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那先比丘經 第六問 什麼叫做慈悲?

  第六問什麼叫做慈悲

  

  譯文

  王又問那先:「什麼叫孝順慈悲呢

  」那先說道:「各種善事都是孝順慈悲。」那先說:「有四種善事。心意可以依止。」王說道:「什麼是心意可以依止的四種善事

  」那先說道:「第一是能夠看清自身中外內的東西爲不淨(觀身下淨);第二是知道欣求樂受中反生苦的原因(觀受是苦);第叁是知道心的善惡之念是生滅無常(觀心無常):第四是知道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無有自性(觀法無我):這些便是四種善事。」

  那先說道:「還有四件事情。」 「什麼樣的四種事情呢

  」 「第一是製伏其意念(末生之惡令不生):第二是各種帶有惡意的,事情即使知道了也不要存放在心中(已生之惡令斷):第叁是心中如若有惡事立即驅逐出去,尋求各種善事來正心意(已生之惡令斷,未生之善令生起):第四是有了善端,便緊緊握住而不放逸出去(已生之善令增長):這便是四事。」那先說:「遝有四件事情,這是自由意志所引起的。」王說道:「這四件事又是指什麼呢

  」那先說:「第一是除卻欲望,第二是精進,第叁是製伏心意,第四是思惟專一,這便是我所說的四件事。」

  那先說道:「遝有五件應該效法之事。」 「什麼才是五件應該效法的事情呢

  」「第一是誠信正法,第二是孝順慈悲,第叁是精進,第四是盡心以善爲念,第五是要有智慧,這便是五件應該效法之事。」

  那先說道:「遝有七件事,棄除各種惡念,又叫做七善事:又叫做七覺意。又還有八種道行,也叫做阿垢。總之所有叁十七品經,都是以孝順慈悲作爲根本。」

  那先說道:「大凡人身負重任走向遠大目標,最終有所成就,都是由於大地的負托而促成的;而世間五谷、樹木,雖仰天之中成長,但都是從地中生長出來的。」那先說道:「譬如建築師,他要設計建築一座巨大的城池,必然首先度量作城的地基。這些工作完畢之後,方才建造大城。」那先說道:「譬如倡伎,想要在某地表演必然先將場地打掃乾淨,掃出一片乾淨場地然後開始演唱。佛家弟子追求人生至道,首先學習經文戒律,種下善因,知道世間的辛勤痛苦本質,抛棄各種塵世的恩愛欲求,這樣一心系念並努力實踐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乃至圓滿成就佛果。」王說道:「說得好哇!說得好哇!」

  原典

  王複問那先:「何等爲孝順者

  」那先言:「諸善者皆爲孝順。」那先言:「有四善事,心意所止①。」言:「何等四心意所止者

  」那先言:「一者自觀其身中外內,二者知意苦樂,叁者知心善惡,四者知正法,是②爲四。」

  那先言:「複有四事。」「何等四

  」 「一者製其意,二者諸有惡事不聽人心中,叁者心中有惡事即出③之,索諸④善;四者其心中有善,製持不放;是爲四。」那先言:「複有四事,自在欲所作。」 「何等爲四

  」 「一者卻欲,二者精進,叁者製心,四者思惟⑤,是爲四。」

  那先言:「複有五效事⑥。」 「何等爲五

  」 「一者誠信,二者孝順,叁者精進,四者盡心念善,五者智慧,是爲五。」

  那先言:「複有七事,棄除諸惡,名爲七善,亦名七覺意。複有八種道行,亦名爲阿姤者。是凡叁十七品經,皆是孝順爲本⑦。」

  那先言:「凡人負金⑧致遠,有所成立,皆由地成;世閑五谷、樹木,仰天之中,皆由地生。」⑨那先言:「譬若師匠,口面⑩作大城,先度量作基趾⑾巳,乃起城。」那先言:「譬若倡伎⑿欲作先淨,掃地乃作。佛弟子求道,先行經戒,作善因,知憨苦,棄諸愛欲,便思念八種道行⒀。」王言:「善哉!善哉!」

  注釋

  ①止:停留、棲息。

  ②是:指示代詞, 二逗些」之意。

  ③出:驅逐出去。

  ④諸:「之於」的合音詞。

  ⑤思惟:即思想集中到一點上。惟,惟一。

  ⑥五效事:五件可以效法的事情。

  ⑦順爲本:此「孝順」當與中國儒家的倫理孝道觀不盡相同。它是把作各種善事看作「孝順」,實際上乃「慈悲」之意。本義爲服從。

  ⑧負金,「別本」作「負重」 。

  ⑨此段稱贊「地」之重要,實乃稱「孝順」的重要。後來佛教皆稱「出家人以慈悲爲懷」 ,由此可知,此處「孝順」當「慈悲」解。

  ⑩晶:即「圖」字,設計之意。

  ⑾基趾,「別本」作「基址」 。當依別本。

  ⑿倡伎:「別本」譯作「伎人」 。約爲行走賣唱、雜耍之類的民間藝人,在公共場合表演時,先清掃出一塊場地。故「別本」說「除地平,乃作。」

  ⒀八種道行:概指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