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是凡夫分别之智。依据此三法,分别性得以成立。
问:依他性依据何法而得成立?
答:依据四法而得成立。所谓四法,分别指相状、概念语言、分别之智及能观真谛的如理之智。依据此四法,依他性得以成立。
问:真实性依据何法而得成立?
答:此性不住一法,一执著一法,故无有所依,因为真实之境无有分别。
原典
八通达者
问曰:修观行(注释:观,梵文为Vipasyana,达观真理之义。观行,即谓於心观理而又按真理来轨持行为。)人若通达分别性者,为当可说行执相(注释:即执取相,指由於不了一切诸法虚妄不实,对苦乐等境起分别之心,深生取著之念。)中,为不可说行执相中耶?
答曰:若由世俗智(注释:即俗智,可以分别了达一切事相。)分别,可说行执相中,若由出世无分别智(注释:即离一切有为、分别之心,可冥悟真如的无分别智。)通达者,可说不行於执相中。是故依他与分别,同一无相。(注释:此句义谓:若从无分别真智去观照分别与依他二性,或虚妄遍计而有,或假借因缘而有,二者同样都无实相。)如分别依他,真实亦如是(注释:此句义谓:真实以空为性,故也无相可执。)。
问曰:修观行人能如真实理入分别性,照了何性耶?
答曰:了真实性(注释:此句义谓:若能如实观照分别性由虚妄所执,本来性空,此即是通达真实性。)。
问曰:修观行人如真实理入真实性,照了何性?
答曰:了依他性故,然后得真实性,是名通达。(注释:此数句义谓:若能知实观照真实之性,即可了达一切现象因缘而生,此即依他性。解此依他之义,又可通达一切现象无有自性,本来性空,故又通真实性。)
九若无等者
问曰:若分别性无,有何过失?
答曰:若无分别性,则名言不立。名言不立故,则依他性不得成就(注释:此数句义谓:指称不同事相之概念语言,乃假借分别计度之念而有,如有分别天与地的不同,方有天、地之概念名称而生。若无分别之心,则万法一如,亦无概念语言可以措意。依他性必假借一定概念语言,方可成立,如此顺推,可知无分别性,则依他性也不能成立。),乃至净、不净(注释:指清净之德。)品并皆不立。
问曰:若无依他性,有何过失?
答曰:若无依他性,一切烦恼不由功用(注释:指修习大乘佛法的实践及效用。),应自能灭。若尔,净品亦不得成。(注释:此数句义谓:若无依他性,则一切现象因缘所生之义不立,如此则表明一切法自有本性,无须假借修习之功。)
问曰:若真实性无,有何过失?
答曰:若无真实性,则一切、一切种清净境(注释:分别指一切智与一切种智。二智皆为佛智之名。一切智,指了知一切法。一切智是对一切种习而言,其间有总别二义。依总义说,二智总名佛智,无有差别,依别义说,则一别摄真俗一切现象,一通摄真俗一切现象。)不得成故。一切者,别摄真俗尽。一切种者,通摄真俗故。
问曰:是真实性者为可立净,为立不净?
答曰:不可得说定净不净。若定净者,则一切众生不劳修行,自得解脱故。若定不净者,一切众生修道即无果报(注释:此指借修习而证得清净圆满之果位。)。若定净者,则无凡夫法(注释:针对凡夫不净,而须假借修习成净的方法。)。若定不净者,则无圣人法(注释:成为圣人的修习方法,圣人本来断惑心净,若真实不净,则表明断惑证真之法无由得成。)。何以故?净不净品,皆以如(注释:指真如。)为本故。若其定净,不即无明。若其不净,不即般若。此两处如性不异故(注释:此句义谓:无明、般若皆以真如为体,故从体性义上说,二者无有分别。此说与如来藏缘起系的观点一致。),此真如非净非不净。何以故?欲显真如异眼等诸根(注释:指眼、耳、鼻、舌、身、意等能分别了知事物的潜能。),异禅定心(注释:禅,又译为静虑,指心体寂静,万念俱灭;定,又译为三昧,指心定止於一境而离散动之义。禅定,即通过疑神绝虑,而使心达到专注一境的高度入定状态。因禅定为心之德,故又名禅定心。)等故。异眼等诸根者,诸根既不被染,亦应得同如理清净。而不然者,以有漏业为因故,从本不净(注释:佛教认为一切有漏业均从无始无明而有,故说从本不净。本,即指无始无明。)。真如不尔,在於佛地,本性清净,无有从本理不净义,故异诸根。异定心等者,定体本性自净,可得同真。而为四惑(注释:亦名四烦恼。指:一、我痴,即无明。二、我见,即我执,於非我之法妄计有我。三、我慢,即倨傲、骄慢之心。四、我爱,即我贪,於所执之我深生执著。)所噉,故转成不净。真如之理本来清净,则不如是,虽复在无明毈中,终不为彼所污。
问曰:此三性几性无体能生有体(注释:此中体均指体相。)?
答曰:唯分别一性无体,能生依他性体(注释:此句义谓:指由分别而生名言,由名言而有依他,展转相生。)。
问曰:此几性有体,能生有体?
答曰:唯是依他一性,有不实体,还能生依他体,犹如无明生诸行等。
问曰:此三性几性有体能生无体?
答曰:真实一性能灭依他,令其无体故(注释:此数句义谓:从真实的层面来观照依他性,乃知依他由因缘所生,无有实性,故谓之令其无体。体,在此指体性。),是名若无等。
十依止者。
问曰:分别性依何法得成?
答曰:依三法故成。何者三?一相。二名。三思惟(注释:即分别思惟,凡夫分别之智。)。依此三故,分别性立。
问曰:依他性依何得成?
答曰:依四法成。四法者,谓相、名、分别(注释:即分别思惟。)、圣智(注释:即能观真谛的如理智。)等。依此四法故,依他性成。
问曰:真实性依何法得成?
答曰:此性无住无著,无有依处,境无分别?
如来藏义
译文
再则,如来藏义有三方面必须了知。哪三方面呢?一是所摄藏。二是隐覆藏。三是能摄藏。
一、所谓所摄藏义,是指佛从自性如如不二的角度,说一切众生都为如来藏所摄。所谓如来藏之「如」有二种含义:一是指能契真如的无上妙慧,二是真如理体之境界。此二者皆真实不虚,无差别之相,故名之如如。如来藏之「来」字,是说一切诸法皆从自性中流转出来。最终又假借修习,回到自性,所以名之为如来。所以如来之性若处因位,名之为应得;若处果位,又名之为至得。无论其在因位为烦恼所覆,抑或在果位清净彰现,其本性不变,只是由於在因位与果位,其有污染与清净的不同。处因位时,由於违背我法二空之量,生起无明,而有烦恼染污,所以名之为染浊。如来之性虽为烦恼所覆,未能显现其清净之性,然而一定会在当来显现,所以名之为应得。如果假借修习,到达果位时,则与我法二空之理不相违碍,不再有无明之累,也不为烦恼所染,故名之为清净。因为正果已显,故名之为至得。
譬如水性,其体性无有清浊之别,只是从其是否为秽物所染污的角度来说其有清浊之分。如果有泥滓等浊物混杂水中,那么水就会变得混浊不清。虽然如此,但水的清净本性却不会因此而丧失。如果以某种方法去除浊物,就能使水转为清净。所以净与不净是从有浊物和无浊物的角度来说,与水性无关。应得与至得二种佛性义亦如此。应得与至得虽在因、果二位有染净的不同,但二者都以真如佛性为体,其体性不变。只是违背我法二空之理,起无明惑业,生烦恼等障,才谓之为混浊。如果不违二空之理,与真如理体别无二致,则不会生起无明烦恼等惑,所以从这层意义,才姑且名之为清净。如来藏的「藏」字,是指一切众生都内有如来无上妙智,故名之为藏。因为真如理体的境界要因能契真如之妙智才能彰现,所以一切众生因内有无上妙智,故一定不出真如之境,都为如来所摄受,名之为所藏,或说众生为如来藏。
再则。「藏」有三种之义:一显如来境界无比,离此如如境外,没有任何境界能胜过此境。二显如来智慧无比,离此智外,没有任何智慧妙於此智。三显如来证果无比,因没有任何果报高於此果,故名之无比。由於此果能摄藏一切众生,所以说众生为如来藏。
二、所谓「隐覆」之义,是说如来真性自隐不现,所以名之为藏。所说如来一词有二种含义:一是表现如来之性真实不虚。由妄想故名为颠倒,远离妄想,故名为如。二是表现如来之性常不灭。如来之性从因位到果位,无有变异,所以名之为常。如来性处因位时,为无明烦恼所覆,众生由此而不能了见如来本性,故名之为藏。
三、所谓「能摄」之义,是说如来藏虽处果位时,证得无量胜妙功德,但此无量功德在如来藏处因位之时本来具足。如果说至果位时方有如此胜妙功德之性,那无异於说如来之性由无至有,应是无常。为什么呢?如果这样说,那就说明此胜妙之德非由如来之性所生成。所以如来之性本来就具足无量胜妙功德,这样才能说其性是常,无有变异。
原典
佛性论(注释:「佛性论」,金陵本无。)显体分第三中(注释:「第三中」,碛砂本无。)如来藏品第三
复次,如来藏(注释:梵文为Tathagata-garbha,义指真如在烦恼中,为烦恼所覆盖。《佛性论》此节,详言如来藏之义。)义有三种应知。何者(注释:「者」,金陵本作「等」。)为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
一所摄名藏者,佛说约住自性如如(注释:指自性理体不二平等,无彼此差别,故谓之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注释:此句义谓:一切众生均为如来藏所摄。)。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注释:指能契入真如理体的智慧。),二如如境(注释:指为如如智所契之真如理体之境界。)。并不倒故,名如如。言来者,约从自性来,来至至得(注释:此句义谓:一切诸法均从真如自性中流转出来,最终又还灭回到真如自性本身。前者谓来至,后者谓至得。另,「来至」,碛砂、金陵二本均作「至来」。),是名如来。故如来性虽因(注释:此指因位,即对於成佛之果而言,佛修行佛因之位。自发心至成佛之间之阶位。)名应得(注释:义指如来之性将得。因如来藏处因位时,其本性尚为无明烦恼所覆,未得显现,须借修行之功将来必显,故谓之应得。),果(注释:指果位,对因位而言,依因位修行之功而得悟之结果之位。)名至得(注释:指通过修行至果位,使如来之性彰现,谓之至得。),其体不二(注释:指如来性体在悟前之因位与悟后之果位,本性不变,故名不二。)。但由清净有异(注释:指如来之性在因位时为烦恼所覆,故不清净;而在果位时,烦恼已除,如来清净之性彰现,与因位污染不同,故谓之有异。),在因时为违二空(注释:指人、法二空。),故起无明,而为烦恼所杂,故名染浊。虽未即显,必当可现,故名应得。若至果时,与二空合,无复惑累,烦恼不染,说名为清。果已显现,故名至得。
譬如水性,体非清浊,但由秽不秽故不清浊名。若泥滓浊乱,故不澄清,虽不澄清,而水清性不失。若方便澄渟,即得清净。故知净不净名由有秽无秽故得,非关水性自有净秽。应得是至(注释:「是」,碛砂、金陵二本均作「得」。)二种佛性亦复如是,同一真如,无有异体(注释:指真如本性在因位、果位虽有染净不同,然其体性不变。)。但违空理,故起惑者,烦恼染乱,故名为浊。若不违二空,与如一相,则不起无相,烦恼不染,所以假号为清。所言藏者,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注释:此句义谓:如如境因如如智而显,故说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
复次,藏有三种:一显正境(注释:即指如如境。)无比。离如如境,无别一境出(注释:指超出。)此境故。二显正行(注释:即指契入理体的如如智)无比。离此智外,无别胜智过此智故。三为现正果(注释:即指契入理体而证得之佛果。)无比。无别一果过此果故,故曰无比。由此果能摄藏一切众生故,说众生为如来藏。
二隐覆为藏者,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言如来者,有二义:一者现如不颠倒义。由妄想故名为颠倒,不妄想故名之为如。二者现常住(注释:即恒常不变。)义。此如性(注释:指真如之性。)从住自性性(注释:即指如来藏处因位。),来至至得(注释:即指果位。),如体不变异,故是常义。如来性住道前时(注释:即指处因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
三能摄为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注释:即指如来藏处因位。)时,摄之已尽故。若至果时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无常。(注释:此数句义谓:真如本性在因位、果位时恒常不变,在因时虽染,不能谓失;在果时虽显,不能谓得。)何以故?非始得(注释:指如来藏本来自性不变,故虽在果位彰现,不能谓得。「始」,碛砂、金陵二本均作「如」。)故。故知本有(注释:指如来藏清净之性本来就有,非假修习而后有。),是故言常。
《佛性论 彰现佛性之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