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彰現佛性之體

  彰現佛性之體

  

  佛性體之叁因說

  譯文

  再則,要了知佛性之體,應當了解其體有叁種與叁性。所謂叁種,即指叁因與叁種佛性。叁因包括一、應得因。二、加行因。叁、圓滿因。應得因,是指由人、法二空方能顯之最高真如的本體境界。由於達此二空,理應假借求道之心及加力修行的動力,乃至最後證得圓滿無礙的法身,故稱之爲應得因。加行因,是指由求道求覺之正心而引發的叁十七種、十地、十波羅蜜等各種幫助成道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修行人成道證法身,故謂之加行因。圓滿因,是指通過修行的各種方法,獲是圓滿究竟的境界。這種境界分爲因圓滿與果圓滿二種。所謂因圓滿,是指爲修習成道而必須具備的功德、智慧以及各種勝妙之行法。所謂果圓滿,是指修達佛果後而具有的無上智慧、斷破煩惱及大悲濟世等叁種總相。此叁因中之應得因,重於人法二空,故以無爲如理爲根本;而加行及圓滿二因,以發心修習成道爲主,故以有爲願行爲根本。

  所謂叁種佛性,是指應得因中所具有的叁性。其分別爲「住自性性」、「引出性」及「至得性」。記曰:所謂「住自性性」,是指佛性在修行證道以前,尚未斷惑證理的凡夫狀態。所謂「引出性」,是指佛性從發心修行到通過修學至聖的中間狀態。所謂「至得性」,是指佛性在已斷惑證道的至聖狀態。

  原典

  天親菩薩造(注釋:「造」,碛砂本作「說」。)

  陳天竺(注釋:「天竺」,碛砂本無。)叁藏(注釋:「叁藏」,碛砂本多有「法師」二字。)真谛譯

  顯體(注釋:「顯體」,碛砂本多有「佛性論第叁」諸字。)分第叁中(注釋:「第叁中」,碛砂本無。)叁因(注釋:「叁因」,碛砂本多一「如」字。)品第一

  複次,佛性體有叁種、叁性(注釋:此指下一節文所說叁無性與叁自性。)所攝義應知。叁種者,所謂叁因、叁種佛性。叁因者,一應得因(注釋:指由人,法二空方能顯最高真如之境界。達此境,應假借人們發心修行爾後方得,故謂之應得因。)。二加行因(注釋:爲證達究竟佛果而加力修行,故名之加行因。)。叁圓滿因(注釋:指通過加力修行而達到的究竟圓滿的境界。)。應得因者,二空所現真如。由此空故,應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後法身(注釋:法身,梵文Dharmakaya,即佛之真身。道後法身,指通過修行而成道,獲得圓滿無礙的法身。),故稱應得。加行因者,謂菩提心(注釋:菩提,舊譯爲道,新譯爲正覺,求道,求正覺之心謂菩提心。)。由此心故,能得叁十七品(注釋:又名叁十七道品,概指爲通達涅槃究竟之路而進行的各種修行准備,有叁十七種之多。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十地(注釋:即指十種地位。又名十住。菩薩修行之過程,須經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和第五十之位,即十地。菩薩初登此位之際,即生無漏智,見佛性,乃至成爲聖者,長養佛智。並以其護育一切衆生,故此位亦稱地位、十聖。地位之菩薩稱爲地上菩薩:登初地(初歡喜地)之菩薩稱爲登地菩薩,初地以前之菩薩稱爲地前菩薩,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叁十心。據《十住毗婆沙論》稱,「地」意爲住處,故十地又譯作十住。十地之名爲:一、歡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十波羅蜜(注釋:爲修行成道而進行的十種菩薩大行。)助道之法,乃至道後法身,是名加行因。圓滿因者,即是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圓滿(注釋:即指修行大乘佛法而應具備的福德、智慧與妙行。)及果圓滿(注釋:指達到佛果後而具有的叁種德相。一爲智德,指破一切無知而具無上菩提;二爲斷德,指斷一切煩惱而具無上之涅槃;叁爲恩德,指具大悲而救濟一切衆生的利他之義。)。因圓滿者,謂福慧行;果圓滿者,謂智、斷、恩德。此叁因前一(注釋:即指應得因。因爲人、法二空方能顯真如境界,故謂無爲、如理。)則以無爲如理爲體,後二(注釋:那指加行因與圓滿因。此二因以發心修行證果爲主,故謂之以有爲願行爲體。)則以有爲願行爲體。

  叁種佛性者,應得因中具有叁性。一住自性性(注釋:指發心修心證理前所處之狀態。)。二引出性(注釋:指從發心修行到通過修學所至聖果之狀態。)。叁至得性(注釋:指修行所到阿羅漢果之狀態。)。記曰:住自性者,謂道前凡夫(注釋:對聖而言,指尚未斷惑證理之人。)位。引出性者,從發心以上窮有學聖位(注釋:小乘修行四果中的前叁果謂之有學。因其尚有可修學之道,還須假借修行各種方法方能到達。)。至得性者,無學聖位(注釋:謂小乘修行之第四果,即阿羅漢果。此果已斷叁界諸惑,已證真谛之理,不需要再修學,故名之無學聖位。)

  佛性體之叁性說

  譯文

  叁性所包攝的內容,指叁無性及叁自性。叁無性是分別指一、無相性。二、無生性。叁、無真性。此叁性之義可以包攝一切真如之性。爲什麼呢?因爲這叁性可以通括一切真如。所謂無相性,是說一切現象都是假借概念和語言來表現的,而自性則無形無相,不可言指,故名之「無相性」。所謂無生性,是說一切現象皆由因緣和合而生,而不是由自性派生出來,既非自性所生,又非他物所生,故名之「無生性」。所謂無真性,是說一切現象若離開真如之性,就不再有其他實性可得,故名之「無真實性」。

  叁自性分別指一、分別性。二、依他起性。叁、真實性。另外還有十種叁性之義理應了知。哪十種呢?一、分別名。二、緣成。叁、攝持。四、體相。五、應知。六、因事說。七、依境。八、通達。九、若無等。十、依止。

  一是所謂分別名義,是說分別性是通過一定概念和語言假說才能形成。如果不假借於一定的概念語言,則分別性無由得成。因而了知所謂分別性,只是通過概念語言所顯示,根本沒有實際的體相可言。依他性是依照十二因緣來顯示一切現象,皆由緣生的道理,其是「分別性」得以成立的依據,故立「依他性」。真實性是指,聖人對待一切現象和真如無有分別之心所顯現出的境界,其具有清淨無染與解脫塵凡的性質。其也可引出各種勝妙善德,故立此爲真實性。上面講的是「分別名」。

  二是緣成義。

  問:分別性緣何因,方能顯現?

  答:分別性假借一定的概念語言,方能顯現。

  問:依他性緣何因,方能成立?

  答:依他性假借對分別性的執持,方能成立。

  問:真實性緣何因,方能成立?

  答:真實性是通過分別、依他二性從根本上說沒有實性,方能顯現。上述即是緣成義。

  叁是攝持義。此義可從叁自性與五法義來說。所謂叁自性,分別指「分別性」、「依他性」與「真實性」。所謂五法,分別指一、相。二、名。叁、分別智。四、聖智。五、如如。前叁義是世間智,聖智是出世間智,如如是無爲所涉之境界。下面說明此五法攝叁自性義。

  問:在五法中,有哪幾法攝取持分別性?

  答:五法皆不能攝持分別性。爲什麼呢?因爲分別性本來虛妄,沒有體相。

  問:依他性有幾法能攝持?

  答:有相、名、分別智和聖智四法可以攝持。

  問:真實性有幾法能攝持?

  答:唯有如如一法能攝持。

  問:如果依上說,依他性可以爲聖智所攝持。那爲什麼前文又說依他性緣分別性,方能成立?

  答:依他性有二種:一是「染濁依他」,二是「清淨依他」。其中染濁依他緣分別性方能成立,而清淨依他則緣如如方能成立。

  原典

  佛性論(注釋:「佛性論」,金陵本無。)顯體分第叁中(注釋:「第叁中」,碛砂本無。)叁性品第二

  複次,叁性所攝者,所謂叁無性(注釋:法相唯識之學針對遍計所執、依他起及圓成實叁性之有法而說相等叁無性之空義。其分別爲相無性、生無性及勝義無性。)及叁自性。叁無性者,一無相性(注釋:即相無性。針對遍計所執性,而說一切現象皆假借概念、語言而顯現,而自性沒有形相可言,故謂之無相性。)。二無生性(注釋:即生無性。針對依他起性說一切現象皆因緣假合而生,而說因緣則無有實性,非自性生,故謂之無生性。)。叁無真性(注釋:即勝義無性。針對圓成實性說真如爲圓爲常,爲一切有爲現象之實性,而說一切現象離真如之性,無有實性,故謂之無真性。)。此叁性攝如來性盡。何以故?以此叁性通爲體故。無相性者,一切諸法但名言所顯,自性無相貌故,名無相性。無生性者,一切諸法由因緣生故,不由自能生(注釋:即指不由自性所生。),自他並不成就故,名無生性。無真性者,一切諸法離真相故,無更別有實性可得故,名地真實性。

  複次,叁種性者,一分別(注釋:即分別性,亦名遍計所執性。)。二依他(注釋:即依他起性。)。叁真實(注釋:即真實性,亦名圓成實性。)。別有十種義應知。何等爲十?一分別名。二緣成。叁攝持。四體相。五應知。六因事說。七依境。八通達。九若無等。十依正。

  一分別名者。爲隨名言假說故,立分別性。若無此名言,則分別性不成。(注釋:此數句義謂:一發事物之現象都假借一定的概念名稱才能顯現,而此概念名稱則正是人們分別計度現象的基礎,人們誤認概念名稱爲實有其性,故生分別。若無此概念名稱,則分別性無從而起。)故知此性,但是名言所顯,實無體相,是名分別性。依他性者,是十二因緣所顯道理,爲分別性作依止(注釋:即依據。此句義謂,分別性假名言而有,而名言又必須假借因緣和合之現象而後有,故可推論分別性亦最終要假借依他緣起方能存在。)故,故立依他性。真實性者,一切諸法真如聖人無分別智(注釋:又名無分別心,指體悟真如的智慧。因真如離一切有爲之相,不可分別,故不能以分別之心去認識,而必借無相之真智方能觀照冥符。)境,爲清…

《佛性論 彰現佛性之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