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台教义。故此处唯识学似不应采用三谛的观念。)若依俗谛观此人法是无,名损减执。(注释:此数句义谓:若依三谛中之空谛而言,即观此人、法二执为无。)若通达此分别性,则增益减损二执不生,是名分别实性相。(注释:此数句义谓:若依三谛中之中谛而言,即观此人、法二执假有非空,实无非有,故增益(有),灭损(空)二谛不生,而此即是诸法实相。)
复次,依他实(注释:「实」,碛砂本作「性」。)性相者,能执(注释:指能认识、了别事物的心识。)、所执(注释:即因缘而生之认知境相。)增益及损减,由解此性故,故此执不生,是名依他性相。此能执、所执若见真为有(注释:即三谛中之假谛,执持能、所二法为假有。),则是增益,名为常见(注释:固执人心及一切现象,过去现在未来常住不灭,无间断之妄见。)。若见俗定无(注释:即三谛中之空谛,执持能、所二法为空无。),则是损减,名为断见(注释:固执人身心及一切现象断灭,永不续生之妄见。)。若通此二性,断常二执并不得生,是名依他实性相。(注释:此数句义谓:若能依照中谛之义来观照,则能、所二执非有非空,故断、常二执皆不能生起,而究竟依他起之实义。)唯有似尘识故,则无能所。无能所故,无增益执。由有似尘识(注释:似尘,即指一切境相由依他因缘而起,故似有非有。似识,指依他之心法,谓认识诸义也依他而有,故似有非有。如此,则能缘与所缘俱似有而非有。)故,无损减执。
复次,真实性相者,有无及增益、损减执,由解此性故,执不得生。所以者何?若执空为有(注释:空,在此指真实性。此句为三谛中之假谛,执真性为有。),名增益谤。若执空为无(注释:即三谛之空谛,执真性为空无。),名损减谤。若通达此性,则二执不生,是名真实性相。(注释:此数句义谓:若依中谛来观照真性,其非有非无,增益损灭二谤不生,为真性之实义。)
五应知常者。
问曰:是二性几应知,几不应知?
答曰:一切应知。何以故?由知三性能通达三解脱门(注释:分别指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与无相解脱门。),能除三障(注释:分别指有碍成道的解脱障、禅定障和一切智障。亦可指下文肉、皮、心三烦恼障。)故。知分别性,能通达空解脱门(注释:又名空三昧。指观一切现象为因缘所生,无我及我所,空此我、我所二法,故名空三昧。),能(注释:「能」,碛砂、金陵二本均无。)除肉烦恼(注释:三障之一,指三界以内的见惑。通常指断、常二见,皆由内心虚妄分别而有,如肉之在皮内,故相对烦恼而说肉烦恼。此烦恼由分别性引起,故若能了知分别性本来虚妄,即可除此烦恼。)。知依他性,通达无愿解脱门(注释:又名无作解脱门及无愿三昧。指对一切生灭变异之法,原求远离造作之念的禅定。),能(注释:「能」,金陵本无。)除皮烦恼(注释:三障之一。指三界中之思惑,即贪瞋等惑,对於外界而起,如皮之在身外,故名之皮烦恼。若能了知一切现象依他缘起之义,即能於境不起贪瞋,故除此烦恼。)。知真实性,能通达无相解脱门(注释:又名无相三昧。指远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等十相,以此无相为缘而达到之禅定。),能(注释:「能」,碛砂、金陵本均无。)除心烦恼(注释:三障之一。指根本无明,由此无明惑迷真心,妄起计度执著,故名心烦恼。)。又初解脱障(注释:解脱,又名灭尽定,指灭尽一切心念,离一切之障碍而达到的禅定。而障碍圣者入灭尽定之法,谓之解脱障。),次禅定障(注释:指有碍禅定的一切妄念。),后一切智障(注释:又名所知障等,指执著於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知根本智。谓众生由於根本无明惑,遂迷昧於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种智之障碍。)故。
问曰:三性中几性不可灭,几性可灭耶?
答曰:二性(注释:此指分别性与真实性。)不可灭,一性(注释:此指依他性。)可得灭。何以故?分别性本来是无(注释:此句义谓:分别性本来由虚妄计度而有,无有实性,故说其本来是无。),故不可灭。真实性本来是真,故不可灭。依他性虽有不真实,是故可灭。以是义故,说应知等。
六因事说。
诸佛说法有二种:一了义经(注释:能显了究竟真理之经典。从大乘言之,则小乘为了不了义经,然大乘亦有了义不了义之别。)。二不了义经(注释:指为方便而说,并不开显法性实义之经典。)。不了义经者,由此三性是故,佛说不了义经。如缘有灯故,知物在暗中。后时因灯,能得了现暗中之物。如来亦尔,由有著(注释:显了之义。)三性者故,说不了义经。达三性者,自然显了,名了义经。如经中说,若人已得无生法忍(注释:又名无生忍。指真如理体远离生灭之法,安然不动,故谓之无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则不退堕。
问曰:此言云何成立?
答曰:由有三性故,则得成立。如来约分别性故,说本来无生忍(注释:此指分别性乃虚妄计度而有,本来无生,故名之。)。约依他性故,说自性无生忍(注释:此指由依他性而了知,一切现象因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故说自性无生,而以此名之。)。约真实性故,说惑、垢、苦本性无生忍(注释:指由真实性而了知,一切现象本性是空,惑、垢、苦等不善诸业亦本来性空,故说其本性无生。)。
问曰:如来约何性说如此义,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耶?
答曰:约无相性(注释:指自性无形相可得。)说如是言。
问曰:如来约何法说一切诸法譬如幻化耶?
答曰:约无生性(注释:指自性无生无灭,故一切现象无实性上,是因缘假合而有,所以谓之如幻如化。)说。
问曰:如来约何法说如是言,一切诸法譬如虚空?
答曰:约真实性(注释:指一切现象本性是空,所以由此性而观照,一切现象譬如虚空。)说,是故佛因三性说,故有了不了义经。
七依境者。
问曰:此三笥为何智境?
答曰:分别性者,唯是凡惑境(注释:指凡俗迷惑所行之境界。),非圣智境。何以故?无体相故。依他性者,为圣凡俗智境(注释:又名如量智、俗智等,指佛菩萨、凡人通达一切现象之事相智慧。),是俗有故。真实性者,唯为无分别圣智境(注释:又名无分别智境。指冥悟真如之智所行境界。此智离一切有为相,无有分别之心,故名此。),如量如理(注释:如量,指通於一切现象之事相。如理,又名如实,指契於一切法之真理。)故。如量则摄一切,如理则无颠倒,是名依境。
译文
八是通达义。
问:如果修习观行之人能了达分别性之本义,那么当说他对诸境分别执取,还是不当如是说?
答:如果从俗智的角度看,可以说其对於诸境起分别执取之念。如果从无分别智通达的角度看,则不当如是说。所以依他性与分别性一样,都无实相,真实性亦如分别、依他二性,无相可执。
问:如果修习观行之人能如实了达分别性义,那么他能照了何性?
答:能照了真实性义。
问:如果修习观行之人能如实了达真实性义,那么他能照了何性?
答:先照了依他性义,然后照得真实性义,这些就叫做「通达」之义。
九是若无等义。
问:如果不设分别性义,有何过失?
答:如果不设分别性,则万法一如,指称不同事相的概念语言就无从成立。概念语言不立,则说一切现象因缘而生之义也无从措置,以至於清净、不清净之差别也无以说明。
问:如果不设依他性,有何过失?
答:如果不设依他性,一切无明烦恼就可以不假借修习之功,自然灭除。如果这样的话,转染成净之义就不能成立。
问:如果不设真实性,不何过失?
答:如果不设真实性,则一切智与一切种智都不能成立。一切智,是指可以分别涵摄了通一切真俗现象。一切种智,是指以一智可以通达一切真俗现象。
问:真实性为清净之德或是污染之德?
答:不可说真实性一定清净,也不可说其一定不净。如果说其一定清净,那么一切众生不须假借修习之功,就可以自然解脱。如果说其一定不净,那么一切众生修道无用。如果说其一定清净,则无所谓凡夫修习成净之法。如果说其一定不净,则又无所谓圣人断惑之法。为什么呢?清净与不净二法,都以真如为体,如果其一定清净,则与无明毫无断惑之法。为什么呢?清净与不净二法,都以真如为体,如果其一定清净,则与无明毫无关涉;如果说其一定不净,则又与般若妙智毫无关涉。而无明与般若皆以真如为体,从体性上说没有差别,所以说真如之体非净非不净。为什么呢?为了显现真如不同於眼等诸根,亦不别於禅定之心等。所谓不同於眼等诸根,是诸根未被妄念污染时,亦是六根清净,与真如无二。而之所以与真如不同,是因为由无明起惑造业,从而产生不净。真如则不是如此,其住於佛地,本性清净,永远不为无明所动,所以与眼等诸根不同。所谓有别於禅定之心,是禅定本来自性清净无念,与真如无别,而由於我痴心妄想、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种烦恼所噉,所以转净为染。真如之理本来清净,且不为烦恼所转,所以虽处无明之地,而终不为无明所染污。
问:此三性中,哪几性无有体相,却能生起体相之事?
答:唯有分别一性,虚妄计度而生,没有体相,但其能转生依他之义。
问:此三性中,哪几性有体又能生起体相之事?
答:唯有依他一性,由因缘假有之体而生其他假有之体。就像无明产生出各种妄行一样。
问:此三性中,哪几性能以有体之性生起无体之相?
答:唯有真实一性,可以窥破依他缘起假有之真义,从而识出依他的无实之性,这些就叫「若无等」义。
十是依止之义。
问:分别性依据何法而得成立?
答:依据三法而得成立。哪三法呢?一是可感知之相状。二是指称事相之概念语言。…
《佛性论 彰现佛性之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