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润以柔软为性,故能广摄众物,滑则显现如来之性有背过向善之义。譬如水也有此二种能力:一是能广摄分散之物,由於水性光滑而不枯涩的缘故。因其柔软之性故能摄众物,因其光滑之性故不枯涩。柔软为光滑之因,而光滑不涩为柔软之结果,所以说显因果之义。
再则,自性清净是如来藏自体的共同之相。如同上文所说空性、水界等譬喻,自性清净是其共同之和。如来性在染在净,恒常不变,故其虽为烦恼所覆,而不为所染。自性清净之相为我痴、我见、我慢及我爱等烦恼所障碍,所以非凡夫、二乘人、菩萨所得。自性清净为涅槃常、乐、我、净四德之根本,故其远离各种颠倒妄见、出离生死轮回。所谓如来藏自体有四种相,是说其有一种通相与三种别相。所谓一种通相,是唯指自性清净之相。所谓别相分别指:一、如来藏自体相非分别思惟可以了知。二、如来藏自体相为众生修习所必证之境界。三、如来藏自体相具有无量无边的胜妙功德。这些就叫如来藏自体相。
原典
二无别异性者,凡夫、圣人(注释:指有学圣人。此句义谓,凡夫、圣人及诸佛都为如来藏匿自性所摄,其虽证悟有浅深之分,而心体(性)则同一如来自性,无有差别。)及诸佛无分别心性,过失(注释:指凡夫所行境界,常与理违,生种种虚妄过错。)、功德(注释:指圣人所行之境,因修诸善行而积有各种胜妙之德。)、究竟清净处(注释:诸佛所行之境。因诸佛已证自性,究竟一切实相,远离一切染污,故名之。),平等遍满(注释:指如来藏自性平等遍满凡、圣、佛之心,无有差别。),譬如虚空(注释:指如来之性虚无形质,空无障碍。虚空其体平等周遍,喻如来之性平等遍满凡、圣、佛之心;其相随物而有彼此之别,喻凡、圣、佛证悟有浅深之不同。)。又如土、银、金器,此三虽异,而其性等皆是空(注释:指土银金器之本性犹如虚空,平等遍满。)。空处不别故,名无别异性。
释曰:言过失者,谓凡夫。功德者,即有学圣人。究竟清净者,即诸佛。此三处虽殊,而其性不异。此即以土喻凡夫,银喻学者,金喻诸佛。虽复三器有异(注释:指三器之相有差别。),而其空性(注释:即指体性。因如来自性无形质可寻,无所不遍,故名为空性。)一种故。
又是有(注释:「有」字下,碛砂本多一「情」字。)、清净、遍满(注释:「满」,碛砂本无。)等三义。有者,显无为(注释:梵文为Asamskrta,为是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即谓无为。又,无为指无生、住、异、灭四相造作,即是真理之别名。)义;清净,显无染义;遍满,显无碍义。故佛告舍利弗(注释:释迦牟尼佛之大弟子。);众生界不异法身,法身不异众生界(注释:此二句义谓:一切众生虽有染污,不见自性法身,但其本性是佛,无论觉迷,本性不变,此义正是众生本性的层面来观照,才说一切众生即是法身,二者无异。),由此义故,无二无别,唯有名字。(注释:此数句义谓:众生与法身,从本性层面来观照无有分别,其之所以有表象上的差别,只是从现象角度,用语言名称去分别才有。故说差别只是名相之别,而实质无别。)如是佛性於三位(注释:即指凡夫、圣人与诸佛三位。)中平等遍满,由净、不净品无变异故(注释:此句义谓:凡夫、圣人与诸佛虽从表象观照,有净与不净,觉与迷等差别之相,但从其三者本性上去观照,则同一佛性。且染净虽随证悟浅深有所差别,而佛性之体在迷在悟,无有变异。净,指圣人及诸佛,已断有漏染污,故名为清净。不净品,指凡夫,为无明烦恼所染,未得清净,故名之。),故说如虚空性。
三润滑性者,辩如来性於众生中现因果义。由大悲於众生,软滑为相故。大悲者有三义:一体。二大。三别异。
一体义者,以般若(注释:梵文prajna,指智慧之义。)为体。般若有二:一无分别真智(注释:又名无分别智,能冥悟真如佛性之智慧,此智离一切有为相,无分别之心,故名之。),二有分别俗智(注释:此处如量智、后得智,即佛菩萨所具有的,能通达一切现象事物的智慧。此智能随物体认,分别其相,故名之。)。今取有分别智为大悲体(注释:此句义谓:因大悲救世以众生为对象而不以真如为所缘之境,众生有相有别,故大悲以有分别为体。另,「今」,碛砂本作「令」。),以大悲缘众生起故。
二大义者有五:一为资料。二为相。三为行处。四为平等。五为最极。一资料者,能作大福德、智慧二行资料故。二为相者,能观三苦(注释:分别指(一)苦苦,指由痛苦之事而生之苦烦恼。二、坏苦,指由快乐之事离去而生之苦恼。三、行苦,指因一切现象迁流无常而生之苦恼。)众生,悉济拔故。三为行处者,通三界(注释:指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可分为三类,一为欲界,二为色界,三为无色界。)众生为境界故。四为平等者,为於一切众生处,起平等心故。五最极者,通此修外,无更胜行故。(注释:此数句义谓:修习以慈悲之心为极境。)
三别异义者有八种:一为自性差别,悲无量者以无瞋(注释:不於一切违情而起忿怒之心。)为性,大悲者以无痴(注释:断除无明之心。)为性。二为相差别,悲者以苦苦(注释:三苦中之一。)为相,大悲者以三苦为相。三为行处差别,悲者以欲界(注释:三界中之第一界,指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洲,下至无间地狱,都指欲界。)为境界,大悲者通三界为境界。四为地差别,悲者以第四禅(注释:指三界之色界中的第三禅天,其包括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等八天。)为其地,大悲者以无流如来果(注释:如来果即佛之果位,因证此果位,不再流转三界,故名之。)为其地。五境界差别,悲者以凡夫及二乘(注释:分别指声闻乘与缘觉乘。)为境界,大悲者唯菩萨与佛为境界。六为德差别,悲者以离欲欲界德,大悲者离欲三界德。七为救济有差别,悲者但有拔苦之心,无拔苦事(注释:指有为法事。),大悲者有心有事。八为究竟、不究竟差别,悲者能小暂救济,不能真实救,大悲者能永救济,恒不舍离故。润滑者,润以显其能摄义(注释:此句义谓:拽远离过失,求胜义妙德。),滑者显其背失向德(注释:指远离过失,求胜义妙德。)义。譬如水界亦有二能:一则能摄散物,唯滑不涩故。由润故能摄,由滑故不涩故。以润者为因,以滑者为果,故曰现因果义。
复次,自性清净是其通相义者,如前实空、水界等譬,并自性清净是其通相故,如来性在烦恼中,无所染污故(注释:此句义谓:如来性在染在净,恒常不变,其虽处染位,为无明烦恼所覆,如镜为灰尘所覆,其性不变,如镜之照性不变。)。此四相(注释:此「四」疑衍文。此处应指自性清净之相。)为四惑(注释:即指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障故,为非四人(注释:应指凡夫、二乘之人、菩萨四种阶位之人。因这四种人所行境界有浅深之别,所以说自性清净之相非为四在所得。)所得故,为四德(注释:即涅槃境界的常、乐、我、净四德相。)作本故,为离四倒(注释:又名四颠倒。有二种释义:一为於生死之无常乐我净而执为有常乐我净,此为凡夫四倒。二为於涅槃之境有常乐我净而执无常乐我净,此为二乘四倒。)故,为灭生死治故,故说四相,通一别三。一通相者,唯有自性清净相。三别相者,不可思惟(注释:指如来自性之相非分思惟可以了知。)。二应得(注释:此指如来自性遍满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必将借修习之功而於未来证得此性。)。三无量功德。是名自体相。
佛性因相
译文
再则,应当了知,佛性有四种因相,可以除去四种障碍,获得如来性义。四因相分别为一、信仰乐持大乘佛性。二、无分别智。三、破除对空三昧的执著。四、菩萨大悲救世之情怀。所谓四障碍,分别指一、憎恶、违背大乘佛法。二、虚妄执著假有为实之身见。三、恐怖生死轮回。四、不乐於利他之心,只求自觉自度。一障谓阐提之人,二障谓外道之人,三障谓声闻之人,四障谓独觉之人。由於这四种障分别障碍阐提、外道、声闻与独觉四种人证见自性中清净无染的法身。
简单地说,世间众生可分为三类:一类人信乐执著於有生有灭的现象,误以之为恒常不灭。二类人信乐执著於顽空寂灭,否认现象的假有存在。三类人既不乐执假有之生灭现象,亦不乐执於顽空寂灭。
一、信乐生死为恒常不灭的众生,又可分为二种:一种为憎恶违背解脱之道,丧失了涅槃之性的众生,此种众生执著於有生有灭的现象,不以涅槃解脱为乐。第二种为已堕定位的众生。所谓定位之人,既非指圣人,又非指凡夫,而是指不习大乘佛法,既无精进,亦非退堕的众生。关於这种众生,佛陀曾有如是说法:我不是这种人的导师,他们也不是我的弟子。舍利弗,我告诉你,这种人会从轻度无知愚暗发展为严重的无知愚暗,最后变为完全无明。因为他们乐於无知愚昧,并乐与善根断尽的阐提之人为友,所以我如此说他们。
二、信乐执著於顽空寂的众生也有二种:一种指堕於佛教外修持方法的众生,另一种指堕於佛教权宜之法的众生。就堕於佛教外修持方法的众生又有二种:一种为外道,共有九十六种之多。二种为佛法内之人,但与外道所执相同。此种众生对於大乘正法而产生各种不正确的见解,把五蕴和合之身心视为恒常不变,因而不能了达正道教义。关於这种众生,佛陀曾作如是说法:如果不相信真空之理,则与外道见解无异。再则,还有一种骄慢之人,妄取空见,以空为解脱之究竟方法,从而立生偏空的执念,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空。执念於偏空之人,即否定一切现象的假有,违背佛教中道妙有之义,从而连因果报应的真理也一并否定了。执念於这种偏空,就会堕入顽空之谬。这类执著都由顽空谬见而…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