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譯文
以下這些是我親耳從佛聽聞的:那時,佛居住在王舍城,在迦蘭陀竹園和衆多大比丘、大菩薩及天龍等八部衆神總共叁萬六千人聚集在一起。
這時法會中有五百學習《吠陀》的青年婆羅門,都從座席上站起來,對佛說道:「我們聽說佛道洪大玄深,其他諸說沒有能及得上的,所以來這兒請教幾個問題,深切希望佛爲我們宣說。」
佛說:「很好。」
青年婆羅門便問:「世界是存在的還是虛無的
」
佛答道:「也是存在的,也是虛無的。」
婆羅門問道:「如果世界現今是存在著的,卻爲何說是虛無的
如果世界現今是虛無的,則爲何說是存在著的
」
佛答道:「生者說是存在著的,死者說是虛無的,所以說成也是存在的,也是虛無的。」
婆羅門問道:「人是從什麼東西中産生出來的
」
佛答道:「人是從五谷中産生出來的。」
婆羅門問道:「五谷是從什麼東西中産生出來的
」
佛答道:「五谷是從地、水、火、風中産生出來的。」
婆羅門問:「地、水、火、風從什麼東西中産生出來的
」
佛答道:「是從空而生。」
婆羅門問:「空從什麼東西中産生出來
」
佛答道:「從本無自性的因緣而生。」
婆羅門問:「本無自性的因緣從何而生
」
佛答道:「從自然而然的狀態而生。」
婆羅門問道:「自然而然的狀態從何而生
」
佛答道:「從泯滅了生死因果的無爲狀態而生。」
婆羅門問道「泯滅了生死因果的無爲狀態從何而生
」
佛答道:「你們今日問的事情爲何這般深入呢
泯滅了生死因果的無爲狀態是不生不死之道。」
婆羅門問:「佛進入這泯滅了生死因果的無爲狀態沒有
」
佛答道:「我還沒有進入。」
「若是這樣,怎麼能知道那無爲的狀態是常樂的呢
」
佛說道:「現在我反問你們,天下衆生是苦還是樂
」
婆羅門答道:「衆生很苦。」
佛問道:「爲何說衆生苦呢
」
婆羅門答道:「我們見衆生死時,苦痛難忍,所以知道死苦。」
佛說道:「你們眼下還未死,也知道死苦。而我見到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所以知曉這泯滅了生死因果的無爲狀態是常樂的。」
五百青年婆羅門心開意解,求佛讓他們受持五戒,進而悟得須陀洹果,便又坐回原席,聽講如故。
佛說:「你們好生聽著,而今我爲你們廣說種種譬喻。」
原典
聞如是①:一時,佛在王舍城②,在鵲封竹園③,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诃薩及諸八部④叁萬六千人俱。
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
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爲有爲無
」
答曰:「亦有亦無。」
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
如今無者,雲何言有
」
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
問曰:「人從何而生
」
答曰:「人從谷而生。」
問曰:「五谷從何而生
」
答曰:「五谷從四大⑤火風而生。」
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
」
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
問曰:「空從何生
」
答曰:「從無所有生。」
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
」
答曰:「從自然生。」
問曰:「自然從何而生
」
答曰:「從泥洹⑥而生。」
問曰:「泥洹從何而生
」
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問曰:「佛泥洹未
」
答曰:「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
」
佛言:「我今問汝,天下衆生爲苦爲樂
」
答曰:「衆生甚苦。」
佛言:「雲何名苦
」
答曰:「我見衆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
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⑦,悟須陀洹果⑧,複坐如故。
佛言:「汝等善聽,今爲汝廣說衆喻。」⑨
注釋
①聞如是:釋典多作如是我聞。如是,指結集之時這經是這樣的;我聞,表示親自從佛處聽聞而得。又,如是還有表示信順的意思,信,那麼所說的道理就順,也才能進入佛法的大海,從而有大收獲。
②王舍城:即《大唐西域記》卷九所稱的曷羅闍姞利呬城(Rajagriha),這座城在頻婆沙羅王時已經奠基,阿闍世王時進行擴建,並遷都于此。繁華異常。佛教徒的第一次結集就在此城舉行,佛陀也常住在此地,因而是佛教的一個聖地。此城故址在今印度東北部比哈爾城(Bihar)西南約十五哩處的臘季吉爾(Rajgir)。
③鵲封竹園:即迦蘭陀竹園(Kalanda-venuvana)。迦蘭陀是王舍城的長者,曾將一座大竹園施給外道,後來改信佛法,便驅逐了外道,以園奉佛。這是天竺僧園的嚆矢。
④八部:一天,二龍,叁夜叉,四乾闼婆(此神身體憑嗅香而長養),五阿修羅(此神常與天帝釋戰闘),六迦樓羅(金翅鳥神,以龍爲食),七緊那羅(歌神),八摩睺羅伽(大蟒神)。
⑤四大:指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本質爲堅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稱爲地大;本質爲濕性,而有攝集作用者,稱爲水大;本質爲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稱爲火大;本質爲動性,而有生長作用者,稱爲風大。
⑥泥洹:即涅槃。意譯作滅、無生。原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爲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
⑦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⑧須陀洹果:脫去凡夫的意識,初步進入聖道的法流,所以也叫預流果。
⑨這段引言《麗藏》阙,今據宋、元、明叁藏補入。
解說
這則引言涉及到世界的本質、人的源起、四大元素、空、泥洹之類的問題,問題的提法和內涵具有濃厚的婆羅門思想色彩,即尋求著宇宙之所以形成的一個根本的原因,也就是說,竭力面對現實,試圖了解現實。問題環環相扣,漸次進入佛教教義的核心——泥洹,從而顯示了要尋求的並不是事物的源起和本質,因爲一切都是互爲因果、互爲條件的,沒有什麼根本的原因,這樣,事物就沒有自性,沒有質的規定性。人執著于其中的某一端,都必然是一種妄見,諸種煩惱也由各類妄見而生。認識到這一點,便煩惱消散,欲望湮滅,入和平甯靜之境,出離了生死輪回,處于不死不生之道。佛陀的學說戰勝了與他同時代的其他各派學說,這是由于他不去追究事物的原因,而是致力于給煩惱的心帶來安甯。
引言借助于問答,正面闡述了佛陀的觀念,含攝了《百喻經》的要義,此後的一連串譬喻則自反面去破各種妄見。引言中對諸類問題的回答型式,可參見本經第五十八則<二子分財喻>說及的四種論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