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學道證果的那先
譯文
等到長成十五、六歲時,那先有一個舅父,名字叫做樓漢,出家學道成爲沙門,其人是曠世高才,世間無人能與之相比。並且已經證得阿羅漢道,能夠從密封無問之中出來,也能鑽進沒有孔穴的器物之中,自由自在地變化,沒有什麼不能做到。天上天下的人民以及蠕動之類的東西,只要他心中有所思念,都能預先知曉他們從何處而來,死後又趨向何處。那先走到舅父的住處,自己申說道:「我喜歡佛所闡述的大道,要求成爲沙門,做舅父的弟子,能否同意讓我做沙門
」樓漢十分同情他的要求,立刻就讓他出家做小沙彌,先受十戒。然後每天誦讀經文,思惟佛經戒律,不久便證得四禅,全部知曉各部經典的精義。
當時,國中有座佛教寺院,名字叫做和戰寺。寺中有五百名沙門,都已證得阿羅漢道。其中有第一阿羅漢,名字叫頻波曰,能夠知道天上天下、過去未來現在的事情。
當那先年滿二十之時,便已接受了大沙門的經戒,來到和戰寺之中,到頰波曰住的地方來了。一日,正值十五,是僧團的布薩日,五百阿羅漢齊聚於講堂聽戒。大沙門都進去了,那先也夾雜在其中。諸沙門都坐下之後,頻波曰環視坐中諸沙門,知道他們皆是阿羅漢,唯獨那先還沒有證得阿羅漢道。
頻波曰爲刺激那先便說道:「譬如人們擇米,所有的米都是正等白米,其中有一粒黑米,人們就會立刻剔去這粒黑米,因爲它是粒壞米。現在我的所坐之中,都是清淨白米,唯獨那先是粒黑米,尚未證得阿羅漢道啊!」那先聽到頻波曰這般地說法,心中大爲憂愁!趕緊站起來,向五百沙門施禮。出去後心中想道:我不應該坐在衆人之中,所有在座比丘,都已證得解脫,成就阿羅漢道,唯獨我例外。這仿佛是座中衆位皆是獅子,忽而其中夾雜著一條狐狸野狗一般。我從此以後,若不能證得解脫道,決不進入衆人之中而坐。頰波曰早已知曉那先心意,用手慈悲地摩弄那先頭頂說道:「不久的將來,只要你努力,就可以證得阿羅漢道,不要憂愁。」於是便挽留那先住下。
那先還有一位師父,年屆八、九十歲了,名字叫加維曰。衆人之中有一位優婆塞,十分賢德和善,每天爲加維曰大師提供齋飯。那先要爲師父持鉢取飯的時候,師父命令那先口中含水,走到優婆塞家,去取回飯食。優婆塞看見那先年少端正,與一般大爲不同!以往之時便很有名,很早就聽說他很有智慧,胸襟廣闊遼遠,頗有大志,能夠闡發經中的大道。優婆塞看到那先前來,趕緊向他施禮,並合掌說道:「供養諸位沙門齋飯已有很長時間了,下曾有一個沙門向我闡說經中大道。現在我向那先請求,但願能向我闡述佛經,解開我心中的迷惑愚合。」
那先心中想道:我已接受了師父的教誡,他命令我口中含水,不許說話。我現在若是吐出口中之水,便是違背了師命,這又該怎麼說呢
那先知道優婆塞也是高才有志之士,我若向他闡說經意,想必他立刻便可得道。
於是那先便吐出口中之水並坐下,替優婆塞闡述經意道:「人應當布施做一些福善之事,奉行佛的經律教戒,死後再轉生人間,便能得到富貴之福。人若不違犯經律戒律,死後就不再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中,或貧苦窮困之中,就可以生於天上享樂。」優婆塞聽到那先所說之經,心中大爲歡喜。那先也知道優婆塞心中歡喜,便又爲他闡述較深的經義:世間萬事萬物都必然會流逝滅亡的,沒有一事是常住不變的。各種所作所爲都很辛勤勞苦,萬物都不能自由自在。唯有證入涅槃之道,就意謂著不再轉世而生,也不衰老,沒有疾病,也不會死亡,沒有憂愁,也沒有煩惱,唯有滅除各種惡念和招致苦的原因,才能脫離無盡的輪回,獲得真如的快樂。
那先說完經義之後,優婆塞即證得了第一須陁洹道,那先也因此而證得了須陁洹道。優婆塞十分歡喜,便極力給那先做出美好的飯菜。那先對優婆塞說先取飯菜放在師父的鉢中。那先吃完飯,洗臉漱口完畢,便手持飯菜而回交給師父。師父看到那先說道:「你今天雖拿回美好飯菜,可是你已違犯僧團的規定,以之冒犯衆人,應該把你驅逐出去。」那先大爲憂愁,心中不樂。師父命令道:「集合大衆比丘。」大衆都集合起來了,全部坐定了。師父說道:「那先不禀師教冒犯了我輩衆人之約法,理應將他驅逐出去,不要再讓他在衆人中住下。」頻波曰藉經文替那先求情說道:「譬如人用一支箭,射中兩個目標物:那先自己得道,又使優婆塞也得道,這是十分難得之事,不應該逐出那先。」師父迦維曰說道:「即使一箭射中一百個目標物,總而言之都是違犯了衆人之約,就得接受處罰,不能再住在此處。其他各人務必持戒,不能像那先一樣;如果有人敢效法那先,爲維持法紀的尊嚴應該如那先一樣立即將之逐出僧團,不予共住。」坐中衆人,都沈默不語。師父命令立即逐出那先。
那先便虔誠地彎下腰,以頭頂禮師父之腳以示忏悔。起身之後,又逼向諸位比丘僧作禮。之後便走出和戰寺。進入深山之中,坐在樹下,晝夜努力精進向道,不敢懈怠,最後終於證得阿羅漢道,能夠飛行,自由無礙,得到了天眼通、天耳通及能徧知六道衆生心中所思的他心通,也證得了宿命通和斷盡叁界的見思惑,不受生死的漏盡通。證得阿羅漢道之後,便又回到和戰寺中,到諸位比丘居住之處,虔誠地踐晦往昔之過,以期求得他們的理解。諸位比丘當即表示歡迎,並聽隨他本人之便。
原典
年十五、六,那先有舅父,字樓漢,學道作沙門,大高才,世閑無比。已得阿羅漢道,能出無閑,入無孔,自在變化,無所不作。天上天下人民及蠕動之類,心所念,皆豫知①之,生所從來,死趣何道。那先至舅父所,自說言:「我喜佛道,欲作沙門,爲舅父作弟子,甯可持我作沙門
」樓漢哀②之,即聽③作沙彌,受十戒。日誦
經,思惟經戒,便得四禅④,悉知諸經要⑤。
時國中有佛寺舍,名和戰寺。中有五百沙門,皆得羅漢道。其中有第一羅漢,名額波日,能知天上天下、去來現在之事。
那先年至二十,便受大沙門經戒,便到和戰寺中,至額波日所。時五百羅漢這⑥以十五日說大沙門戒經,在講堂上坐。大沙門皆入,那先亦在其中。諸沙門悉坐,額波日悉視坐中諸沙門,心⑦皆是羅漢,獨那先未得羅漢。
額波日言:「譬若錫米⑧,米正白,中有黑米,即剔,爲不好。今我坐中,皆白清淨,獨那先黑,未得羅漢耳!」那先聞額波日說如是,大憂愁!起,爲五百沙門作禮。出去自念:我不宜在是座中坐,譬若衆師子⑨中有狐狗。我從今以後,不得道,不人中坐。額波曰知那先意,以手摩那先頭言:「汝得羅漢道不久,莫愁憂。」便止留那先。
那先複有一師,年八、九十,字加維日。其中有一優婆塞,大賢善,日飾加維。那先主⑩爲師持鉢,行取飯食具,師今⑾那先口含水行,到優婆塞家,取飾食具。優婆塞見那先年少端正,與人絕異!有名字、智慧⑿,廣遠有志,能說經道。優婆塞見那先前⒀,爲作禮,叉手言:「飾⒁諸沙門日久,未曾爲我說經者。今我從那先求哀⒂,願與我說經,解我心意。」
那先自念:我受師教戒,令我口含水,不得語。我今吐水者,爲犯師要,如是當雲何⒃
那先知優婆塞亦高才有志,我爲其說經,想即當得道。
那先便吐水卻坐⒄,爲說經言:「人當布施作福蓋口,奉行佛經戒,死後生世間,得富貴。人不犯經戒者,後不複入地獄、餓鬼、畜生中,貧窮中,得生天上。」優婆塞聞那先說經,心大歡喜。那先知優婆塞心歡喜,便複爲說經:世閑萬物皆當過去,無有常。諸所作皆憨苦,萬物皆不得自在。泥洹道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愁不惱,諸惡憨苦皆消滅。
那先說經競,優婆塞得第一須陁洹道⒅,邪先亦得須陁洹道。優婆塞大歡喜,便極與那先作美飾具⒆。那先語優婆塞先取飾具置師鉢中。那先铈競,澡漱訖畢,持飾具還與師。師見言:「汝今日持好飾具來,以犯⒇衆人,要當逐出汝21。」那先大愁憂,不樂。師教言:「曾22比丘僧。」悉23會,皆坐。師言:「那先犯我曹24衆人要,來當25逐出,無令在衆中止。」頻波曰說經言:「譬若人持一箭,射中兩准26;那先自得道,亦複令優婆塞得道,不應逐出。」師迦維日:「政使27一箭射中百准,會爲28犯衆人要,不得止。余人持戒,不能如那先得道,如效那先,當用絕後29。」衆坐中皆默然。師教即逐出那先。
那先便以頭面30禮師足。起,遍爲比丘僧作禮。訖競,便出去。入深山,坐樹下,晝夜精進,思惟道不解,自成31。得羅漢道,能飛行,徹視徹聽,知他人心所念善惡,自知前世所更從、來生32。得羅漢道已,便來還入和戰寺中,詣33諸比丘所前,頭面悔過,求和解。諸比丘僧即聽之。
注釋
①豫知:即預知。
②哀:憐憫。
③聽:任憑、隨某人之意。
④四禅:即第四禅天的境界,已脫離八災患(即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等八種能動亂禅定之災患) ,故也稱爲不動地。
⑤要:精義、核心之義。
⑥這:「別本」譯作「適」 。適,恰好、正逢。 「別本」更准確。
⑦心:心中以爲,用「心」觀照。名詞動用。
⑧錫米,麗刻本作「揚米」,「別本」譯作「折米」。當以麗刻本爲准。或「別本」折米應寫作「擇米」,則亦可。
⑨師子:即獅子。
⑩主,麗刻本作「旦」,依麗本。
⑾今,麗刻本作「令」。依麗本。
⑿有名字、智慧:此句頗爲不通,無法斷句。「別本」譯作「宿知有慧,預聞有明志之名」。依上下文,「別本」更爲准確。此句下「廣遠有志」大約爲「預聞有明志之名」意的誤譯。
⒀前:前來、走近。
⒁詐:即飯字。爲某人供飯。名詞動用。
⒂求哀:即哀求、苦苦請求之意。
⒃當雲何:怎麼說、怎麼交待。
⒄卻坐,「別本」作「而坐」。依「別本」。
⒅須陁洹道:指斷盡叁界之見惑,意爲開始進入聖道,可以譯「入流」,是小乘修行所達到的四種道果之一,即聲聞四果的「初果」。
⒆詐具:即飯菜。
⒇以犯:「以之犯」之省略語。「之」代指美飯菜。
21汝:你。
22會:集合、召集。
23悉:全部、都。
24曹:輩。
25來當:來當:理應。
26准:目標、靶子。
27政使:即使、縱使。
28會爲:總之都是。
29當用絕後:應該因此行爲而斷絕日後修行。由此見迦維日尤重教之戒律。
30頭面:即完全彎下腰,跪下以頭臉觸捱,意爲極虔誠。
31自成:自我修煉,證成正果。
32能飛行......更從、來生等句:此句爲證得阿羅漢的六種神通:
㈠神足通:指能飛行自在,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㈡天眼通:能見六道衆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
㈢天耳通:能聞六道衆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
㈣他心通:能知六道衆生心中所思之事。
㈤宿命通:能知自身及六道衆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㈥漏盡通:斷盡一切叁界見思惑,不受叁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33詣:來到。
《那先比丘經 4 學道證果的那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