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論緣起
譯文
有人問曰:佛由何因緣而說佛性之奧義?回答曰:如來世尊爲了遣除人們的五種過失,長養人們善行的五種功德,才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所謂的遣除五種過失,分別指陳:一、爲了使那些還沒有認識自身中本有佛性的衆生,遠離輕鄙自我的想法。二、爲了衆生能遠離輕慢智、德低劣之人的想法。叁、爲了遠離種種不真實的錯誤成見。四、爲了遠離對真理的誹謗。五、爲了遠離虛妄的我執。
一、所謂爲使衆生遠離自我輕鄙的想法,是指有的衆生,因未聞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理,不能了知自身中亦有佛性,將來必定成佛,所以對自己缺乏信心,輕鄙自己,不能發起求正覺之心。現在爲了令他們發起求正覺之心,舍棄自我輕鄙的念頭,故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二、所謂遠離輕慢之心者,是指如果有人由於聞聽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因此發起求道之心。既已發心求道,便自認爲自己有佛性,才能發心求道,産生驕慢的想法,認爲別人不能發心求道。爲了遣破此種虛妄的執著,指陀才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叁、所謂遠離不真實的錯誤成見,是指有人因驕慢之心,而不能生顯出如理智與如量智,産生種種虛妄的執著。虛妄是衆生的過失,這種過失可分爲兩種:一、「本無」過;二、「是客」過。所謂「本無」,是說真如實理之中本來沒有人我,卻産生人我執的想法。這種人我執缺乏存在的根據,由此人我執生起無明,由無明起惑造業,從而招致各種果報,展轉相生,循環無窮。無明、業、果報叁者,都缺乏實存的根據,因爲生起這叁者的我執,本身就是虛幻爲實的存在,所以由之産生的種種現象也皆成虛妄。由於我執及所生起的無明、業、果報都虛妄不實,所以沒有什麼果報的承受者,也沒有什麼業的造作者。如果於此虛妄執爲實有,就名之爲「本無」。所謂「是客」,是指一切有爲的現象都是不斷生滅,沒有永恒存在的。所以能緣之心和所緣之境,都不是永久不變的存在。初刹那爲一狀態,轉眼間又變爲另一狀態,能緣之心與所緣之境亦是如此,起而即謝,永無停住。所以一切有爲存在刹那變滅,如果不能隨順遷流,固執一種狀態,以爲永恒不化,這種執著也是虛妄。如果生起這種執著,則不能彰現無上真正智慧。爲了破除這種執著,所以佛說佛性奧義。所謂佛性,即是破除了我執與法執所顯現出來的真如本來面目。因爲如果了達真如實理之後,就不再有能緣之心與所緣之境的對待關系,於是也就遠離了虛妄的執著。
四、所謂破除對真理的誹謗,是說由於人法二空,一切衆生所造的過失,都是因不了解人、法二空的道理。如果理解了這一層意義,就會生起清淨圓滿的智慧,這種智慧就是所謂的真理。之所以産生誹謗,乃由於不能了達佛性的本義,因此也不能理解空的意義,便把一切虛妄的現象執著爲實有,與真如本性相違背,不能成就清淨圓滿的智慧。
五、所謂遠離我執,是說如果不能了解一切現象都是虛幻而無實性,不能了達真理的本義,就不會對衆生生起慈悲之心。通過聞聽佛法,了解佛性的奧義,就能了知一切現象的虛妄不實和真理的無上妙谛,也就會生起慈悲之心,消除我與衆生間的彼此差別,因而也就破除了我執。
爲了上述原因,佛才說佛性的奧義。所謂産生五種功德,這五種功德分別指:一、對佛法精進修習。二、對佛法生起尊敬之心。叁、産生契悟真理的無上妙慧。四、踐履正當行爲,了達世間諸法。五、彰顯大慈大悲之心。通過五種功德可以消除五種過失。即通過精進修習大乘佛法,可以消除衆生自我輕鄙的看法;通過對佛法生起尊敬之心,可以消除衆生的傲慢之氣;通過般若的妙慧,可以消除衆生的虛妄與執著;通過佛法軌持自己的行爲,能彰現究竟智慧和各種功德,可以消除對真理的誹謗之心;通過慈悲的心懷,了解一切衆生彼此無二平等,可以消除我執。所謂消除我執,是指通過了達佛性的奧義,觀察一切衆生的能緣之心與所緣之境俱非實有,從而止息對自我的執著之情。觀察一切衆生爲五蘊和合而成,本無實有,五蘊自身亦自性皆空,從而成就一切功德,對於他人生起慈愛之心。通過般若妙慧,消除對自我的執著;通過大悲的心懷,彰生對他人的慈愛。通過般若妙慧,舍棄凡夫的我執;通過大悲的心懷,舍棄小乘佛教的法執。通過般若妙慧,契入涅槃極境;通過大悲的心懷,生起下化衆生的菩薩願望。通過般若妙慧,成就大乘佛法;通過大悲的心懷,下化衆生。通過了達各種經典的真谛,達到心無所住的自在境地,從而永不生退轉之心,迅速證悟無上妙慧,消除五種過失,生起五種功德。爲此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原典
天親(注釋:梵文Vasubandhu,又譯爲婆薮盤豆、世親等,是生活在大約五世紀左右印度的大乘學者。其生卒年雖不詳,一般學者認爲他是北印度犍陀羅人。天親曾隨佛教有部出家,信仰小乘,後又改宗大乘,弘揚彌勒學說,造《俱舍》、《唯識》等大小論千部,成爲大乘有宗理論的主要創始人。關於其生平,現存較可信的傳記有真谛譯的《婆薮盤豆法師傳》。)菩薩(注釋:全稱爲菩提埵,梵文Bodhisattva音譯,舊譯爲大道心衆生、道衆生等,新譯爲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菩薩通常指悲智變運,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上求下化之人。他雖已分證佛覺,尚有情識未盡,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廣行善巧方便,覺悟一切有情的大乘精神。)造)(注釋:「造」碛砂本作「說」。)
陳天竺(注釋:地名,印度之古稱,舊譯爲身毒、賢豆等。)叁藏(注釋:梵文Tripitaka,指佛教經典的經、律、論叁部分。通達經、律、論叁藏的學者,亦稱叁藏。)真谛(注釋:梵文名爲Paramartha,又稱Gumarata,西印度優禅尼國人。其於梁代大同十二年(公元五四六年)來華,受梁武帝禮遇,時逢國難,往北齊,赴東魏。此間譯有《金光明經》、《攝大乘經》、《唯識論》、《俱舍論》等二百七十八卷經論。陳太建元年(公元五六九年)正月圓寂,生年七十一歲。真谛爲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佛典譯家,精通叁藏,尤契大乘,潛心譯出大量經論。關於真谛事迹,可參考《續高僧傳》中之〈真谛傳〉。)譯(注釋:陳天竺叁藏真谛譯,碛砂本作「陳本藏法師真谛譯」。)
緣起分第一(注釋:「第一」,碛砂本無。)
問曰:佛何因緣說於佛性?答曰:如來爲除五種無失,生五功德(注釋:功爲福利之功能,通過修習此功,能獲得善行之德,故曰功德。在佛教中,功德與福報不同,功德指超出叁界輪回的大善行;福報則系指叁界以內的,有限的人、天善行。),故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除五陰(注釋:「種」,碛砂本無。)過失者:一、爲令衆生離下劣心(注釋:指沒有認識到自身本有的佛性,而對自身産生輕鄙的想法。)故。二、爲離慢下品人(注釋:此指智慧道德低劣之人。)故。叁、爲離虛妄執(注釋:由於不能正確理解佛說教理而産生的種種不真實的錯誤成見,此文主要指我執與常見等。)故。四、爲離誹謗真實法故。五、爲離我執(注釋:梵文Atma-graha,又名我見。由於不解我身本由因緣和合而成,元無真實常住的我存在,認有我身之執念,名爲我執。佛教認爲,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故。
一、爲令衆生離下劣心者。有諸衆生,未聞佛說有佛性理,不知自身必當有得佛義故,於此身起下劣想,不能發菩提心(注釋:菩提,舊譯爲道,求真道之曰菩提心。新譯爲覺,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此二譯義無有無致。)。今欲令其發心,舍下劣意故,說衆生悉有佛性。
二、爲離高慢心者。若有人曾聞佛說衆生有佛性故,因此發心。既發心已,便謂我有佛性故能發心,作輕慢意,謂他不能。爲破此執故,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叁、爲離虛妄執者。若人有此慢心,則於如理、如量正智(注釋:亦即分別爲如理智與如量智。如理智,即指認識諸法真理的真智、實智,也名根本智、無分別智等。如量智,通於諸法事相之俗智,又名後得智、有分別智等。如理智爲如量智之根本,先有如理智,方有如量智。)不得生顯故,起虛妄。虛妄者,是衆生過失。過失有二:一、本無;二、是客。一本無者,如如理中,本無人我(注釋:即我執),作人我執。此執無本,由無本執故,起無明(注釋:梵文Avidya,謂愚暗之心,不能照了諸法事理,即癡之異名。)等,由無明起業(注釋:梵文Karma,爲造作之義,指由身、口、意等所造的各種行爲活動,其可招致各種不同的果報。),由業起果報(注釋:爲對應於過去業因之結果而招致之今日境界。)。如此叁種,無實根本,所執是無故,知能執皆成虛妄故(注釋:「故」,碛砂、金陵本均無。)。由於此執所起無明、諸業、果報,並是虛妄故,無受者(注釋:指果報的承受者。)、作者(注釋:指業因的造作者。),而於中執有是(注釋:「是」,碛砂、金陵本均無。)虛妄故,言本無。二是客者,有爲諸法,皆念念滅,無停住義,則能罵、所罵(注釋:亦名能、所、能緣、所緣、能見、所見等,此二概念爲一對待範疇。能罵,指能動的主體;能罵,指被動的對象)二無所有。但初刹那爲舊,次刹那爲客(注釋:指後起之義,非本來固有。),能罵、所罵起而即謝。是則初刹那是怨,次則非怨,以於客中作於舊執,此執不實故,名虛妄。若起此執,正智不生,爲除此執故,說佛性。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注釋:又分別名爲人空、法空。人空者,指人我空無之真理。一般凡夫執我爲實有,因而産生種種煩惱,佛爲破此,說人爲五蘊和合而成,無實有常存的我,二乘之人能證到此理,謂之人空。法空,即指五蘊之法本身自性皆空,也不是真實的存在。二乘之人不能照了此義,唯有菩薩能了達此理。故人空爲小乘所證境界,人法二空方是大乘所行境界。)所顯真如。由真如故,無能罵、所罵,通達此理,離虛妄執。
四、爲除誹謗真實法者。一切衆生過失之事,並是二空。由解此空故,所起清淨智慧功德,是名真實。言誹謗者,若不說佛性,則不了空,便執實有,違謗真如,淨智功德皆不成就。
五、離我執者。若不見虛妄過失,真實功德,於衆生中,不起大悲。由聞佛說佛性故,知虛妄過失,真實功德,則於衆生中起大悲心,無有彼此,故除我執。
爲此五義因緣,佛說佛性生五種功德。五功德者:一、起正勤心(注釋:精進修習之心。)。二、生恭敬事(注釋:指對佛法産生尊敬之心)。叁、生般若(注釋:梵文Prajna,佛教所指的能契真理的無上智慧。)。四、生阇那(注釋:梵文acarya之簡譯,義指高僧。在此泛指那俗智,即發願意上求菩提的正當。)。五、生大悲。由五功德能翻五失。由正勤故,翻下劣心;由恭敬故,翻輕慢意;由般若故,翻妄想執;由生阇那俗智能顯實智(注釋:即根本智、如理智。)及諸功德故,翻謗真法;由大悲心慈念平等故,翻我執。翻我執者,由佛性故,觀一切衆生二無所有(注釋:指能緣之心與所緣之境二者皆因緣和合而生,本非實有。),息自愛念。觀諸衆生二空所攝,一切功德而得成就,是故於他而生愛念。由般若故,滅自愛念;由大悲故,生他愛念。由般若故,舍凡夫執(注釋:又名人執、我執,執我爲實有而生種種煩惱。);由大悲故,舍二乘執(注釋:又名法執,即執五蘊之法爲實有。)。由般若故,不舍涅槃;由大悲故,不舍生死。由般若故,成就佛法;由大悲故,成熟衆生。由二方便(注釋:方便即真實、真理之義,二方便,又稱二種方便,分別指體外方便,即佛教以外經典所說之真理;同體方便,即佛教經典所闡之真理。),住無住處(注釋:義指不住一切處,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這是一種自在、無執著的生存方式。),無有退轉,速證菩提,滅五過失,生五功德。是故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佛性論 造論緣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