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昧的执著。初地以上菩萨修观行时,不偏於生死之假有,也不执念於真如性空,而处中不二,修中道之观。若与八地以上菩萨所修不偏於性空,也不偏於俗有的真俗双观比较而言,其不同之处在於,八地以上菩萨所修观行没有入观与出观的差别,其无论在定、出定,都心处中道,无有障碍。而初地菩萨入观之时则同八地菩萨,一旦出观,又起分别之心,不能心处中道。四为不做利益众生之事,心中没有护念他人之心,这叫独觉障。为破除此障,佛说菩萨应修习大悲之心。菩萨大悲,要以利他为自己之责,因此表明独觉只自观自度,无救济众生之意,所以无大悲之心,声闻众生也是如此。
为了断除这种修行障碍,应以信乐大乘之法、修习般若波罗蜜、修习破空三昧和菩萨大悲等四种行法为基础,便诸菩萨通过修习这四种行法,证得无上法身清净涅槃,因而这些行法又称为佛性清净行法。修习此法的人,才能叫做佛的弟子。所以佛的弟子有四种含义:一因。二缘。三依止。四成就。最初说因有二种:一为佛性。二为信乐。其中佛性为所证极境,如如不动,故名无为。信乐则是有为行法,信乐是以佛性自身显发自身,名之为了因,因为其能以智慧照了本具之佛性。若从加行修习的角度说,信乐则为生因,因为其能彰生各种善行。二所谓缘,是说般若波罗蜜能成就菩萨之道,为证得佛性极境的助缘。三所谓依止,是指破空三昧。小乘行人以寂灭清净为执著,菩萨通过修习破空三昧,可以断除此执。由於菩萨具有处染常净的高强定力,所以其法身坚固,不为染污。四所谓成就,是指菩萨以大悲为怀,广施利他之行,无有穷尽。由於真如之境无有穷尽,众生无数,所以利益众生之事也无穷尽。由於佛性为修习必得之境,可作如是譬喻:一、上所说因,如父身分。二、上所说缘,如母身分。三、上所说依止,如胞胎。四、上所说成就,如乳母。一切菩萨必须具备这四种意义,才能叫做佛的弟子。
原典
离发行大乘修习无障道人之外,所馀阐提、外道、声闻、独觉等四人,有四种障故,不见佛性。何者四障?一憎背大乘,是阐提障。为对治此故,佛说菩萨修习信乐大乘之法。二於诸法中起我见执,是外道障。为对治此故,佛说菩萨修习般若波罗蜜(注释:六波罗蜜之一,指菩萨通过修习般若之智慧而到达涅槃彼岸。)。三於生死中定苦想,及厌怖心(注释:此二句义谓:以为生死无常、乐、我、净,从而以之为苦,不堪忍受。起厌恶怖畏之心,不求处中化摄众生。),是声闻障。为对治此故,佛说菩萨修习破空三昧。空三昧者,从初地(注释:菩萨修行所经十地之一。初地,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即初为圣者,遂起大欢喜心之位。)以上能得,此三昧则破虚空等执。人观之时,不即有无,不离有无(注释:此数句义谓:菩萨所修观行,不偏於生死之假有,亦不执念於真如性空,而是即假有以悟现象因缘而有,本来性空;即性空而悟一切现象本性虽空,不离妙有。此即处不二的中道观。),喻如八地(注释:菩萨修行十地之一,又名不动地,修到此地,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真俗双观(注释:即不偏於真如性空,亦不执持世俗假有。)。而异八地者,八地以上无出入观(注释:指八地以上菩萨入观与出观之时皆一,都心处中道,无有障碍。)。初地入时则同,出时则异。(注释:此二句义谓:初地菩萨入观时,才能处中道之中,一旦出观,又起分别之心,不能做到出入一如。)四背众生利益事,作舍弃生意,是独觉障。为对治此故,佛说修习菩萨大悲。菩萨大悲,利他为事。明独觉人但自观因缘,无度他意,故无大悲。声闻亦尔。
为灭此四障故,以信乐等四种(注释:即指上文所说信乐大乘之法,修习般若波罗蜜,修习破空三昧,修习菩萨大悲等四法。)为因,令诸菩萨修习此因,得至无上法身清净波罗蜜(注释:即清净到彼岸。),是名佛性清净因。如是之人,得名佛子。是故佛子有於四义:一因。二缘。三依止。四成就。初言因者,有二:一佛性。二信乐。此两法佛性是无为(注释:此句义谓:佛性为修习所证之境,其如如不动,故谓之无为。),信乐是有为(注释:此句义谓:信乐为修习之功用,故谓之有为。)。信乐难性得佛性(注释:指佛性。此句即谓,信乐因佛性而显发佛性。),为了因(注释:二因之一。指以智慧照了佛性之理,如灯能照物,了了可见。),能显了正因性(注释:即佛性,此指众生本具之理性,正为成佛之因。)故。信乐约加行为生因(注释:二因之一。指本具佛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萌芽。),能生起众行故。二缘者,谓般若波罗蜜能生菩萨身,是无为功德家缘故。三依止者,破空定(注释:即破空三昧。)等。乐有之有执断无处(注释:即顽空之义。),有乐净等故,菩萨修破空三昧,能除彼执。由此定力,是故菩萨法身坚固,则不羸弱。四成就者,菩萨大悲,利益他事无尽故。由真如不尽,众生无数,故利益事亦复无尽。是佛性为应得家因故,一因如父身分。二缘如母。三依止如胞胎。四成就如乳母。故诸菩萨,由此四义,名为佛子。
佛性果相
译文
再则,应了知果相之义有二处之别:一为地前,因凡夫、圣人修习所证尚在地前,故未得涅槃常、乐、我、净四种果相。二为十地诸位,因地前已修习信乐大乘、般若、破空三昧及菩萨大悲等四种功德,此四功德为了达清净佛性的基础,可以断除四种颠倒妄见,故可证得如来法身、乐、我、净四种果相。
所谓四种颠倒妄见,是指对於本来性空无常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之法,执为常有。并且执苦为乐,执无我之法为有我,执不净为净,所以名之为四颠倒。所谓倒有三种含义:一、见所灭。二、修所灭。三、非二所灭。其义分别是说,通过照见真谛,可以灭除妄见的颠倒。通过修习禅定,可以破除邪思之惑,断灭妄念的颠倒。通过一实之理,如如不二的观照,可以断除心的颠倒。为了灭除四种颠倒妄见,才说有四种无倒见解。
哪四种呢?一、色等五蕴没有自性,所谓有,乃因缘假有,缘散即灭,故是无常,因此而生一切法无常之见解。二、苦是苦苦,乐灭是坏苦,迁流无常是行苦,所以一切皆苦,因此而生一切为苦之见解。三、从因果来说,因是无常法,果亦是无常法。因为一切果都是依靠因缘和合而成,所以没有恒常自性。因也是如此,未有自性,故转瞬即灭。由於因是由前因展转生成,也是依他而有,所以没有恒常自性。离因果现象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法还有一常住不灭的我,所以诸法无我,因此而生无我之见解。四、不净有二种:一为色不净。二为非色不净。
所谓色不净又分为三种,即初不净、中不净与后不净。初不净,是指人胎之时,胎由各种不净种子和合而成。中不净,是指出胎以后,人所饮食之物,亦多含血不净之物。后不净,是指人死以后,身体腐烂所生种种不净。所谓非色不净,是指或喜或忧,或恶或不善不恶,以及为各种欲念所缠缚等等这些不可见的心理现象。由於这样一些现象,故谓之不清净。所以圣人通观三界之内一切诸法,皆是污秽不净。如是观五蕴如实不净,由此而生一切不净之见解。这四种见解都是真实无妄,所以谓之无倒见解。
佛性具有常、乐、我、净四德之相。此四德无有颠倒,只是因虚妄执著方成倒见。为了破除颠倒妄见,才设立如来法身的四种德相。所谓四德即为一、常波罗蜜。二、乐波罗蜜。三、我波罗蜜。四、净波罗蜜。如《胜鬘经》上所说:世尊,一切众生由於颠倒妄见,对五蕴假合之身心执为常有,并执苦为乐,执无我为有我,执不净为净。世尊,一切声闻、独觉二乘之人,由於执念偏空之见,所以未能彻见佛智之境,未能了达如来法身不假修有,唯假修显的实际妙义。如果修习大乘佛法之人,乐信世尊之教,认定如来法身为常、乐、我、净,则此人不能名之为颠倒之人,此人之见亦可谓为正见。为什么这样说?世尊,因为如来法身本来就具有常、乐、我、净四德,所以若有人作此见解,可名为正见。此人可谓如来胸子。之所以名为胸子,是因为其常与佛心相契。
再则,如来四德排列,本来由浅入深,渐次而列,只是为了破除邪执的方便,有时才翻后为前,转换顺序,这样便成为净、我、乐、常。由於阐提之人憎背大乘之法,为了破除其对一切生死不净法的执著,才说修习信乐大乘佛法,获清净之德是佛性之果报相。由於一切外道把五蕴假有之身心执为实有,而所谓色等五蕴,乃因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与你所执的实有之法相违背。诸佛菩萨以无上妙智证得一切法因缘和合,没有自性,这种无我境界与你所说没有自性之义不相违背,所以如来说一切法永远没有自性。说一切法没有自性,这恰恰是一切法的真实意义,也即是一切法的本性或自性所在,故说无我即是我,如佛经偈中所说:
二空已清净,得无我胜我。
佛得净性故,无我转成我。
一切外道等,对五蕴和合之法,执为有自性之我,为了破除这种我执所生之虚妄,通过修习般若波罗蜜,可以证得最胜无我之境界,而这正是涅槃四德中我德之果报相。由於二乘声间众生怖畏生死之苦,乐住生死之苦,乐住生死苦寂灭中,为了破除这种执著,通过修习破空三昧,可以获得对在世、出世、生世、寂灭没有分别的境界,而这正是涅槃四德中乐德之果报相。由於二乘独觉之人不观众生之利益之事,只求独自清净,为了破破这种偏向,通过修习菩萨大悲为怀,慈心普济之事,以至於常住生死之中,摄持护念众生,可以获得常德之果报相。像这样通过信乐大乘之法、修习般若、破空三昧、菩萨大悲行愿等四种善行,就能成就如来法身所具有的常、乐、我、净四种功德。
所以佛说,由此常、乐、我、净四德,如来法界才显得胜妙无比,犹如虚空,没有质碍,广大无边,难以穷喻。那么…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