自在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九地中的智自在依止法界相,十地中的業自在依止,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自在依止法界相。這裏有叁個偈頌:
遍行、最勝義,及與勝流義,如此無攝義、相續無別義。
無雜染清淨義、種種無別義、不增不滅義、四自在依義。
法界當中有十不染汙無明,對治這種所治障,所以要安立十地。
再者,應當知道,這樣的無明,對於聲聞等小乘佛教徒來說,不是染汙的,對於諸菩薩來說,是染汙的。
原典
如是已說彼人因果,彼修差別雲何可見
由菩薩十地。何等爲十
一、極喜地,二、離垢地①,叁、發光地②,四、焰慧地③,五、極難勝地④,六、現前地⑤,七、遠行地⑥,八、不動地⑦,九、善慧地⑧,十、法雲地⑨。如是諸地安立爲廠,雲何可見
爲欲對治十種無明⑩所治障故。所以者何
以於十相所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雲何十相所知法界
謂初地中由徧行義,第二地中由最勝義,第叁地中由勝流義,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第六地中無雜染清淨義,第七地巾由種種法無差別義,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滅義,相自在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尼①門、叁摩地門自在依止義。此中有叁頌:
徧行最勝義,及與勝流義,如是無攝義,相績無別義;
無雜染淨義,種種無別義,不增不減義,四自在依義。
法界中有十,不染汙無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複次,應知如是無明,於聲聞等非染汙,於諸菩薩是染汙。
注釋
①離垢地:又稱爲無垢地、淨地等,迷離能起任何犯戒的煩惱,使身心無垢清淨。
②發光地:又稱爲明地、有光地,成就殊勝之禅定,發出智慧之光
③焰慧地:又稱爲焰勝地、焰地,使慧性增盛。此位菩薩,安住最勝菩提分法,妙慧殊勝,能斷煩惱,如火燒薪。
④極難勝地:又稱爲難勝地,使俗智和真智合而相應,極難做到,所以稱作爲極難勝
⑤現前地:又稱爲現在地、目見地,由緣起之智,引生無分別智,使最勝般若現前:
⑥遠行地:又稱爲深行地、深入地,在禅定中悟空寂無相之理,即住於無相行,迷離世間和小乘佛教的聲聞、緣覺二乘。
⑦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不爲一切事相煩惱昕動。
⑧善慧地:又稱爲善哉意地、善根地,成就四無礙解,具足十力,能遍行十方說法。
⑨法雲地:此地菩薩,成就大法智,具足無邊功德,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
⑩無明:梵文Avidya的意譯,又稱爲癡、愚癡等,十二因緣之一、叁毒之一、根本煩惱之一,意謂無智、愚昧,不懂得佛教道理。
⑾陀羅尼:梵文Dharani的音譯,意譯爲咒。
譯文
而且,第一地爲什麼稱爲極喜地呢
因爲這初登地的菩薩,是最初獲得能夠成辦自己及其他有情義利的兩種殊勝功能。二地爲什麼稱爲離垢地呢
因爲此地菩薩能夠遠離微細的犯戒垢。叁地爲什麼稱爲發光地呢
因爲此地菩薩,由無退轉的等持、等王所依止,爲大法光明所依止。四地爲什麼稱爲焰慧地呢
因爲此地菩薩,一—各種菩提分法,生起智慧的火焰,焚滅一切障礙。五地爲什麼稱爲極難勝地呢
因爲真谛智和世間智互相違逆,合此難合二智,使之相應。六地爲什麼稱爲現前地呢
因爲此地菩薩,以觀察十二綠起智爲所依,能使般若波羅蜜多的無分別智出現在面前。七地罵什麼稱爲遠行地呢
因爲此地菩薩,到達了有功用行的最後邊際。八地爲什麼稱爲不動地呢
因爲此地的一切相的有功用行不能動的緣故。九地爲什麼稱爲善慧地呢
因爲九地菩薩,已經得到最殊勝的無礙智。十地爲什麼稱爲法雲地呢
因爲十地菩薩,已經得到總緣一切事物的智慧,這種智慧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猶如大雲一樣,能夠覆蓋猶如虛空一樣的廣大障礙,而且,對於佛的法身能夠圓滿成就。
原典
複次,何故初地說名極喜
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①勝功能故。何故二地說名離垢
由極遠離犯戒垢故。何故叁地說名發光
由無退轉等持②、等至③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說名焰慧
由諸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極難勝
由真谛④智與世間智⑤更互機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何故六地說名現前
由緣起智爲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何故七地說名遠行
至功用行最後邊故。何故八地說名不動
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何故九地說名善慧
由得最勝無礙智故。何故十地說名法雲
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於法身能圓滿故。
注釋
①自他義利:即自利、利他,自利是使自己覺悟,利他是使他人覺悟,
②等持:定的別名,意謂心住於一境,平等維持。有叁種等持:空等持、無相等持、無願等持。這裏特指四靜慮。
③等至:定的別名,當禅定的時候,身心平等安和稱之爲等,禅定能使之至此平等位,所以稱爲等至。通有心、無心二位,假若是有心定,則其心離昏沈與掉舉而爲平等,這就稱之爲等。以其禅定之力,得至此等,所以稱爲等至。假若是無心定,則約定中依身大種平等,而名爲等至。一般講有八等至,即四靜慮和四無色定。此處特指四無色定。
④真谛:二谛(真谛、俗谛)之一,又稱爲勝義谛、第一義谛,谛是梵文Satyam的意譯,意謂真理。謂一切事物無固定不變之本性(即實體、自性),爲無生無滅之空;了知此等空無之理,是爲第一義谛。
⑤世閑智:即俗谛,又稱爲世谛、世俗谛,隨順世俗而說生滅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間之事實與俗知之理。
譯文
得此各地,雲何可見呢
由四種相:一、得勝解,意謂獲得這各地的深刻信解;二、得正行,意謂地上菩薩,修得與各地相應的十種正法行;叁、得通達,即於初地最初通達法界的時候,就是普遍能夠通達一切地:四、得成滿,意謂於各地修習的正行,從初地到十地的究竟圓滿。
修行這十地,雲何可見呢
意謂地上菩薩,在每一地中,都要修奢摩他和昆鉢舍那,由五相而修。有哪五種修呢
即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這五修使諸菩薩成辦五果:㈠每一念中都要銷融一切粗重依止;㈡脫離各種各樣的戲論相而得法樂,猶如在花苑中隨意遊賞一般:㈢能夠正確了知,其量周遍,其數無量,沒有分齊,沒有界限,其法相遠大光明;㈣隨順清淨分,沒有所分別的無相現行㈤爲了使法身圓滿成辦,這前前能夠正確地攝受後後的勝因。
原典
得此諸地,雲何可見①
由四種相:一、得勝解,謂得諸地深信解放:二、得正行②,謂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叁、得通達,謂於初地達法界時,徧能通達一切地故:四、得成滿,謂修諸地到究竟故。
修此諸地,雲何可見
謂諸菩薩於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鉢舍那③,由五相修。何等爲五
謂集總修④、無相修⑤、無功用修⑥、熾盛修⑦、無喜足修⑧。如是五修,令諸菩薩成辦五果,謂念念中銷融一切麤重依止,離種種相得法苑樂,能正了知周徧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注釋
①得此諸地,雲何可見,《藏要》本校注稱: 「以下隋本得相章第叁。」
②行,《碛砂藏》本原作「得」,《藏要》本根據藏文本和全局麗藏》本改。
③毗鉢舍那:梵文Vipasyana的音譯,意譯爲觀,即智慧。
④集總修:集所有的大乘教法,作總相觀察,一法如此,法法如此。(參閱印順《攝大乘論講記》,下注⑤、⑥、⑦、⑧同)
⑤無相修:於離名相的一真法界性中,觀察一切法皆不可得,名無相修。
⑥無功用修:不加作意,不由功用,能任運的止觀雙運。
⑦熾盛修:修習無功用行,念念增勝,不因得無功用道而停滯。
⑧無喜足修:雖得念念增盛,但不以此爲滿足,仍是著著上進,所以說是無喜足修。
譯文
約增勝而說,在十地中分別修習十度。於前六地所修的六度,如前所說。後四地所修的四度如下;一、方便善巧度,由前六度所集的善根,和各個有情衆生,共同回求無上正等菩提;二、願度,即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衆生,使之成爲當來波羅蜜多的殊勝衆緣;叁、力度,即由思擇、修習二力,使前六度無間現行:四、智度,即由前六度成立的妙智,受用法樂,使有情衆生成熟起來。而且,應當知道,這四度是由般若度的無分別智、後得智所攝。而且,於一切地中,並不修習一切度。這樣的法門,是波羅蜜多藏所攝。
原典
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①。於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先已說。後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②,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二、願波羅蜜多③,謂發種種徽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故;叁、力波羅蜜多④,謂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閑現行故;四、智波羅蜜多⑤,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⑥,受用法樂⑦,成熟有晴故。又此四種波羅蜜多,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又於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⑧之所攝。
注釋
①十種波羅蜜多:即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善巧、顆、力、智。唯識宗講十度,其他佛教派別一般講前六度。
②方便善巧波羅蜜多:即方便善巧度。方便善巧是菩薩救度衆生時,所使用的權巧方便手法。有二種方便善巧:由於在前六度所積集的善根,共諸有情衆生,回求無上菩提,這稱爲回向方便善巧。以大悲心,作各種有利於有情衆生的事業,這稱爲拔方便善巧。
③願波羅蜜多:「願」即誓願。有二種願:願於當來速證菩提,名求菩提願:爲利有情,願於速證,名利樂他願。
④力波羅蜜多:力有二種,若加行中,思惟簡擇諸法,名思擇力;若加行中,修習諸行,名修習力。
⑤智波羅蜜多:智有二種,由前六度成立後得化他智,又由此智成立六度,受用施等增上法樂,名受用法樂智;由此妙智,能夠正確了知六度,無倒成熟一切有情衆生,名成就有情智。
⑥妙智:即佛智,因爲佛智神妙不可思議,所以稱爲妙智。
⑦法樂:對於欲樂而有法樂,以法味樂神,所以稱之爲法樂。行善積德以自娛,也稱爲法樂,《維摩經·菩薩品》稱:「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複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答曰: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衆生……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爲菩薩法樂。」
⑧波羅蜜多藏:大乘法的總稱,密教法稱爲陀羅尼藏,小乘法稱爲小乘法藏。
譯文
而且,一共經曆多長時間,才能使修行諸地得到圓滿呢
有五種補特伽羅,經過叁無數大劫。即勝解行補特伽羅,要經過初無數大劫的修行,才能夠圓滿,第二清淨增上意樂補特伽羅,以及第叁有相行補特伽羅、第四無相行補特伽羅,在前六地及第七地,要經過第二個無數大劫的修行,才能夠圓滿。這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從此以上至第十地,經過第叁個無數大劫的修行,才能夠圓滿。此中有如下偈頌:
以清淨力、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具備這四力,才能稱爲菩薩,才能開始初修無數叁大劫。
原典
複次,幾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
有五補特伽羅①,經叁無數②大劫。謂勝解行補特伽羅②,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④,及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於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從此已上至第十地,經第叁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此中有顼:
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
注釋
①五補特伽羅:補特伽羅(Pudgala)意謂人,這裏不是五個人,而是修行的五個階段。
②無數:梵文Asamkhya的意譯,另譯無央數,音譯阿僧只或阿僧企耶。
③勝解行補特伽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他們要經過初無數大劫的修行,才能得到圓滿。
④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包括有相行、無相行和無功用行。
《攝大乘論 彼修差別分第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