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起,所以成为不正确的见解。一切错误的见解莫不由执念於偏空之谬而产生,所以都可以克服。而这种偏空的执念本身,却是不可能对治克服的。关於执念偏空之人,佛陀曾与迦叶如是说法:如果一个人起我见执著,即使其执比须弥山还大,我也可以许之。为什么呢?因为我见的执著可以克服。如果像这种执念於偏空而又起骄慢之心的人,其偏执哪怕只有一根头发端的四分之一大,我也急忙呵责,绝对不允许。
二是堕於佛教权宜之法的众生,此众生亦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指小乘声闻之人。此种众生为自利修行,其修行目的只为自度,而不是为了广利群生。二种是指小乘独觉之人,此种众生对於利他之心无乐无事,只起舍心。所谓无乐,是指不欣乐於利他之心。所谓无事,是指不从事於度人之事。只求自觉自利。所谓只起舍心,是指舍弃人我平等之心,不愿利人,也不损人,只求自觉,所以说独觉。堕入佛教权宜之法的声闻之人也是如此,如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比丘末田地及阿斯那,当佛陀入涅槃之时,其皆不往。后来到摩诃迦叶集合佛陀弟子,结集经典之时,末田地与阿斯那二比丘才应召而出。迦叶呵责他们,说:你们是随从佛陀而获得圣道吗?二比丘回答道:确实如此。迦叶又呵责道:你们犯有大过错,从今以后,当以佛法交与你们任持,如果不如法而行,你们当负过失。二比丘诚心忏悔往失,并受旨奉行。
三、既不乐执生死有,又不乐执於顽空寂灭的众生,是指那些修习大乘最利根器的人。他们既不同於阐提之人,以生死为实有,并执著於其中;也不堕入非佛教权宜之法,与外道行法的执著不同;他们同样也区别於只修方便而不修究竟实法的二乘之人。所以这种人并不分别生死与涅槃的不同,而是处染常净,平等行之,不住一处。他们虽然处生死之中,却不为生死所染污;虽然常行於涅槃之境,亦不执持涅槃空寂而时有摄生之心。只是为了大悲救世的情怀,所以才常处生死之中而不忍舍;为了求得般若妙智,才常行於涅槃之境。他们虽然不离涅槃之德,但与小乘声闻众生执著涅槃,不事下化救济不同。他们虽处生死之中,但不为生死所染污,所以又与乐著於生死的阐提之人不同。
如果乐著於生死的众生,谓之阐提,佛法内堕入定位者亦与阐提相同。这样二种人堕在邪定聚中,永远不能证悟佛性。如果乐著於寂灭,此众生则堕於外道行法,即落在不定聚中,要看机缘成否,才能证悟佛性。如果乐著於寂灭,而同时修习佛教方便权宜之法,或者既不乐著生死,又不乐著寂灭,修习大乘佛法平等无碍之道,这样的众生则在正定聚中,必定证悟佛性。
原典
佛性论(注释:「佛性论」,金陵本无。)辩(注释:「辩」,碛砂本无。)相分第四中(注释:「第四中」,碛砂本无。)明因品第二
复次,有四种因(注释:指因相。),能除四障,得如来性义应知。四因者:一信乐大乘。二无分别般若(注释:即无分别智。)。三破虚空三昧(注释:又名空三昧,三三昧之一。指观一切现象皆由四大和合而成,无我及我所,故名为空。知一切现象皆毕竟是空,是为空三昧。)。四菩萨大悲。四障者:一憎背大乘。二身见计执(注释:即身见,五见之一,指我见、我所见。不知自身为五蕴和合之假有,而计度实有我者,谓我见。不知我身边之诸物因缘而生,没有实性,而计度实为我所有物,谓我所见。合此我见、我所二见,名为身见。)。三怖畏生死。四不乐观利益他事。初障阐提(注释:即一阐提,不成佛之义,通常指起大邪见而断一切善根之人。),二障外道(注释:於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三障声闻(注释:二乘中之声闻乘,指通过闻佛之声教,观四谛而生空智,因而断除烦恼者。),四障独觉(注释:即缘觉乘,指根机锐利,非由佛之声教,独自观十二因缘而生真空智,因而断除烦恼者。)。由此四惑,能令四人(注释:指上文阐提、外道、声闻与独觉四种人。)不能得见自性清净法身。
若略说世间,有三种众生:一乐生死恒有。二乐灭生死有。三两俱不乐,有灭并忘。
一乐生死有者,复有二种:一憎背解脱道。无涅槃性,决乐生死(注释:即以生死之事为快。「决」,碛、金陵二本均作「快」。),不乐涅槃。二已堕定位(注释:「定位」,碛砂、金陵二本均无。)。定位者,非圣非凡,进退无取,而是佛法内人(注释:指修习小乘法之人。)背大乘法。因此人故,佛说是言:我非是其师,其非我弟子。舍利弗,此人从轻暗入重暗(注释:即暗蔽,指不能了知大乘佛法。其有程度之不同,故有轻重之别。),复从重暗人於盲暗,取暗为友,复取阐提为友,是故我说此人如是。
二乐灭生死者有,有二种:一堕非方便(注释:方便,梵文为upaya,佛为化度众生而随机施设的权宜之法,其与究竟实法相对。非方便,即非佛教权宜之法,更非大乘究竟实法。)。二堕方便中。就堕非方便复有二:一外道,谓九十六种(注释:指外道数目。关於外道数目佛教各经论说法不一。如《四宗论》及《八大乘论》有「四外道」说,《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说,《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等,《华严经》与《大智度论》中有「九十六种」外道说。)。二是佛法内人,与外道同执。约正法起邪执(注释:指固执於不正确的见解。)我见(注释:指把五蕴和合之身心视为常一之义。)故,於正教义不能了达。因此人故,佛说是言:若不信乐真空(注释:此指真如之理,离一切虚妄分别所见之相。),则与外道无异。复次,有增上、慢(注释:指因得一些修习向善之法而起骄傲之心,如未证得圣道而谓已得。)人,取空为见,是真空实解脱门。约此空解脱门,起於空执(注释:偏空之执念,指偏执顽空之理,不知妙有之义,从而否定因果之理的存在。大乘佛教认为空执与有执一样,都违背了中道义。),谓一切有无并皆是空。此空执有,即无所有(注释:指否定一切假有现象的存在。);无所有故,因果、二谛道理并失。执此空过故,即堕邪无。是等执者,由空而起,故成邪执。一切邪执莫不由空,故能灭除。此执既依空起,故不可治。因此人故,故佛语迦叶;若人起我见执如须弥山(注释:梵文为Sumeru,佛教所谓一小世界之中心。佛教认为,凡器世界之最下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其上为金轮,其上有九山八海,须弥即其中一山,其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其半腹为四王天所居,其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大,我亦许之。何以故?以可灭故。若此增上慢人所起空执,犹如发端四分之一,我急呵责,决定不许。
二堕方便中有二:一声闻人。自利修行,但为自度,不为利他。二独觉人。於利他心无乐、无事,但起舍心(注释:此指舍弃人我平等之心,因此故只求自觉,不求利人。)。无乐者,不乐利他。无事者,了无度人之事,唯为自觉自利故。但起舍心者,舍是平等住心,不愿利人,亦无所损,独自觉悟,故言独觉。堕方便声闻亦尔,如末田地及阿斯那(注释: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比丘弟子名。)二比丘,佛涅槃时,其皆不往。后至迦叶(注释:梵文为Mahakasyapa,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其修头陀之大行,最后承续释迦法脉,被尊为一祖。)集法藏(注释:指释迦灭度后,其弟子集合起来,结集世尊之言而成佛教经典。)时,被召方出。迦叶阿责之,言:汝为从佛得圣道不?答云:实尔。又呵责言:汝大过失,今去当以佛法付汝任持,若不如法,罪失属汝。其人甘失忏悔,受旨奉行。
三俱不乐者,谓修行大乘最利根(注释:利为锐利、速疾之义。根,为根器、天性之义。利根之人,通指对教义能速生妙解之人。)人,既不同阐提,乐生死有;亦不堕非方便中,同外道执;亦不堕方便中,如二乘人。是故此人具行生死、涅槃平等之道,住无住处(注释:即指不住一切处,任运自在。)。虽行生死而不染,虽行涅槃亦非净。(注释:此二句义谓:修习大乘之人不著有无、生死与涅槃二边,其虽处生死之中,但不为生死所染;虽处涅槃,亦不执持涅槃寂静,而是不断起大悲之心,愿化生死众生。)但为大悲故,不舍生死,为般若故,不舍涅槃。不离涅槃者,异声闻执永住无为。(注释:此二句义谓:修行大乘之人虽不离涅槃之德,但与声闻乘众生执著涅槃,不事救济众生不同,其不断下化众生。)不舍生死者,异一阐提乐於生死。(注释:此二句义谓:修行大乘之人,虽然为下化众生的缘故,处生死之中,但与一阐提众生乐著於生死不同,其又不为生死所染污,而是处染常净。)
若乐著生死者,名一阐提。佛法内人堕定位者,亦同阐提。如是二人,堕在邪定聚(注释:三聚之一。指永远不能证悟的众生。)中。若乐灭生死有者,是人堕非方便中,则在不定聚(注释:三聚之一。指有缘即能证悟,无缘即不能证悟的众生。)。若人乐灭生死有,是人堕方便中,及俱不乐得前二者,修平等道(注释:即上文不分别、不执著有无、生死与涅槃二边之道。),是人在正定聚(注释:三聚之一。指必定会证悟之众生。)中。
译文
除了修习大乘无碍之法的众生,其馀所谓的阐提、外道、声闻与独觉四种人,由於有四种修道障碍,所以不能彻见佛性。哪四种障碍呢?一为憎厌违背大乘之法,这叫阐提障。为了对治这种障碍,佛说菩萨应修习信乐大乘之法。二为对一切诸法起我见的执著,这叫外道障。为了破除此障,佛说菩萨应通过修习智慧而到达彼岸。三於生死中,执著无常、乐、我、净,处处皆苦,不堪忍受,从而起厌恶怖畏之心,这叫声闻障。为了破除此障,佛说菩萨应修习破空三昧。所谓空三昧,菩萨从修习初地以上可以证得,这里所说三昧,则是为了破除对空的三昧的执著。初地以上菩萨修观行时上可以证得,这里所说三昧,则是为了破除对空…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