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喻經 5 渴見水喻

  5渴見水喻

  譯文

  過去有一個人,愚癡無智慧,渴極了須要飲水,見炎熱時遠處野地裏騰升的水氣,以爲是水,即便追尋而去,直逐至印度河邊。既已到了河邊,卻定定地看著不飲。傍人說道:「你這麼渴,望著水氣而奔逐,如今到了水邊,爲何不飲呢

  」愚人答道:「倘若可以飲盡的話,我便飲了。而今這水極多,完全不可飲盡,所以就不飲了。」衆人當時聽了這話,都哄然地嗤笑他。

  這就好比那些外道,執著于事理的某一端,認爲自己不能完全受持佛法的戒律,于是便索性一戒也不受持了,致使將來毫無得道的緣分,流轉于生死苦海之中,不得出離。就如那個愚人見了水,卻不飲,爲當時人所笑,道理正是一致的。

  原典

  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爲是水,即便逐走,至辛頭河①。既至河所,封視不飲。傍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

  」愚人答言:「若②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爾時衆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于③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若彼愚人見水不飲,爲時所笑,亦複如是。

  注釋

  ①辛頭河:即印度河,系俗語Simdhu的音譯,玄奘《大唐西域記》作信度河,系梵文Sindhu的音譯。

  ②「若」,《麗藏》作「君」,形似有誤,今從宋、元、明叁藏改。

  ③「于」,《麗藏》作「其」,今從宋、元、明叁藏改。

  源流

  《中阿含經》卷叁十二:譬如有人以渴入池而反渴還。(見《中華大藏經》第叁十一冊第六八四頁)

  解說

  佛經中多有受持一戒而得道的記載。世間衆生于浩瀚之法海,取其一瓢而飲,受持而行,也可祛除生死煩惱。《法句譬喻經》卷二載:有位大商賈,名叫波利,與五百估客入海求寶。當時海神掬著一捧水問波利道:「海水多呢,還是這一掬水多

  」他答道:「這一掬水爲多。海水雖多,無益于應急時用,不能救那饑渴之人:這一掬水雖少,恰碰上渴者,便可持用與他,以救性命。」(可參見《大正藏》第四冊第五八五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