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那先比丘經 1 象王聽聞佛法

  經典

  1象王聽聞佛法

  譯文

  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諸多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臣、長者、一般人民以及九十六種外道的人,總共有一萬多人,一日,大衆都在佛座面前聽佛講經。佛心想:衆人聚在我處聽法,份子越來越複雜,大多數的人既歡喜講話,身心又難以安住。佛便想要舍離衆人而去,到閑僻安靜處所,靜坐沈思,參悟大道。佛生此念後,便立刻舍離衆人而去。走到山中,來到叢樹林中,這些樹頗有神異之氣。佛坐在樹下沈思,參悟大道。

  離樹不遠之處,有一群大象約五、六百頭之多。其中有一位象王,看上去頗爲賢德和善,能知曉何爲善事何爲惡事,如人一般。大象很多,大多數都圍繞在象王身邊。諸位小象則走到所居之地前面的水塘之中,嬉戲打鬧塘水,使水變得混濁惡臭。諸位小象又走到前面水塘裏去喝水。一些在吃肥美之草,另一些在草地上奔跑踐踏。我們衆生的所作所爲大多數都有類似的缺點(先把東西弄髒,然後自己又去吃) 。

  諸大象及小象攪動塘水,使之混濁惡臭,也使草地之草變髒,然而常常又在饑渴之時,去飲用濁臭之水,啃吃踐踏過後之草。象王心想:我要抛開衆象,走到一個僻靜之處愉快一些。象王立刻抛開衆象而去,轉入山中,來到了頭羅叢樹之間。當時,象王看見佛陀也坐在樹下,心中大爲歡喜,立刻走到佛陀之處,低頭屈膝,向佛施禮,然後又退到一邊而立。佛心想:我抛開衆人,來到這些樹叢中間;沒想到象王也抛開衆象,來到這些樹叢之中:其中蘊涵的意義如此這般相同!

  佛陀於是爲象王闡說經義,說佛是人間最尊貴的聖人,象王是象群中最尊貴的代表。佛說道:我心中所思與象王心中所想如此合拍,現在我就與象王一起共同在這片樹林裏快樂地生活。象王傾聽了經典之後,心意立刻開通,理解了佛之微妙之意。象王環視佛所住之處,隨即來回從容地走動,所到之處,用鼻噴水灑地,又用鼻子卷住野草掃地,用腳踩地,以使地面平整。象王每天朝暮侍候佛陀,天天如此。

  原典

  佛在舍衛國①只樹給孤獨園②時,諸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③、優婆夷④、諸天、大臣、長

  者、人民及事九十六種道者,幾萬余人,日於佛前聽經。佛自念:人衆日多,身不得安。佛意欲舍人衆去,至閑避處,坐思念道。佛即舍人衆去。入山,至蘖樹⑤閑,其樹大有神。佛坐其下,思念道。

  去樹不遠,有群象五六百頭。中有象王賢善,知善惡之事,譬如人狀。象輩衆,多周匝⑥象王邊。諸小象走居前水中,走戲,托撈⑦水,令濁惡。諸小象複走居前食。瞰美草⑧,走戲蹈踐其上。我衆大多患是⑨。

  諸象及小象子托撈水,令濁惡,令草不淨,而反常饑飲濁惡水,食足踐之草。象王自念:我欲棄是諸象,去至一避處快⑩耶。象王即棄諾象而去,轉行人山,到頭羅⑾蒙樹閑。象王見佛坐樹下,心大歡喜,即前到佛所,伍頭屈睐⑿,爲佛作禮,卻在一面住。佛自念:我棄衆人,來在是樹閑;象王亦棄衆象,來到是樹閑;其義這同!

  佛爲象王說經,言佛於人中寂⒀尊,象王於象中寂尊。佛言:我心與象王心這相中⒁,今我與象王俱樂是⒂樹閑。象王聽經,心意即開,解知佛意。象王即視佛所,仿佯⒃經行處,以鼻取水灑地,以鼻撈草掃地,以足蹈地⒄令平好。象王日⒅朝暮承事⒆佛如是。

  注釋

  ①舍衛國:地名,即舍衛城,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

  ②只樹給孤獨園:又稱「只園精舍」 。給孤獨相傳是舍衛城裏的一個富商,因好施舍孤獨之人而得此名。他皈依釋迦之後,購買了只陀太子的花園贈送給釋迦。但只陀太子只賣地面不賣園中之樹,而樹贈送給釋迦,故稱「只樹給孤獨園」 。後泛指佛教聖地。

  ③優婆塞:即指在家奉持佛法的男子。

  ④優婆夷:即指在家奉持佛法的女子。

  ⑤蘖樹:即叢樹。葉,音cong,叢的異體字。

  ⑥周匝:在周圍環繞成一圈。

  ⑦托撈:別本《那先比丘經》作「撓撈」,即攪動之意。案:別本《那先比丘經》後縮「別本」 。

  ⑧噉美草:依「別本」 ,此句前後有漏譯之處,且語次頗雜。參見附錄「別本」卷上。嗷,吃也。

  ⑨患是:即有此缺陷。指人像衆小象一樣,既吃被攪濁的水而不知可惡,又以被踐踏過的髒草爲美食。這裏足借群象生活喻人世間飲食不乾淨。

  ⑩快:輕松愉快。

  ⑾頭羅:「別本」譯作「校羅」 。不知何樹。

  ⑿伍頭屈睐:即低頭屈膝。伍,低之異體字;脈,膝之異體字。

  ⒀寂:最之異體字。

  ⒁這相中:即這麼合拍之意。中,符合、合拍之意。這,按文意應寫著「適」,恰恰之意。

  ⒂是:這也,指示代詞。

  ⒃仿佯:即彷徉,原意遊蕩、徘徊貌。此處作從容來回走動之意。

  ⒄蹈地:踏地、踩地。

  ⒅日:每天,名詞作副詞用。

  ⒆承事:即侍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