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彌蘭王論破野惒羅
譯文
此時,有前世的舊相識一人,在海邊作國王的太子,名字叫做彌蘭。彌蘭從小的時候就愛好讀經,學習外道道術,全部通曉外道道術的經典及其綱要。外道道人沒有一人能夠戰勝他。彌蘭的父親壽終正寢之後,彌蘭便立爲國王。彌蘭王向左右邊旁的大臣問道:「我國之中得道之人以及其他的人民,有誰能夠與我共同辯駁論說經義嗎
」旁邊大臣回答道:「有學習佛道的人,人們稱他們爲沙門。這些人頗具智慧,高妙通達,能夠與大王共同辯駁論說經義。他們在北方大秦國,名字叫舍竭,它乃是古代帝王之宮。該國內外都安於隱居,人民都十分和善;它的城池四周都有複道相通,各邊城門都有雕梁畫棟;及至其國中其他小國,都有許多高明人士。人民穿著的衣服,色彩光輝燦爛。國土因地勢高處而乾燥,珍寶十分衆多;四方商人做生意,在此地都用銅錢作爲流通貨幣;五谷豐收而糧價低賤,家家都有積余,人民生活樂不可言。」
這裏所說的彌蘭王,他以正法治理國家,才華橫溢且有智謀,對於政府管理之事明察通達;各種戰闘之韬略,沒有一樣下精通;能夠知曉九十六種外道道術之精義,所有疑問不能難倒他,人只要從他身邊經過說些話,便能預知此人的意思及其目的。王對身邊的大臣說道:「這其中有明白經典要義的沙門,能與我共同駁難論說經義的人嗎
」王的傍臣,名字叫沾彌利望群的人,向王進言道:「肯定有。有一位沙門,名字叫野想羅的人,明曉通達經義,能夠與王共同駁難論說經義。」
彌蘭王立刻便下诏命沾彌利望群動身,去請野想羅,說大王要見大師。野想羅說道:「大王要想相互見面的話,很好。但王應當自己來啊!我可是不去的。」沾彌利望群立即回來,如實地把這番話告訴了大王。
彌蘭王立刻乘車,與五百隨從一道走到寺中,與野想羅會見。上前相互寒喧問訊,然後各自就坐。五百隨從也都坐下。
王便問野想羅道:「卿因何緣故,抛開家庭舍棄妻子兒女,剃掉頭發,身披袈裟,作起沙門來
卿所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樣一種人生境界
」
野想羅說道:「我輩學習佛道,以中道作爲行爲准則,在現世可以獲得此一作法的好處,在後世也可以獲得此一作法的福澤。因爲這些緣故,我剃掉頭發,身披袈裟,成爲沙門。」
王向野想羅問道:「假若有在家學佛的居士,居於家中,雖有妻子兒女,也能持守中道,在現世能獲得好處,在後世也能獲得福澤嗎
」野恝羅回答道:「在家學佛的居士,居於家中,勤修佛法,雖有妻子兒女,在現世能獲得好處,在後世也能得其福澤。」
王又問道:「既然如此,卿爲何又白白地抛開家庭,捐棄妻子兒女,剃掉頭發,披上袈裟,出家作沙門呢
」野恝羅沈默不語了,不知如何回答王的提問。
彌蘭王的旁臣向王說道:「這位沙門乃是十分明達有智慧之人,因爲一時緊迫倉促回答不上來罷了。」但是王的其他旁臣都舉起手說道:「大王得勝羅!」野恝羅沈默無語承認失敗。彌蘭王左右前後巡視,在座的優婆塞臉上並沒有慚愧的顔色。王心中想道:這些優婆塞面顔沒有慚愧之色,難道還有明慧機智的沙門能和我共相诘難論道的嗎
王對旁臣沾彌利望群說道:「是不是還有明達智慧的沙門能與我共同诘難論道呢
」
那先,現在是諸沙門的老師了。他通曉各經要點與難點,能巧妙地闡述十二部經,以及對種種別本異本的篇章、各種句子,理解知曉湼盤之道的奧秘。沒有一個人能窮盡他的知識,沒有一個人能戰勝他。他的智慧如江河海洋一般寬廣深奧,能夠製伏九十六種外道,被佛弟子所敬愛,憑借對經道的圓融知識而成爲教授。那先來到舍竭國之時,其所跟隨而來的弟子,個個都是高明之人。那先常常講經弘法,教人善法,辯才勇猛,能作獅子吼。
沾彌利回答王道:「有位沙門,名字叫那先。他智慧精微絕妙,通曉各部經典的核心思想,能夠解答人們心中所疑,無所不通,能夠與王辯論經義。」彌蘭王問沾彌利道:「真的能與我共同辯論經義嗎
」沾彌利說道:「的確如此!他常常與第七梵天一起辯論經義,更何況是與人間之王呢
」王立即下诏命沾彌利,去請那先前來。沾彌利迅速來到了那先之處,向那先說道大王想要見他。那先說道:「很好!」即刻便與弟子一道,來到彌蘭王的住處。
王雖然未曾見過那先模樣,但那先在衆人中所著之裝,所走之步履,與其他人大不相同!王遠遠地看著,心中已猜測到了誰是那先。王自言自語地說道:「我前前後後所見的人很多,大多數都屬於平庸之輩,大多數都未曾使我感到恐怖,如今日遙見那先這般。今天那先,一定會戰勝我。我心中感到惶惶不安。」
這時沾彌利走上前來,向王報告道:「那先已經出發,立刻便到。」王立即問沾彌利,哪一位是那先
沾彌利立即回答,因之指出那先讓王看到。王立即大爲歡喜,說道:「正是我心中所猜的那位!」
原典
有前世故知識①一人,在海邊作國王子,名彌蘭,彌蘭少小好讀經,學異道,悉知異道經法。異道人無能脫者②。彌蘭父王壽盡,彌蘭立爲王。王問左右邊臣言③:「國中道人及人民,誰能與我共難④經道者
」邊臣白言:「有學佛道者,人呼爲沙門。其人智慧妙達,能與王共難經道。北方大臣國⑤,名沙竭⑥,古王之宮。其國中外安隱⑦,人民皆善;其城四方皆複道⑧行,諸城門皆刻镂⑨;及余小國,皆多高明。人民被服,五色焜煌,⑩國土高燥,珎寶⑾衆多;四方賈客賣買,皆以金錢⑿;五谷豐賤⒀,家有余畜,樂不可言。」
其王彌蘭,以正法治國,高才有智謀,明於官事;戰闘之術,無不通達;能知九十六種道,所問不窮,人適發言,便豫知其所趣⒁。王語傍臣言:「是闾甯有⒂明經沙門,能與我共難經說道者不
」王傍臣,名沾彌利望群,白王言:「然。有沙門,字野想羅明⒃經道,能與王難經道。」
王便勅沾彌利望群即行,往請野想羅,言大王欲見大師。野想羅言:「王欲相見者,大善。王當自來耳!我不往。」沾彌利望群即還,白王如是。
王即乘車,與五百伎⒄共行到寺中,與野想羅相見。前相問訊⒅,就坐。五百騎從皆坐。
王問野想羅:「卿用何等故,棄家捐妻子,剃頭須,被袈裟,作沙門
卿所求何等道
」
野想羅言:「我曹學佛道,行中正,於今世得其福,於後世亦得其福。用是故,我剃頭須,被袈裟,作沙門。」
王問野恕羅:「若有白衣居家,有妻子,行中正,於今世得其福,於後世亦得其福不
」野想羅言:「白衣⒆居家,有妻子,行中正,於今世得其福,於後世亦得其福。」
王言:「卿空棄家,捐妻子,剃頭須,被袈裟,作沙門爲
」野恕羅默然,無以報王。
王傍臣白言:「是沙門大明達,有智者,迫促不及言耳。」王傍臣皆舉手言:「王得勝。」野恕羅默然受負⒇。王左右顧視(21),優婆塞面亦不慙。王自念:是諸優婆塞面不慙者,複有明健(22)沙門能與我共相難者耳
王語傍臣沾彌利:「甯複有明智沙門能與我共難經道者無(23)
」
那先者,諸沙門師。知諸經要難,巧說十二品經,種種別異章、斷句,解知泥洹之道。無有能窮者,無能勝者。智如江海,能伏九十六種道,爲佛弟子所敬愛,以經道教授(24)那先來到舍竭國,其所相隨第子(25),皆複高明。那先如猛師子(26)。
沾彌利白(27)王:「有沙門,字那先。智慧微妙,諸經道要,能解人所疑,無所不通,能與王難經說道。」王問沾彌利:「審(28)能與我共難經道不
」沾彌利言:「唯然(29)。常與第七梵天共難經說道,何況於人
」王即勅沾彌利,便行請那先來。沾彌利即到那先所,白言大王欲相見。那先言:「大善!」即與弟子相隨行,到王所。
王雖未嘗見,那先在衆人中披服行步,與人有絕異!王遙見,隱知(30)那先。王自說言:「我前後所更見衆大多,人大坐中大多,未嘗自覺恐怖,如今日見那先。今日那先定勝我。我心惶惶不安。」
沾彌利居前(31),白王言:「那先以發,旦到。」王即問沾彌利,何所(32)是那先者
沾彌利白,因指示王(33)。王即大歡喜:「正我所隱意是。」
注釋
①故知識:舊相識、老朋友。
②無能脫者, 「別本」作「無能勝者。」麗刻本「肮者」亦作「勝者」 。
③言:道。
④難:互相辯論。
⑤北方大臣國, 「別本」作「今在北方大泰國。」依「別本」 。
⑥名沙竭:「別本」作「國名舍竭」 。依上文意,沙竭應作「舍竭」 ,正與那先行程相符。
⑦安隱:以隱居(實際爲出家)爲安。此乃中國人以自己文化中「隱士」來理解、翻譯印度的出家人。
⑧複道:即「複道」 。指樓閣之間上下兩重通道而最上層者,稱之爲「複道」 。此處主要是用來說明該國繁榮與發達。
⑨刻镂:即雕刻。
⑩人民被服,五色焜煌:形容人民穿著,特別光彩燦爛。焜煌,燦爛耀眼。此句亦是漠譯的習慣。中國人總以爲野蠻的少數民族,不穿衣或穿獸皮。人民被服,乃是高度文明的象徵。
⑾珎寶:即珍寶。
⑿皆以金錢:皆以銅錢作爲流通貨幣,形容該國經濟發達。金,此處爲銅。錢,作爲錢,動詞。
⒀豐賤:即豐收而價賤之意。
⒁所趣:即所趨,意爲想什麼、要到達何處、有何目的等意。
⒂是閑甯有:是閑,指彌蘭王國中之國舍竭國中。甯有,豈有、有沒有。
⒃明:通曉。
⒄五百伎, 「別本」作「五百騎」 。依「別本」 。
⒅問訊:即問訊、寒暄之意。
⒆白衣:一般的人。印度人在家均穿白衣。
⒇受負:承受失敗。
21顧視:回頭看。
22明健:「別本」作「明經健沙門」 。意爲通達善於辨論的和尚。
23無:語助詞,相當於「嗎」 。
24以經道教授, 「別本」作「以經道教授人」 。語義更完整,依「別本」 。
25第子:應作「弟子」 。
26猛師子:即猛獅子。
27白:告訴。
28審:的的確確,真的。 「審能……不」句式意爲「真的能……嗎
」
29唯然:的確是這樣。
30隱知:暗中就知道了。
31居前:先走了。
32何所:哪一位。
⑩指示王:指給王看。指示,指某(人或物)以給某(人)看。
《那先比丘經 6 彌蘭王論破野惒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