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問什麼是余善事呢?
譯文
王又問那先:「什麼是其余的善事呢
」那先說:「所謂誠信正法、孝順慈悲、不斷地努力向上、以善爲念、使心思專一、具有智慧等等,這便是善事。」
王說道:「什麼是誠信正法呢
」那先說道:「誠信正法,即是對叁寶沒有猜疑。相信有佛,相信有佛法,相信有清淨的比丘僧,相信有阿羅漢道的境界存在;相信有今世、後世的輪回報應:相信孝敬父母之道,相信作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相信以上這些觀點之後,日後必能心得清淨,遠離五惡。」
「什麼叫做五惡呢
」那先言:「第一惡是貪侄妷,第二便是瞠怒,第叁便是懶惰嗜睡眠,第四便放縱歌舞音樂,第五便是懷疑他人。不遠離這五惡,心意就不得安定;遠離了這些五惡,心意便能清淨。」那先又說:「譬如遮迦越王,率領他的車馬隨從人員一起渡河,使得河水濁惡不堪。渡過河水以後,遮迦越王口渴了,想要喝水。但水已混濁不能暍,王隨身帶有使水變清的珠子放入水中,水立刻就變得澄明清淨了,王便能夠有清淨水暍了。」那先說道:「人心中有五惡幹擾,就如濁水一般。佛的衆弟子證得了超脫生死的大道,這些人的心獲得了清淨,就像有清水珠使水變清了一般。同樣,人若能退卻諸惡,誠信清淨,人心就會像明月之珠一般,清明光耀。」王說道:「說得好哇!說得好哇!」
王又問那先道:「所謂精進誠信,又是怎麼解釋呢
」那先說道:「佛的諸弟子見同輩中有人修行而心得清淨、解脫,其中有得須陁洹道的人,其中有得斯陁含道的人,有得阿那含道的人,或有得阿羅漢道的人,因之便想相互效仿踐行誠信,善爲修持,畢竟證果,以便可以超度世間之苦。」那先說:「譬如山上下大雨,山洪下瀉其水勢浩大。站在山洪兩邊待渡的人因爲不知水流的淺深,個個畏懼不敢向前渡水。此時,假若有一個遠道而來的善知識察視該水流,憑直覺知曉該水流的寬廣度及深淺度,並且自知自己的力量可以入水,而且能夠渡過去。兩邊衆多人群便跟隨他渡水的路線渡過水流。有誠信的佛弟子也是這樣引導人們度脫世間苦難。人心一旦清淨,便是須陁洹道,進而得斯陁含道,再進而得阿那含道,最後得阿羅漢道,善心精進,得道的過程便是這樣。所以佛經上說道:『人若有了誠信之心,可以自己達到超脫世俗的境界。』人若能自我控製,便能製止住五種欲望。人若能自知身軀是苦惱之根源,便能自我超度解脫。人都是憑借智慧而最終圓滿成就道德。」王說道:「說得太好了!說得太好了!
原典
王複問那先:「何等爲余善事者
」那先言:「誠信、孝順、精進、念善、一心智慧,是爲善事。」
王言:「何等爲誠信者
」那先言:「誠信,解人疑。信有佛,信經法,信有比丘僧,信有羅漢道;信有今世,信有後世;信孝父母,信作善得善,信作惡得惡;信有是,以後心便清淨,去離五惡①。」
「何等五
」 「一者烴妷②,二者瞠怒,叁者墮臥,四者歌樂,五者疑人。不去是五惡,心意不定;去是五惡,心便清淨。」那先言:「譬如遮迦越王③,車馬人從溜度④,令水濁惡。過度以去,王渴,欲得水飲。王有清水珠置水中,水即爲清,王便得清水飲之。」那先言:「人心有五惡,如濁水。佛諸弟子度脫生死之道,人心清淨,如珠清水。人卻諸惡,誠信清淨,如明月珠。」王言:「善哉!善哉!」
王複問那先:「精進誠信者,雲何
」那先言:「佛諸弟子自相見輩中說⑤諾清淨,中有得須陁洹道者,中有得斯陁含道者,中有得阿那含道者,中有得阿羅漢道者。因欲相效⑥行誠信,便得度世道。」那先言:「譬如山上大雨,其水下流廣大。兩邊人俱不知水淺深,畏不敢前。若有遠方人來視水,隱知⑦水廣狹、深淺,自知力勢能入水,便得過度去。兩邊人衆便隨後度去。佛諾弟子如是。人心清淨,便爲須陁洹道,得斯陁含道,得阿那含道,得阿羅漢道,善心精進,得道如是。佛經說言:『人有誠信之心,可自得度世。』人能自製,止卻⑧五所欲。人自知身苦惱,能自度脫。人皆以智慧成其道德。」王言:「善哉!善哉!」
注釋:
①去離五惡:遠離五惡。
②侄妷:即侄妷,意爲放蕩、不檢點、過分縱欲。
③遮迦越王:意爲轉輪王。
④滬度:快速渡河。
⑤說:通「悅」 。
⑥相效:互相效法、摹仿。
⑦隱知:憑心中意念猜想而知,即直覺。
⑧止卻:控製住並能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