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现佛性之体
佛性体之三因说
译文
再则,要了知佛性之体,应当了解其体有三种与三性。所谓三种,即指三因与三种佛性。三因包括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应得因,是指由人、法二空方能显之最高真如的本体境界。由於达此二空,理应假借求道之心及加力修行的动力,乃至最后证得圆满无碍的法身,故称之为应得因。加行因,是指由求道求觉之正心而引发的三十七种、十地、十波罗蜜等各种帮助成道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修行人成道证法身,故谓之加行因。圆满因,是指通过修行的各种方法,获是圆满究竟的境界。这种境界分为因圆满与果圆满二种。所谓因圆满,是指为修习成道而必须具备的功德、智慧以及各种胜妙之行法。所谓果圆满,是指修达佛果后而具有的无上智慧、断破烦恼及大悲济世等三种总相。此三因中之应得因,重於人法二空,故以无为如理为根本;而加行及圆满二因,以发心修习成道为主,故以有为愿行为根本。
所谓三种佛性,是指应得因中所具有的三性。其分别为「住自性性」、「引出性」及「至得性」。记曰:所谓「住自性性」,是指佛性在修行证道以前,尚未断惑证理的凡夫状态。所谓「引出性」,是指佛性从发心修行到通过修学至圣的中间状态。所谓「至得性」,是指佛性在已断惑证道的至圣状态。
原典
天亲菩萨造(注释:「造」,碛砂本作「说」。)
陈天竺(注释:「天竺」,碛砂本无。)三藏(注释:「三藏」,碛砂本多有「法师」二字。)真谛译
显体(注释:「显体」,碛砂本多有「佛性论第三」诸字。)分第三中(注释:「第三中」,碛砂本无。)三因(注释:「三因」,碛砂本多一「如」字。)品第一
复次,佛性体有三种、三性(注释:此指下一节文所说三无性与三自性。)所摄义应知。三种者,所谓三因、三种佛性。三因者,一应得因(注释:指由人,法二空方能显最高真如之境界。达此境,应假借人们发心修行尔后方得,故谓之应得因。)。二加行因(注释:为证达究竟佛果而加力修行,故名之加行因。)。三圆满因(注释:指通过加力修行而达到的究竟圆满的境界。)。应得因者,二空所现真如。由此空故,应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后法身(注释:法身,梵文Dharmakaya,即佛之真身。道后法身,指通过修行而成道,获得圆满无碍的法身。),故称应得。加行因者,谓菩提心(注释: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正觉,求道,求正觉之心谓菩提心。)。由此心故,能得三十七品(注释:又名三十七道品,概指为通达涅槃究竟之路而进行的各种修行准备,有三十七种之多。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十地(注释:即指十种地位。又名十住。菩萨修行之过程,须经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和第五十之位,即十地。菩萨初登此位之际,即生无漏智,见佛性,乃至成为圣者,长养佛智。并以其护育一切众生,故此位亦称地位、十圣。地位之菩萨称为地上菩萨:登初地(初欢喜地)之菩萨称为登地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称为地前菩萨,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三十心。据《十住毗婆沙论》称,「地」意为住处,故十地又译作十住。十地之名为: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十波罗蜜(注释:为修行成道而进行的十种菩萨大行。)助道之法,乃至道后法身,是名加行因。圆满因者,即是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圆满(注释:即指修行大乘佛法而应具备的福德、智慧与妙行。)及果圆满(注释:指达到佛果后而具有的三种德相。一为智德,指破一切无知而具无上菩提;二为断德,指断一切烦恼而具无上之涅槃;三为恩德,指具大悲而救济一切众生的利他之义。)。因圆满者,谓福慧行;果圆满者,谓智、断、恩德。此三因前一(注释:即指应得因。因为人、法二空方能显真如境界,故谓无为、如理。)则以无为如理为体,后二(注释:那指加行因与圆满因。此二因以发心修行证果为主,故谓之以有为愿行为体。)则以有为愿行为体。
三种佛性者,应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注释:指发心修心证理前所处之状态。)。二引出性(注释:指从发心修行到通过修学所至圣果之状态。)。三至得性(注释:指修行所到阿罗汉果之状态。)。记曰:住自性者,谓道前凡夫(注释:对圣而言,指尚未断惑证理之人。)位。引出性者,从发心以上穷有学圣位(注释:小乘修行四果中的前三果谓之有学。因其尚有可修学之道,还须假借修行各种方法方能到达。)。至得性者,无学圣位(注释:谓小乘修行之第四果,即阿罗汉果。此果已断三界诸惑,已证真谛之理,不需要再修学,故名之无学圣位。)
佛性体之三性说
译文
三性所包摄的内容,指三无性及三自性。三无性是分别指一、无相性。二、无生性。三、无真性。此三性之义可以包摄一切真如之性。为什么呢?因为这三性可以通括一切真如。所谓无相性,是说一切现象都是假借概念和语言来表现的,而自性则无形无相,不可言指,故名之「无相性」。所谓无生性,是说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而不是由自性派生出来,既非自性所生,又非他物所生,故名之「无生性」。所谓无真性,是说一切现象若离开真如之性,就不再有其他实性可得,故名之「无真实性」。
三自性分别指一、分别性。二、依他起性。三、真实性。另外还有十种三性之义理应了知。哪十种呢?一、分别名。二、缘成。三、摄持。四、体相。五、应知。六、因事说。七、依境。八、通达。九、若无等。十、依止。
一是所谓分别名义,是说分别性是通过一定概念和语言假说才能形成。如果不假借於一定的概念语言,则分别性无由得成。因而了知所谓分别性,只是通过概念语言所显示,根本没有实际的体相可言。依他性是依照十二因缘来显示一切现象,皆由缘生的道理,其是「分别性」得以成立的依据,故立「依他性」。真实性是指,圣人对待一切现象和真如无有分别之心所显现出的境界,其具有清净无染与解脱尘凡的性质。其也可引出各种胜妙善德,故立此为真实性。上面讲的是「分别名」。
二是缘成义。
问:分别性缘何因,方能显现?
答:分别性假借一定的概念语言,方能显现。
问:依他性缘何因,方能成立?
答:依他性假借对分别性的执持,方能成立。
问:真实性缘何因,方能成立?
答:真实性是通过分别、依他二性从根本上说没有实性,方能显现。上述即是缘成义。
三是摄持义。此义可从三自性与五法义来说。所谓三自性,分别指「分别性」、「依他性」与「真实性」。所谓五法,分别指一、相。二、名。三、分别智。四、圣智。五、如如。前三义是世间智,圣智是出世间智,如如是无为所涉之境界。下面说明此五法摄三自性义。
问:在五法中,有哪几法摄取持分别性?
答:五法皆不能摄持分别性。为什么呢?因为分别性本来虚妄,没有体相。
问:依他性有几法能摄持?
答:有相、名、分别智和圣智四法可以摄持。
问:真实性有几法能摄持?
答:唯有如如一法能摄持。
问:如果依上说,依他性可以为圣智所摄持。那为什么前文又说依他性缘分别性,方能成立?
答:依他性有二种:一是「染浊依他」,二是「清净依他」。其中染浊依他缘分别性方能成立,而清净依他则缘如如方能成立。
原典
佛性论(注释:「佛性论」,金陵本无。)显体分第三中(注释:「第三中」,碛砂本无。)三性品第二
复次,三性所摄者,所谓三无性(注释:法相唯识之学针对遍计所执、依他起及圆成实三性之有法而说相等三无性之空义。其分别为相无性、生无性及胜义无性。)及三自性。三无性者,一无相性(注释:即相无性。针对遍计所执性,而说一切现象皆假借概念、语言而显现,而自性没有形相可言,故谓之无相性。)。二无生性(注释:即生无性。针对依他起性说一切现象皆因缘假合而生,而说因缘则无有实性,非自性生,故谓之无生性。)。三无真性(注释:即胜义无性。针对圆成实性说真如为圆为常,为一切有为现象之实性,而说一切现象离真如之性,无有实性,故谓之无真性。)。此三性摄如来性尽。何以故?以此三性通为体故。无相性者,一切诸法但名言所显,自性无相貌故,名无相性。无生性者,一切诸法由因缘生故,不由自能生(注释:即指不由自性所生。),自他并不成就故,名无生性。无真性者,一切诸法离真相故,无更别有实性可得故,名地真实性。
复次,三种性者,一分别(注释:即分别性,亦名遍计所执性。)。二依他(注释:即依他起性。)。三真实(注释:即真实性,亦名圆成实性。)。别有十种义应知。何等为十?一分别名。二缘成。三摄持。四体相。五应知。六因事说。七依境。八通达。九若无等。十依正。
一分别名者。为随名言假说故,立分别性。若无此名言,则分别性不成。(注释:此数句义谓:一发事物之现象都假借一定的概念名称才能显现,而此概念名称则正是人们分别计度现象的基础,人们误认概念名称为实有其性,故生分别。若无此概念名称,则分别性无从而起。)故知此性,但是名言所显,实无体相,是名分别性。依他性者,是十二因缘所显道理,为分别性作依止(注释:即依据。此句义谓,分别性假名言而有,而名言又必须假借因缘和合之现象而后有,故可推论分别性亦最终要假借依他缘起方能存在。)故,故立依他性。真实性者,一切诸法真如圣人无分别智(注释:又名无分别心,指体悟真如的智慧。因真如离一切有为之相,不可分别,故不能以分别之心去认识,而必借无相之真智方能观照冥符。)境,为清…
《佛性论 彰现佛性之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