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寶箧鏡喻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貧窮困乏,欠了人家許多債,無錢可以償還,就逃走避債去了。到了一處空曠的地方,遇見一只箱子,內中裝滿了珍寶。有一面明鏡,放在珍寶上,用來蓋覆這些東西。貧人見了,心中異常地高興,即刻就打開來,見到鏡中有個人,不勝驚訝,且害怕起來,拱手說道:「我以爲是空箧,一無所有的,不知有您在這箧中,請不要生氣。」
世間的人也是這樣,受著無量煩惱的窮迫困擾,又受著生死魔王債主的纏著,想要逃避生死,就進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種種功德,恰如遇見寶箧一般。受到對身體持真實之我的見解這面鏡子的惑亂,錯誤地以爲有真實的我,即刻就封閉起來,與善法無緣了。于是墮落,失掉了種種功德,心體寂靜、止于一境的道法的品類,出離了煩惱的種種善法,曆經叁乘由菩提之道證得涅槃之果,所有這一切都失卻了。像那愚人一樣,棄離了寶箧,執著于真實之我的見解的人,也是這樣。
原典
昔有一人,貧窮困乏,多負人債,無以可償,即便逃避。至空曠處,值得一箧,滿中珍寶。有一明鏡,著珍寶上,以蓋覆之。貧人見已,心大歡喜,即便發之,見鏡中人,便生驚怖,叉手語言:「我謂空箧,都無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見瞋也。」
凡夫之人亦複如是,爲無量煩惱之所窮困,而爲生死魔王債主之所纏著,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諸功德,如值寶箧,爲身見鏡之所惑亂,妄見有我,即便封著,謂是真實。于是墮落,失諸功德,禅定道品,無漏諸善,叁乘道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棄于寶箧,著我見者,亦複如是。
源流
《雜譬喻經》(後漢佚名譯)卷下:昔有長者子新迎(娶)婦,甚相愛敬。夫語婦言:「卿入廚中取蒲桃酒來共飲之。」婦往開甕,自見身影在此甕中,謂更有女人,大恚,還語夫言:「汝自有婦藏著甕中,複迎我爲
」夫自入廚視之,開甕見己身影,逆恚其婦,謂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爲實。有一梵志與長者子素情親厚,過與相見,夫婦闘,問其所由,複往視之,亦見身影,恚恨長者:「自有親厚藏甕中,而陽(佯)共闘乎
」即便舍去。複有一比丘尼,長者所奉,聞其所诤如是,便往視甕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須臾,有道人亦往視之,知爲是影耳,喟然歎曰:「世人愚惑,以空爲實也。」呼婦共入視之,道人曰:「吾當爲汝出甕中人。一取一大石,打壞甕,酒盡,了無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懷慚愧。(《大正藏》第四冊第五O九頁)
《大智度論》卷八十九:如人闇中見似人物,謂是實人,而生畏怖:又如惡狗臨井自吠其影,水中無狗,但有其相,而生惡心,投井而死。(《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六九一頁)
《維摩诘所說經·觀衆生品》第七「菩薩雲何觀于衆生」句下,僧肇撰《注維摩結經》卷六:「如一癡人行路,遇見遺匣,匣中有大鏡,開匣視鏡,自見其影,謂是匣主,稽首歸謝,舍之而走。」(《大正藏》第叁十八冊第叁八叁頁)
《楞嚴經》卷四:室羅達城演若達多忽于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爲魑魅,無狀狂走。(《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一二一頁)
唐開元敦煌寫本殘卷《啓顔錄》:鄠縣董子尚村,村人並癡。有老父遣子將錢向市買奴,語其子曰:「我聞長安人賣奴,多不使奴預知之,必藏奴于余處,私相平章(洽談),論其價值,如此者是好奴也。」其子至市,于鏡行(hang)中踱行,人列鏡于市,顧見其影,少而且壯,謂言(以爲)市人欲賣好奴,而藏著鏡中,因指麾(指點)鏡曰:「此奴欲得幾錢
」市人知其癡也,诳之曰:「奴值十千。」便付錢買鏡,懷之而去。至家,老父迎門問曰:「買得奴何在
」曰:「在懷中。」父曰:「取看好不
」其父取鏡照之,正見眉須皓白,面目黑皺,乃大瞋,欲打其子,曰:「豈有用十千錢,而貴買如此老奴
」舉杖欲打其子。其子懼而告母,母乃抱一小女走至,語其夫曰:「我請自觀之。」又大瞋曰:「癡老公,我兒止(只)用十千錢,買得子母兩婢,仍自嫌貴
」老公欣然。釋之余(把它放下之後),于處(放的地方)尚不見奴,俱謂奴藏未肯出。
時東鄰有師婆,村中皆爲出言甚中(中的,有效驗),老父往問之。師婆曰:「翁婆老人,鬼神不得食,錢財未聚集,故奴藏未出,可以吉日多辦食求請之。」老父因大設酒食請師婆。師婆至,懸鏡于門,而作歌舞。村中皆共觀之,來窺鏡者,皆雲:「此家旺相,買得好奴也。」而懸鏡不牢,鏡落地分爲兩片。師婆取照,各見其影,乃大喜曰:「神明與福,令一奴而成兩婢也。」因歌曰:「合家齊拍掌,神明大歆飨(享受祭品)。買奴合(合當)婢來,一個分成兩。」
同上本《啓顔錄》:隋初有同州人負麥飯(炒麥粉)入京粜(賣出)之。至渭水上,時冰正合,欲食麥飯,須得水和,乃穿冰作孔取水,而謂冰孔可就中和飯,傾飯于孔中。傾之總盡,隨傾隨散,其人但知歎惜,竟不知所以。良久,水清,照見其影,因叫曰:「偷我麥飯者只是此人。此賊猶不知足,故自仰面看我。」遂向水打之,水濁不見,因大瞋而去,雲:「此賊始見在此,即向何處
」至岸,見有砂,將去便歸。
《不識鏡》(出《笑林》):有民妻不識鏡,夫市(買)之而歸。妻取照之,驚告其母曰:「某郎又索一婦歸也。」其母亦照,曰:「又領親家母來也。」(《太平廣記》卷二六二,第二O五一頁,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版)
陳繼儒《晚香堂小品》卷五(贈楊姬):少婦顔如花,妬心無乃競。忽睹鏡中人,撲碎粧臺鏡。
解說
此則可與第六十叁則(伎兒著戲羅刹服共相驚怖喻)並讀。
倡導「有我」之說最力者,是婆羅門教,主張梵與我均爲世界的原質,並且梵即我,我即梵,梵我合一。《唱徒集奧義書》六之八載烏德拉克對他的兒子施偉塔克圖诏示梵的密義:
其父曰:「置此鹽于水中,明晨其來見我。」其子奉行。父謂之曰:「趣(去)取置于水中之鹽。」子覓之不得,固已全化矣。父曰:「于水面嘗之若何
」子曰:「鹽。」(鹹)父曰:「于中間嘗之,若何
」子曰:「鹽。」父曰:「于水底嘗之,若何
」子曰:「鹽。」父曰:「棄之,再來谒(拜見)我。」子行之,然鹽仍在。父乃曰:「于此身中,汝亦不能覓見實質,但彼固亦存在。彼神秘之原體,世界以之爲精魂。彼乃真實,彼乃自我,彼(大梵)乃汝(自我)。」(引自湯用彤《印度哲學史略》,第二十頁,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版)
而佛陀卻以爲世界上的種種現象是互相依賴、互爲條件的,因而建立了諸法互爲因果的緣起論,認爲我只是四大(地、火、水、風)和合的假我,沒有永恒的自性,沒有實在的我體,關于這點,《大智度論》卷十二有一則譬喻故事說得明白,現在將它今譯如左:
從見有一個人出門遠行,獨自宿在空舍之中。夜半時分,有鬼背著一個死人,過來放在他面前。後面另有一鬼追逐而來,怒目而罵:「這死人,是我的物品,你怎麼轉瞬之間背了就走。」先前的那鬼道:「是我的物品,我自然可以拿來。」後來的這鬼道:「這死人,其實是我背來的。」二鬼便各捉住一足一手來爭。先前的那鬼就說:「這兒有人,可問他。」後來的這鬼隨即問道:「這死人,到底是誰背來的
」這人暗想,這兩個鬼力大無比,無論是實告抑或是說謊,都不能免于死,便說:「先前的鬼背來的。」後來的這鬼大怒,捉住這人的手,拔出,扔在地上。先前的那鬼取下死人的一只手臂,順勢一黏,便牢牢地生住了。如此這般,兩臂兩腳,頭顱肋部,全身都改換了。于是二鬼滋滋有味地共同食下這人的身體,餍足地拭口而去。這人想道:「我父母所給的身體眼睜睜地看著二鬼食盡。如今我的身體全是別人的肉,這算是有身體呢,還是沒有身體
」便走到佛塔前去請教各位比丘,詳盡地訴說了上述事情。各位比丘說道:「開天辟地以來,就沒有什麼『我』 ,只是把地、水、火、風這四大種元素和合起來,姑且算作我身,譬如你本來的身,與現在的毫無差別。」(參見《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一四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