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佛性之相(一)
佛性自体相
译文
再则,要通达佛性的所有相状,必须了解其十种相义。所谓十相分别指一、自体相。二、因相。三、果相。四、事能相。五、总摄相。六、分别相。七、阶位相。八、遍满相。九、无变异相。十、无差别相。
一、辨「自体相」。所谓自体相有二种:一是差别相。二是共同相。差别相又分为三种。哪三种呢?一是如意功德相。二是无异相。三是润滑相。
所谓如意功德相,是说如来藏有五种义。哪五种呢?一是如来藏自性藏义。即是说,一切诸法皆依如来藏自性而有,无自身造作之义,所以说,一切诸法是如来藏。二是正法藏因义,修习之因或法是其要义。由於此义,一切圣人所修习之正法以及身念、受念、心念、法念等四念处法,都以如来藏自性作为修习的所缘境界。由此境界引发如法修习,又以此境界为依正法修习之圆满极境,所以名之为正法藏。三是法身藏义,修得如来自性极境是其要义。即是说一切圣人由於信乐受持正道,愿闻佛法,由此信乐之心,而证得常、乐、我、净及如来无量胜妙功德,所以名之为法身藏。四是出世藏,主要指如来藏真实不虚。世间法有三种过失:一是有烦恼需要断治。因为世间一现象皆有尽灭之时,故而才为世间。而如来藏三性清净,无有烦恼可断,所以名为出世。二是世间一切现象皆念念生灭,无停住之义。由於虚妄分别之心,才造成一切现象念念无住之义。如来藏则不是如此,所以名之为出世。三是世间充满各种颠倒之妄见。若系心於世间现象,则常常妄生倒见,如人在三界以内,决不可能证得三界皆苦,而断其执著。因为有虚妄之见,才名为世间。而如来藏真实不虚,能超出世间妄见,所以名之真实,为出世藏。五是自性清净藏,其以深奥难知为要义。如果一切诸法随顺如来藏自性,则可名为内教正道,因其顺从正道,远离邪道,所以清净无染。如果一切诸法与如来藏本性相违碍,则可名为外道异说,因其顺从邪道,远离正道,所以名为杂染污浊。基於此义,而说如来藏自性清净之义。
所以《胜鬘经》上说:世尊,佛性即是如来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净藏。由於说此五蕴之义,如来藏自体相之如意功德义才能显现。佛为了显现此如意功德义,以如意宝为喻说法。其说如人因宿世之善来而感得知如意宝珠,得此宝珠,则可随意无碍,自然成就各种所愿之事。佛性也是如此,如果顺从善知识而修习各种福德与智慧,证得如来藏自性,便可以随意获得声闻、缘觉和菩萨等三乘果报。所以说如意功德是如来藏自体相之别相。
原典
佛性论(注释:「佛性论」,金陵本无。)辩相分第四中(注释:「中」,碛砂本无。)自体相品第一
复次,佛性一切种相(注释:即一切相状。)有十义应知。言十相者:一自体相。二因相。三果相。四事能相。五总摄相。六分别相。七阶位相。八遍满相。九无变异相。十无差别相。
一自体相者有二种:一者别相(注释:即差别之相。)。二者通相(注释:又名共相,即共同之相。)。别相有三种。何者为三?一者如意功德性。二者无异性。三者润滑性。
所言如意功德相者,谓如来藏有五种。何等为五?一如来藏,自性是其藏义。一切诸法不出如来自性(注释:此句义谓:一切法皆依如来藏而有,故说不出如来自性。),无我为相(注释:指一切法都没有自身一个恒常的实我在后面操作。)故,故说一切诸法为如来藏。二著正法(注释:指真正的道法,与理无差。)藏,因是其藏义。以一切圣人四念处(注释:指小乘佛法修行之人於五停心观之后所修的四念处观。基分别为:一、身念处,即观身不净。指观此肉身内外皆污秽充满,没有一处一净。二、受念处,即观受为苦。指观人生一切感受,皆是苦而无乐。三、心念处,即观心为无常。指心等诸识,念念性灭,无有常住。四、法念处,即观一切法因缘而生,没有自性之常我。)等正法,皆取此性作境。未生得生(注释:指圣人及四念处等善法以如来自性作为所缘之境,因如来自性而引发产生。),已生得满(注释:指达到如来自性之境而获得各种功德之圆满。),是故说名为正法藏。三者法身(注释:佛三身之一,即佛之真身本体。)藏,至得是其藏义(注释:此句义谓:通过修习而达到获得如来自性之境,便是成就法身。)。此一切圣人信乐正性(注释:即圣性。),信乐愿闻(注释:指愿闻佛教经教。),由此信乐心故,令诸圣人得於四德(注释:指达到涅槃境界的常、乐、我、净四德。)及过恒沙数等一切如来功德,故说此性名法身藏。四者出世藏,真实是其藏义。世有三失:一者对治(注释:指断烦恼。通常有厌患对治、断对治、持对治和远分对治四种。)可灭尽故名为世。此法则无对治,故名出世。二不静住(注释:指世间一切现象念念生灭,无有停住之义。)故名为世。由虚妄心果报,念念灭不住故。此法不尔,故名出世。三由有倒见(注释:颠倒之妄见。通常有四种,即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有我,以不净为净。)故。心在世间则恒倒见,如人在三界,心中决不得见苦法忍(注释:又名苦法智忍,八忍之一。指通过观三界之内一切皆苦,而正断对世间之执著。)等,以其虚妄,故名为世。此法能出世间,故名真实,为出世藏。五者自性清净藏,以秘密(注释:秘为深奥之义,指自性深奥难知。密为隐密,指不容易示人。)是其藏义。若一切法随顺此性,则名为内(注释:指内教,即佛教正道。),是正非邪,则为清净。若诸法违逆此理,则名为外(注释:指外道,即佛教以外的各教派。),是邪非正,名为染浊,故言自性清净藏。
故《胜鬘经》言:世尊,佛性者是如来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净藏。由说此五藏义故,如意功德而得显现。佛为显此义故,说如意宝。譬如人以宿业(注释:宿世所作之善恶业因。)故感得如意宝珠,得此珠已,随其意所乐事,自然得成。佛性亦尔,由伏事善知识(注释:指导入向善求道之人。)修诸福慧(注释:福,指福报,指三界以内的人天果报。慧,指智慧,即超三界的菩提妙智。),感得此性,便随修行者意,各各自得三乘(注释:分别指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故。如意功德是其别相。
译文
二、所谓无别异相,是说凡夫、有学圣人及诸佛,虽证悟有浅深之分,而其心性都是同一如来之性而无有差别。尽管凡、圣、佛有过失、功德与究竟清净的不同行境。但如来之性是平等遍满凡、圣、佛三者之心,无有分别,如同虚空一般。又好比土、银、金器三者,虽然形质有所不同,但其本性都平等遍满,无有差别,这就叫「无差别性」。
为了进一步解释,可如是说:所谓过失,是指凡夫所行之境。所谓功德,有指有学圣人所行之境。所谓究竟清净,是指诸佛所行之境。此三种境界虽然不同,但其本性则同一无别。这也就是以土比作凡夫,以银比作有学圣人,以金比作诸佛。虽然三器有形质的差别,但其体性则是同一无二。
再则,有、清净、遍满等三义作何解释?所谓「有」者,是显现如来之性寂然不动,无有造作生灭之义。所谓「清净」,是显现如来之性无有染污之义。所谓「遍满」,是显现如来之性无有障碍,平等遍在一切众生之中。所以释迦牟尼佛曾与舍利弗说,一切众生虽有无明染污,不见自性法身,但其本性是佛,故无论觉迷,都与自性法身无有二致。所以从本性的层面来观照众生与法身没有区别。其差别只是从表象的层面,因语言概念的分别才有。因而佛性平等遍满凡夫、圣人及诸佛心中,虽从表面看有净与不净,觉与不觉的差别,但从本性上说,都同一佛性,没有差别,故而说佛性之义犹如虚空遍满一切众生。
三、所谓「润滑性」,主要是辨清如来之性在众生界中所现的因果之义。由於如来之性以大悲为怀,故其形相柔平滑。所谓大悲有三层含义:一体。二大。三别异。
一所谓「体」义,是说如来之性以般若智慧为体。般若智慧有二种:一是离一切有为、分别之相的无分别真智。二是能了别通达一切事相的分别智。大悲摄生以有分别智为体,因为大悲以众生为对象,众生有别,故以分别智为体。
二所谓「大」义有五种:一为资料。二为相。三为行处。四为平等。五为最极。一所谓资料之义,是说如来大悲之性能作福德与智慧二种善行的准备资料。二所谓为相之义,是说以如来大悲之性,能观一切众生处苦苦、坏苦和行苦等三苦之中,从而发心救拔。三所谓为行处之义,是说如来大悲之性、以欲、色、无色等三界众生作为自已大悲救济的对象。四所谓为平等之义,是说如来大悲之性不於众生起分别之心,一律平等救拔。五所谓为最极之义,是说修习如来大悲之性胜於一切修行功德。
三所谓「别异」之义有八种:一为自性差别,即悲无量者以不於一切违情之境而起忿怒之心为根本,而大悲之人,则以断除无明为根本。二为相差别,即悲者仅以三苦中之苦苦为可悲之相,而大悲之人,则以三苦都为可悲之相。三为行处差别,即悲者仅以三界中的欲界众生为救拔对象,而大悲之人,则以整个三界众生作为救拔对象。四为地差别,即悲者以色界中的第四禅天为修行之地,而大悲之人,则以三界之外的如来果位为修行之地。五为境界差别,即悲者以凡夫、声闻与缘觉二乘为所行境界,而大悲者,则以菩萨与佛作为所行境界。六为德差别,即悲者以脱离三界中之欲界为修行之德,而大悲者,则以超出三界轮回为修行之德。七为救济有差别,即悲者只有救拔众生离苦之心,而无救拔众生离苦之行。而大悲之人,则既有救拔之心,又有救拔之行。八为究竟不究竟差别,即悲者只能短暂有限地救济众生,而不能真正救拔众生脱离苦海,而大悲之人,则能永远救济众生,直至脱离苦海。所谓「润滑」之义,…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