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問人之投生是持續舊或新神識
譯文
王又問那先道:「人投生善惡道之中,是持續不斷地運用舊有神識,還是新的神識呢
」那先說道:「既不是舊有的神識,也下完全脫離舊有的神識。」那先說道:「王小時吃奶時,直到長大時,其身軀績接舊有身軀嗎
」王說道:「小時身軀與後來的不同。」
那先說:「人在母腹之中,剛開始作爲受精卵之時,是一種最混沌的狀態。當時,還是原來的受精卵呢
還是不同的呢
長成有堅硬的骨頭完整的肌肉,這時,還是原來的受精卵呢
還不是
初生下地之時,直到長成幾歲之後,是原來的受精卵呢
還不是
就像人們學習練字一樣,其他的人能夠代替他達到完善的境界嗎
」王說道:「不能代替他達到完善的境界。」那先說道:「如果有人犯罪,能夠讓無罪之人代他受罰嗎
」王說:「不行。」那先舉出種種事例,來說明輪回再生前後神識不同,來對王進行論述,王不能理解其中之意,王便說道:「若有人要求那先解釋其中的爲什麼呢
」
那先說道:「我從小時候,再至少兒時期到長大之時,都是延續原來的身軀罷了。大的時候與小的時候共同是一個身軀(統一體),這一生命體是由小而逐漸成長的。」那先問王道:「假如一人點燈,其燈火能夠持續到天亮嗎
」王說道:「人點燃燈之後,燈火的油若能保證到天亮時不乾則火至天亮。」那先說:「燈蕊燃燒一夜,是持續舊有的火光嗎
至半夜之時,至天亮之時,還是原來的火光嗎
」王說道:「不是原來的火光。」那先說:「然而燈火從一開始到半夜裏,必須再一次地點燃嗎
靠近早晨又再點燃一次燈火嗎
」王說道:「無須半夜再點燃燈火,延續原來一根燈蕊的火,直到天亮。」那先說:「人的神識輾轉相績,就像燈火一樣。前面的逝去,後面的緊跟而來。從神識而獲得生命,直到衰老死亡之後,神識又趨向另一處而獲得生命,輾轉相續,因此說轉胎再生的神識既不是舊有的神識,也不完全脫離舊有的神識。人死亡之後,神識便又有新的趨向而再次轉生。」
那先說:「就像奶汁一樣,先製成奶酪,擇取奶酪上層的肥脂製成醍醐和酪酥。上層肥脂還把它叫做奶汁,這種稱呼還仍是正確的嗎
」王說道:「這個人的叫法不合適了。」那先說:「人的神識就像奶汁。從奶汁製成酪,從奶酪製作過程中獲得肥脂,因肥脂而製成醍醐。人也是這樣,從精沬到生命開始,直到中年,從中年到老年直至死亡,死後神識再接受新的身軀而獲得生命。人的身軀死亡,必然會再次擁有生命,接受另一身軀,就像兩根燈蕊更相燃燒一樣。」王說道:「說得妙啊!說得妙啊!」
原典
王複問那先言:「人心趣善惡道,續持身故神①行生乎,更貿②他神行生耶
」那先言:「亦非故身神,亦不離故身神。」那先問王:「王小時哺乳時,身至長大時,續故身非③
」王言:「小時身異。」
那先言:「人在母腹中,始爲精時,至濁。時,故精耶
異
堅爲肌骨,時,故精耶
異
初生時,至年數歲時,故精耶
異
如人學書,傍人甯代其工④不
」王言:「不能代其工。」那先言:「如人法有罪,語王。」王不能解知。王言:「如人間那先解之雲何
」⑤
那先言:「我故小時,從小兒至大,續故身耳。大與小時合爲一身,是命所養。」那先問王:「如人然⑥燈,火至天曉時不
」王言:「人然燈,火油至曉時⑦。」那先言:「燈中炷⑧一夜時,續故炷火光不
至夜半、至明時,故火光不
」王言:「非故火光。」那先言:「然燈火從一夜至半夜,須更然燈火耶
向⑨晨時複更然火耶
」王言:「不中夜⑩,更然火,續故一炷火,至明。」那先言:「人精神展轉⑾相續,如是。一者去,二者來⑿。從精神⒀至老死後,精神趣所生,展轉相續,是非故精神,亦不離故精神。人死以後,精神乃有所趣向⒁生。」
那先言:「譬如孔湩⒂作酪,取上肥作醍醐⒃與酪藕。上肥還複名作孔湩,其人甯可用不
」王言:「其人語不可用。」那先言:「人神如孔湩。從乳湩成酪,從酪成肥,從肥成醍醐。人如是,從精沬⒄至生、至中年,從中年至老至死,死後精神更受身生。人身死,當複更生⒅受一身,譬若兩炷更相然。」王言:「善哉!善哉!」
注釋
①故神:舊有的神識。
②貨:即貿也。 「別本」寫作「怨」 ,疑即貿也。貿,更替、交換之意也。
③非:不也。
④工:完善。
⑤那先言:「如人……那先解之雲何
」此一大段,譯者頗有漏譯,語義甚不通。依「別本」 ,此段爲:那先言:「如人犯法有罪,甯可取無罪之人代不
」王言: 「不可。」那先以精神罪法語王,王意不解。王因言:「如人問那先,那先解之雲何
」
⑥然:通燃。
⑦此句意亦頗費解。 「別本」譯作:「然燈油至明」 。依上文意,應譯爲:「油能至曉,則燈火至明時。」意思是說,只要燈油夠了,燈火就會持續到天亮。
⑧炷:燈蕊是也。
⑨向:靠近。
⑩中夜:半夜。
⑾展轉:即今輾轉。
⑿二者來,「別本」譯作二者來」 。
⒀從精神,後脫一 「生」字。依「別本」補。
⒁趣向:趨向。
⒂乳湩:即乳汁。湩,音zhong,乳汁也。
⒃醍醐:此處指酥上加油的乳製食品,味甘美。可入藥。 《涅槃經》卷十四八聖行品>雲:「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⒄精沫,「別本」譯作「精神」 ,依下句,當是。
⒅更生:再次生,再次複活。佛教認爲神識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