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總標綱要分第一

  總標綱要分第一

  

  譯文

  在《阿昆達磨大乘經》中,在薄伽梵面前,已經能夠善於悟入大乘法門的菩薩,爲了顯明大乘佛法本體之大而說。即依據大乘佛法,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第一、所知依殊勝殊勝語:第二、所知相殊勝殊勝語;第叁、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第四、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第五、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第六、在這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第七、就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第八、就於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第九、彼果斷殊勝殊勝語;第十、彼果智殊勝殊勝語。諸佛世尊在佛經所說由此十種殊勝殊勝的各句,說明大乘佛法確實是佛所說。

  原典

  總標綱要分第一

  無著菩薩①造

  唐②叁藏③法師④玄奘奉诏譯

  《阿毗達磨大乘經》⑤中,薄伽梵⑥前,已能善人大乘⑦菩薩,爲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⑧:一者、所知依⑨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⑩殊勝殊勝語:叁者、人所知相⑾殊勝殊勝語;四者、彼人因果⑿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⒀殊勝珠勝語;六者、即於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⒁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⒂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上慧⒃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⒄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⒅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⒆契經⒇諸句,願於大乘真是佛語。

  注釋

  ①菩薩:梵文Bodhisattva的音譯,菩提薩埵之略,章譯覺有情,僅次於佛的佛教聖人。大乘論師也被尊稱爲菩薩。  

  ②唐,《藏要》本校注稱:「此字依明刻加,後卷俱同。」

  ③叁藏:梵文Tripitaka的意譯,佛教經典的總稱,分叁個部分:一、素恒纜藏(sutrapitaka)意譯經藏;二、昆奈耶藏(vinayapitaka),意譯律藏;叁、阿昆達磨藏(Abhidharmapitaka) ,意譯論藏。通曉叁藏的僧人,被尊稱爲叁藏法師。

  ④法師:梵文Dharmacarya的意譯,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經的僧人,被稱爲法師,現在被用作對一般僧人的尊稱。

  ⑤阿毗達磨大乘經:古印度的一部大乘佛經,沒有傳譯到中國來。

  ⑥薄伽梵:梵文Bhagav的音譯,意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一個稱號,意謂佛受到世人的尊稱。

  ⑦大乘:梵文Mahayana的意譯,音譯摩诃衍那,意謂能夠運載多數人渡過苦海,到達涅槃彼岸。大乘佛教是公元一世紀形成的佛教派別,把以前的部派佛教貶稱爲小乘,意謂只能運載少數人渡過苦海,到達涅槃彼岸。

  ⑧殊勝殊勝語:第一個殊勝是所顯示的法,第二個殊勝是能顯的教(見印順法師著《攝大乘論講記》)。

  ⑨所知依:即阿賴耶識的異名之一,因爲阿賴耶識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所知法的所依;

  ⑩所知相: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因爲這叁性是所知之相,昕以稱爲所知相。

  ⑾入所知相:即唯識性。因爲唯識性是行者證入之所,所以稱爲入所知相:

  ⑿彼入因果:即世間、出世間的六波羅蜜多,地前世間的六波羅蜜多稱爲因,地上出世間的六渡羅蜜多稱爲果,這是行者修入之所,所以稱爲彼因果修差別。

  ⒀彼因果修差別:即十地之行法,「修」意謂修習、修行。十地之行法,是行者所適合修行的因果差別,所以稱爲彼因果修差別。

  ⒁增上戒:在十地的修行當中,特別依止持戒,不再造作一切惡業。

  ⒂增上心:在十地的修行當中,特別依止心而學之,由此修行各種禅定。

  ⒃增上慧:在十地的修行當中,特別依止智慧而學之,由此産生無分別智。

  ⒄彼果斷:即斷煩惱、所知二障所證得的無住涅槃,這是修行人斷除二障所得的證果,所以稱爲彼果斷。

  ⒅彼果智:即法、應、化叁身所依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指無分別智,十地中的無分別智,有所對治,佛智已離一切煩惱、所知二障,已經究竟解脫一切惑業,這是修行人離一切障。

  ⒆世尊:梵文Bhagavat的意譯,音譯薄伽梵,佛的一個稱號,意譯釋迦牟尼佛受世人尊敬:

  ⒇契經:即佛經,因爲佛教經文契人之機、合法之理,所以稱爲契經,

  譯文

  而且,什麼是能顯呢

  由於佛聽說的這十殊勝,在聲聞乘中,從來就沒有見佛說過,只有在大乘當中才處處說到,即阿賴耶識稱爲所知依的本體。叁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叁、圓成實自性,這稱爲所知相的本體。唯識性,稱爲人所知相的本體。六波羅蜜多,稱爲悟入唯識實性的因果之體。菩薩十地,稱爲彼因果修的差別本體。菩薩律儀,稱爲十地中的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各種叁摩地,稱爲十地中的增上心體。無分別智,稱爲十地中的增上慧體。無住涅槃,稱爲修那叁種增上學所得的智、斷二果之本體。叁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叁、變化身,稱爲彼果智的本體。

  以此所說的十殊勝,說明大乘不同於聲聞乘。又說明大乘在整個佛法中是最殊勝的,佛世尊只爲菩薩宣講。所以應當知道,只有依據大乘,各位佛世尊才有十相殊勝法門。

  原典

  複次,雲何能顯

  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①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識②,說名所知依體。叁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③,二、徧計所執自性④,叁、圓成實自性⑤,說名所知相體。唯識⑥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⑦,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⑧,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⑨,說名此中增上戒⑩體。首楞伽摩⑾、虛空藏⑿等諸叁摩地⒀,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分別智⒁,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⒂,說名彼果斷體。叁種佛身:一、自性身⒃,二、受用身⒄,二、變化身⒅,說名彼果智體。

  由此所說十處,顯於大乘異聲聞乘。義顯最勝,肚尊但爲菩薩宣說。是故應知但依大乘,諸佛世尊行十相殊勝殊勝語。

  注釋

  ①聲聞乘:屬於小乘佛教,聲聞是梵文Sravaka的意譯,原指佛在世時因親自聽聞佛的教誨而覺悟者,後與菩薩乘相對,專指小乘佛教。

  ②阿賴耶識:梵文Alaya-vijnana的音意合譯,是唯識宗所講的第八識。意譯藏識,因爲阿賴耶識中儲藏著變現一切事物的種,成爲一切事物的本源。

  ③依他起自性:叁自性之一,又稱爲依他起性,意謂依賴其他衆緣而得生起的一切現象。唯識派用以說明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非有而似有。

  ④徧計所執自性:叁自性之一,俗人普遍認爲我、法一切事物實有的錯誤認識。

  ⑤圓成實自性:叁自性之一,我、法二空所顯示的真如實性。

  ⑥唯識:梵文Vijnanamatravada的意譯,唯識學派把世間萬物分爲五位百法,這五位都離不開識,心法是識的自體,心所法是識的相應,色法是識所變,心不相應行法是識的分位,無爲法是識的實性。因爲五位百法都離不開識,所以稱爲唯識。「唯」有簡別之義,簡別識外無法。「識」是了別之義,所謂「唯識」,意謂世界上只有識,除識之外的其他東西,都是識所變。

  ⑦波羅蜜多:波羅蜜多是梵文Paramita的音譯,意譯焉「度」。六度是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六種修行方法或途徑: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⑧菩薩十地: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㈠歡喜地,初證聖果,生大歡喜:㈡離垢地,身心無垢清淨,永不犯戒;㈢發光地,成就珠勝禅定,發出智慧光芒;㈣焰慧地,慧性增盛;㈤難勝地,使俗智、真智和合相應,很難做到;㈥現前地,使般若智慧現前;㈦遠行地,遠離世間和聲聞、緣覺二乘;㈧不動地,不爲一切煩惱所動;㈨善慧地,成就四無礙解,能遍行十方說法;㈩法雲地,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

  ⑨律儀:據《大乘義章》,製伏諸惡之法稱爲律,行依律戒稱爲儀。內調稱爲律,外應真則稱爲儀。一般來講有叁種律儀:別解脫律儀、靜慮生律儀、道生律儀。

  ⑩戒:梵文Vinaya的意譯,音譯昆奈耶,佛教徒應當遵守的戒律,如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⑾首楞伽摩:梵文Suramgama的音譯,亦稱首楞嚴,菩薩修行的一種禅定名,修此禅定,一切魔都不能破壞,

  ⑿虛空藏:梵文Akasagarbha的意譯,菩薩修行的一種禅定名,空慧之庫藏,猶如虛空一樣,所以稱爲虛空藏。

  ⒀叁摩地:梵文Samadhi的音譯,另譯叁昧、叁摩提、叁摩帝等,意譯定、等持等,禅定的異名之一。

  ⒁無分別智:是對佛教真如實理所得的認識,因爲真如遠離名相等虛妄分別,所以對真如的認識稱爲無分別智。

  ⒂無住涅槃:又稱爲無住處涅槃,佛爲了利樂有情衆生,既不住於生死、又不住於涅槃的一種常寂境界。

  ⒃自性身:與法界、法性、法身等同義。

  ⒄受用身:分爲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二種,自受用身是佛經過累劫修行,所得永恒不滅、自我享受廣大法樂的色身。他受用身是佛使菩薩受用大乘法樂的功德身,與報身同義。

  ⒅變化身:佛的叁身之一,與應身同義,佛爲了度脫有情衆生,隨叁界:六道的不同情況和需要而現之身。

  譯文

  而且,爲什麼佛所說的十相殊勝殊勝語,說明大乘確實是佛所說,並否定聲聞乘是大乘自性呢

  因爲所說的十相殊勝殊勝語,在聲聞乘的教典當中,從來就沒見說過,只有在大乘經典中,到處看見這樣說。因爲這十相殊勝殊勝語,最能引發大菩提的因性,很容易成立起來。這十相殊勝殊勝語如來語,能夠隨順大菩提而不違背現行,依此十殊勝修行,便能證得成佛的一切智智。

  原典

  複次,雲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①語故,顯於大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

  由此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②性,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爲能證得一切智智③。

  注釋

  ①如來:梵文Tathagata的意譯,佛的一個稱號,意謂乘如實道而來。

  ②大菩提: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譯覺悟,大菩提是佛具有的偉大覺悟,具有知曉一切事物的一切種智,已經斷除所知障。

  ③一切智智:一切智是梵文Sarvajna的意譯,音譯薩婆若那,意謂無所不知的智慧,一切智智是佛所具有的智中之智。

  譯文

  這裏有兩個偈頌:

  所知依及所知相、入所知相、彼人因果、彼因果修差別、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彼果斷和彼果智,屬於大乘,所以是殊勝的。

  在大乘中見說,在小乘中不見說。因爲這是最勝菩提之因,所以應當承認大乘確實是佛所說。由於所說的十殊勝,所以是殊勝的。

  原典

  此中二頌:

  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叁學①彼果斷及智,最上乘②攝是殊勝。

  此說此余見不見,由此最勝菩提因;故許大乘真佛語,由說十處故殊勝。

  注釋

  ①叁學:即戒、定、慧。「戒」是戒律,防止身、口、意叁不淨業;「定」是禅定;「慧」是智慧。可使修持者斷除煩惱,達到解脫。

  ②最上乘:即大乘,因爲大乘是至極教法。

  譯文

  而且,爲什麼按照這樣的次第說此十殊勝呢

  因爲各位菩薩對於各種事物的因相要先得善巧,然後才應當對於緣起法而得善巧。再往後對於緣所生各種事物之相,應當有個正確的認識,很好地遠離增益、損滅二邊的過失。再後,菩薩應當很好地修行正確的知見,通過諸相,悟入所取相非有,使心從煩惱、所知二障獲得解脫。因爲善巧通達所知法的實相以後,首先修行加行位的六波羅蜜多,由此證得圓滿成就的清淨增上意樂的六波羅蜜多。再後,清淨意樂所攝的六波羅蜜多在十地中的菩薩所修的六波羅蜜多,分分差別,應當勤懇修行,須要經過叁無數大劫。然後於戒、定、慧叁種菩薩所學,應當使之圓滿。圓滿以後,彼果斷的無住涅槃和無上正等菩提,應當實現證得,所以十殊勝按照這樣的次第解說。此中所說,使一切大乘教法都得究竟。

   原典

  複次,雲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

  謂諾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①應得善巧②。次後於緣所生諸法③,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④、損滅⑤二邊過故。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⑥心得解脫⑦。次後通達所知相已,先加行位⑧六波羅蜜多,由證得故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淨故。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於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勁修習,謂要經叁無數大劫⑨。次後於叁菩薩所學,應令圓滿。——圓滿已,彼果涅槃⑩及與無上正等菩提⑾,應現等證。故說十處如是次第。又此中說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注釋

  ①緣起:梵文Pratitya-samutpada的意譯,音譯鉢刺底醫底界參愠鉢地界。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認爲一切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系之中,一切事物都是由於各種緣(條件)聚合而起,正如《雜阿含經》卷十二所說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一佛教各派對緣起的解釋各不相同,唯識學派主張阿賴耶緣起,即一切事物都是由阿賴耶識種子變現的。

  ②善巧:善良巧妙之方便。《佛地論》卷七稱:「稱順機宜,故名善巧。」

  ③法:梵文Dharma的意譯,音譯達磨。一般來說有二解:第一、佛法的「法」;第二、泛指一切事物。此中用第二解。

  ④增益:一般人的遍計所執性是虛幻不實,沒有實體的,如果認爲有實體,就是增益執。

  ⑤損滅:聖人智慧悟入的圓成實性是有實體的,如果認爲沒有,就是損滅執。

  ⑥諸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

  ⑦解脫:梵文Moksa的意譯,意謂擺脫煩惱業障而得自由自在的境界,擺脫叁界束縛而得的解脫稱爲欲纏解脫、色纏解脫、無色纏解脫。

  ⑧加行位:唯識五位的第二位,修行「順抉擇分」,消除能取、聽取的分別,引發唯識真見,這是進入見道的前導,包括修習四尋思觀、四如實智所産生的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位。

  ⑨叁無數大劫:梵文Asamkhyeyakalpa的意譯,另譯無數長時,音、意合譯爲叁阿憎只劫;菩薩成佛的年時有五十位,分爲叁期無數長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十位是第一阿僧只劫;初地至第七,是第二阿僧只劫;八地至十地是第叁阿僧只劫。

  ⑩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譯,意譯寂滅,佛教修行追求的最高目的,即解脫生死輪回的一種解脫境界,是對痛苦煩惱的徹底斷滅。

  ⑾無上正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意、音合譯,意譯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音譯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意爲佛所具有的無所不知的覺悟。

  

  

《攝大乘論 總標綱要分第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