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破執著
遣破小乘執著
譯文
關於一切衆生是否皆有佛性的問題,我們必須遣破一些錯誤的執著。遺破的對象可分爲叁種:一破小乘執著。二破外道執著。叁破菩薩執著。
首先破除小乘的執著。由於佛爲小乘人說法時指出,有的衆生不能住持佛性之中,永遠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於是有的小乘學人對於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思想産生懷疑,不能堅定自己對這種思想的信心。釋曰:他們之所以産生疑惑,乃是由於小乘佛教的各部派對於佛說佛性義的理解與執著的不同而致。如果依小乘分別部的觀點來說,一切凡聖衆生都以空爲自己的本性,所以一切衆生都從空中産生,而空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涅槃極境,所以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如果依毗昙等部的看法來說,一切衆生並不是本來具有佛性,只有通過後天修習才能成就佛性。他們把衆生分爲叁種:一種是一定沒有佛性,永遠不能達到涅槃境界的衆生。這主要是指那些不信佛法,觸犯佛教重要戒律的人。一種是不一定有佛性的衆生。即是說,他們如果修習佛法就可以得到佛性,不修習則不能,這主要指賢而行善品行以上的人。另一種是一定有佛性的衆生。即指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之人,所謂聲聞之人,通過苦、集、滅、道等四谛的修習,可以證得佛性。緣覺之人通過修習十二因緣而證得佛性。菩薩通過修習十種慈悲救世的大願,至證得不退轉菩薩果位時,就能證得佛性。正因爲如此,所以佛經上才說,有的衆生不能住持於佛性,永遠不能達到涅槃的境地。又《阿含經》中說,如來以其十大智慧中之性智力觀照到不同衆生有不同境界和等級,乃至有的粗陋,有的勝妙,所以稱「性力」。之所以如此,乃在於有的衆生有佛性,有的衆生無佛性。有佛性的衆生則修習種種善行;無佛性的衆生則生起種種粗陋的惡念。所以修習小乘佛法的學人看到上述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能了知哪一種說法正確,因而生起疑惑之心。
再次,不能堅定對一切衆生緣有佛性義的信心,乃是由於上述小乘二部的不同說法,各偏同一個極端,所以不能相信。爲何如此呢?如果照分別部的說法,就不能相信存在無佛性的衆生;如果照毗昙等部的說法,則不能相信一切衆生緣有佛性。
執衆生緣有佛性義的人诘問執有的衆生沒有佛性義之說:你憑什麼說有的衆生沒有佛性,永遠不能達到涅槃?(對方)回答道:由於衆生之間有粗陋與勝妙的等級差別,所以從道理上可以推知有的衆生有佛性,有的則沒有。你如果不相信有無佛性的衆生永遠不能進入涅槃,卻又相信衆生間有粗陋和勝妙的不同差別,這從道理上是站不住腳的。爲什麼這樣說,因爲你只是執著於衆生粗妙的不同,而不能進一步推知衆生本性的不同。
執衆生皆有佛性義的人诘問道:你相信衆生間有粗妙等境界的不同,縱使你相信有無佛性的衆生,也同時應該相信無根本衆生?爲什麼這樣說?因爲衆生間存在有根與無根的差別,才造成其粗妙的不同境界。你如果不相信存在無根的衆生,又怎麼能相信衆生間有粗妙的不同境界?如果說衆生間粗妙境界的不同與衆生的有根、無根之義毫無關系,那麼我也相信衆生粗妙境界的不同與有無佛性之義亦毫無關系。你如果說沒有無根衆生的存在,我也可以說沒有無佛性的衆生。
(對方)回答道:你以有根、無根的概念來比觀我所說的有佛性、無佛性義,這是不妥當的。爲什麼這樣說?你說的無根是指衆生?還是指非衆生?如果是指衆生,那麼你就犯了二種過錯:一種是概念太泛的過錯。如果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而能成爲衆生的話,那麼一切無情草、木、石等自然事物有六根才能成爲衆生,如果沒有六根,還能說什麼是衆生呢?而你卻說無根也能成爲衆生,這從道理上是說不通的。所以不能以有根還是無根來界說衆生有粗有妙的不同境界,而應以有佛性還是無佛性來界說。
執衆生皆有佛性義的人又诘難道:如果你說我立無根衆生之義有二種過錯,你以觸犯佛教戒律,不信佛法的人沒有佛性,永遠不能證入涅槃境界,此說亦有二種過失:一爲立義過分。衆生本來是由我執、無明既起,就自然引出業報。如果不陷於人我的執著,就不會有無明、業和果報的産生。既然不會有依惑(無明)作業,依業感苦(果報),依苦起惑叁者間如輪轉而不止的活動。這樣的話,人在變成凡夫前本來應是聖人。如果說有衆生沒有佛性,只能由聖人變成凡夫,而不能由凡夫證得聖人,這未免太不符情理。二爲立義不充分。如果你認爲有衆生沒有佛性,既然沒有佛性,那麼無明也沒有生存的依據。如果沒有無明,也就不可産生業和果報,既然沒有業報,衆生又從何而來?所以你的論理不充分。而你說有衆生沒有佛性的主張也於理有礙。爲什麼這樣說?因爲你既然不相信有無根衆生,又怎麼能相信有無佛性的衆生,二者道理一樣,你不可能肯定一個而又同時否定另一個。
原典
佛性論(注釋:「佛性論」,金陵本無。)破執分二中(注釋:「第二中」,碛砂本無。)破小乘執品第一
複次,佛性有分成破立義(注釋:佛教經典通常使用的論理方式,即通過兩種對立觀點的相互诘難,往複辨議,遣破錯誤的執著和成見,建立正確的思想。),應知破有叁種:一破小乘執(注釋:對小乘的執著。小乘,梵文Hinayana,對大乘而言。大乘以求佛果爲終究目的,小乘則以爲阿羅漢、辟支佛果爲究竟。其特點是以四谛、十二因緣爲教、灰身滅智,歸於空寂涅槃,不樂下化衆生,廣生慈悲。)。二破外道執(注釋:對外道的執著。外道,指佛陀教說之外的教義。)。叁破菩薩執(注釋:對菩薩的執著。菩薩本爲本乘佛性的修行果位,此指應進一步上求究竟圓滿之佛果。)。
初破小乘執者。佛爲小乘人,說有衆生有住於性(注釋:此指佛性)。永不般涅槃故,於此生疑,起不信心。釋曰:所以生疑者,由佛說故,小乘諸部解執不同。若依分別部(注釋:又雲毗婆阇婆提,梵文爲Vibhaiya-vadin,爲印度小乘佛教中的一個支派。)說, 一切凡聖衆生,並以空爲其本(注釋:佛性的根本要義就是空。空,本指待緣而生,非本性實有。在此文中,空指一種本體,即佛性之義。),所以凡聖衆生皆從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若依毗昙薩婆多(注釋:即毗昙宗,印度小乘佛教之一支。此部以《發智》,「六足」等論爲依據,主張我無而法有。)等諸部說者,則一切衆生,無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注釋:即指佛性非是本來具有,而是通過後天修習而成,這是典型的佛性始有論。)。分別衆生凡有叁種:一定無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闡提(注釋:梵文lcchantka,指斷絕一切善根無法成佛者,亦是不信佛法的人。)犯重禁(注釋:指佛爲人製定的一些重要戒律。)者。二不定有無。若修時即得,不修不得,是賢善(注釋:指賢而行善者。)共位以上人故。叁定有佛性。即叁乘(注釋:分別指聲聞乘、獨覺或緣覺乘以及大乘或菩薩乘。)人:一聲聞(注釋:指依佛說四谛,即苦、集、滅、道四真理而修習,並得到阿羅漢果位者。)從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獨覺(注釋:亦名緣覺,指不必親聞佛陀之教說,系獨自觀察十二因緣而證得辟支佛果者)從世法以上即得佛性。叁者菩薩十回向(注釋:指菩薩所具的十種下化衆生的大悲心願。分別爲:(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叁)等一切物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無縛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以上是不退位時(注釋:「時」,碛砂、金陵本均無。),得於佛性。所以然者,如經說,有衆生不住於性永無般涅槃故。又《阿鋡》(注釋:「鋡」,金陵本作「含」。)說,佛十力(注釋:又稱如來十力,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分別指:(一)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五)知衆生種種境界之智力。(六)知一切至所道智力。(七)知天眼無礙之智力。(八)知諸根勝劣智力。(九)知宿舍命無漏智方。(十)知永斷習氣智力。)中,性力所照衆生境界有種種性,乃至粗妙等界不同,故稱性力。所以者何?一切衆生有性、無性異故。有佛性者,則修種種妙行;無佛性者,則起種種粗惡。是故學小乘人,見此叁(注釋:「叁」,碛砂、金陵本均作「二」。)說,皆有道理,未知何者爲定,故起疑心。
複次,生不信心者,於二說(注釋:指上文中的分別部與毗昙薩婆多等部學說。)中,各偏一執,故不相信。何者?若從分別部說,則不信有無性衆生;若薩婆多等部說,則不信皆有佛性故。
明有佛性者,問執無性曰:汝雲保有無性衆生,永不般涅槃?答曰:衆生既有種種粗妙不同故,知理有有性、無性。汝若不信有無性衆生永不涅槃,而信有衆生有種種粗妙等界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執不平等故。
問曰:汝信有衆生種種粗妙等界,即令信有無性衆生者,亦應信有無根(注釋:梵Lndriya,能生之義,此指衆生心中固有的生善惡作業之力。)衆生耶?何以故?衆生由有根、無根故,有種種粗妙等界。汝若不認有無根衆生者,雲何信有粗妙等界?若謂有粗妙等界,不關有根、無根者,我亦信有粗妙等界,不關有性、無性之義,有何過失?若汝言無有無根衆生者,我亦說無有無性衆生。
答曰:汝以有根、無根例我有性、無性,是義不然。何以故?汝謂無根者,爲是衆生?爲非衆生?若是衆生,有二過失。一者(注釋:「者」,碛砂本無。)泰過過失。若無六根(注釋:分別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種感器官。)而是衆生者,則一切無情、木、石等,皆是衆生,同無根故。二者不及過失。本說六根以爲衆生,既無六根,更說何物爲衆生耶?而汝說無根衆生,是義不…
《佛性論 遣破執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