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二
34送美水喻
譯文
從前有個村落,距王城五由旬路程。村中有好美水。國王命令村裏人日日給他送美水去。村裏人疲苦不堪,全都想移居到別處去,遠離這個村落。這時村長對衆人說:「請大家不要離開,我會替你們去跟國王講,把五由旬的路程改稱叁由旬,使距離短些,你們往來就不疲苦了。」村長即去對國王講了。國王同意改爲叁由旬。衆人聽了,就很是歡喜。有人說道:「這依舊是原先的五由旬,一點也沒有變。」村民們雖是聽了這話,然而相信國王的言語的緣故,終究不肯搬走。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修行著大乘正法,度過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這五道,向泯滅了生死因果的涅槃城走去,卻産生了厭倦的心情,就想避開這條漫長的路途,祈望頓時淩越出生死的輪回,不想再進一步地修行正法了。如來法王就用權便的方法,把純粹一乘的正法分開來說成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具有小乘根性的人聽了,很是歡喜,以爲容易實行,便繼續修行善德,以求渡過生死苦海。後來又聽人說沒有叁乘,原本就是同一條道路,就是菩薩乘這一乘。因爲信奉佛說法的緣故,終究不肯舍去成見的執著。像那些村民一樣,信奉國王的言語。
原典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①。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爲汝白王,改五由旬作叁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爲改之,作叁由旬。衆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聞此語,信王語故,終不肯去。
世間之人,亦複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厭倦,便欲舍離,頓駕生死,不能複進。如來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別說叁。小乘之人,聞之歡喜,以爲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人說,無有叁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語,終不肯舍。如彼村人,亦複如是。
注釋
①由旬:印度古代計程單位,是梵文yojana的音譯,此詞的原初含義是套一次牛所行的路程,只是一個大致的界定而已,約叁十裏左右。
源流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分配)茅,曰:「朝叁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叁。」衆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爲用,亦因是也。
《列子·黃帝》: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耳匮焉,將限其食,恐衆狙之不馴于己也,先诳之曰:「與若茅,朝叁而暮四,足乎
」衆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茅,朝四而暮叁,足乎
」衆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籠,皆猶此也。聖人以智籠群愚,亦猶狙公以智籠衆狙也。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
《妙法蓮華經》卷六<譬喻品>:國邑聚落,有大長者,……財富無量,……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叁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于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幾案,從舍出之。複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複陋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爲火所燒。我當爲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爲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憫,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複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爲舍,雲何爲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複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如彼長者,初以叁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複如是,無有虛妄。
初說叁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
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衆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說叁。(《大正藏》第九冊第十二至十叁頁)
解說
方便是相對于真實而言的,根本的旨歸是真實,而借助于善巧、善權,以便進入到那真實之門去,就是方便了。從根本上來說,方便其實並不存在,只是隨順事物權且顯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