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潤以柔軟爲性,故能廣攝衆物,滑則顯現如來之性有背過向善之義。譬如水也有此二種能力:一是能廣攝分散之物,由於水性光滑而不枯澀的緣故。因其柔軟之性故能攝衆物,因其光滑之性故不枯澀。柔軟爲光滑之因,而光滑不澀爲柔軟之結果,所以說顯因果之義。
再則,自性清淨是如來藏自體的共同之相。如同上文所說空性、水界等譬喻,自性清淨是其共同之和。如來性在染在淨,恒常不變,故其雖爲煩惱所覆,而不爲所染。自性清淨之相爲我癡、我見、我慢及我愛等煩惱所障礙,所以非凡夫、二乘人、菩薩所得。自性清淨爲涅槃常、樂、我、淨四德之根本,故其遠離各種顛倒妄見、出離生死輪回。所謂如來藏自體有四種相,是說其有一種通相與叁種別相。所謂一種通相,是唯指自性清淨之相。所謂別相分別指:一、如來藏自體相非分別思惟可以了知。二、如來藏自體相爲衆生修習所必證之境界。叁、如來藏自體相具有無量無邊的勝妙功德。這些就叫如來藏自體相。
原典
二無別異性者,凡夫、聖人(注釋:指有學聖人。此句義謂,凡夫、聖人及諸佛都爲如來藏匿自性所攝,其雖證悟有淺深之分,而心體(性)則同一如來自性,無有差別。)及諸佛無分別心性,過失(注釋:指凡夫所行境界,常與理違,生種種虛妄過錯。)、功德(注釋:指聖人所行之境,因修諸善行而積有各種勝妙之德。)、究竟清淨處(注釋:諸佛所行之境。因諸佛已證自性,究竟一切實相,遠離一切染汙,故名之。),平等遍滿(注釋:指如來藏自性平等遍滿凡、聖、佛之心,無有差別。),譬如虛空(注釋:指如來之性虛無形質,空無障礙。虛空其體平等周遍,喻如來之性平等遍滿凡、聖、佛之心;其相隨物而有彼此之別,喻凡、聖、佛證悟有淺深之不同。)。又如土、銀、金器,此叁雖異,而其性等皆是空(注釋:指土銀金器之本性猶如虛空,平等遍滿。)。空處不別故,名無別異性。
釋曰:言過失者,謂凡夫。功德者,即有學聖人。究竟清淨者,即諸佛。此叁處雖殊,而其性不異。此即以土喻凡夫,銀喻學者,金喻諸佛。雖複叁器有異(注釋:指叁器之相有差別。),而其空性(注釋:即指體性。因如來自性無形質可尋,無所不遍,故名爲空性。)一種故。
又是有(注釋:「有」字下,碛砂本多一「情」字。)、清淨、遍滿(注釋:「滿」,碛砂本無。)等叁義。有者,顯無爲(注釋:梵文爲Asamskrta,爲是造作之義,無因緣造作即謂無爲。又,無爲指無生、住、異、滅四相造作,即是真理之別名。)義;清淨,顯無染義;遍滿,顯無礙義。故佛告舍利弗(注釋:釋迦牟尼佛之大弟子。);衆生界不異法身,法身不異衆生界(注釋:此二句義謂:一切衆生雖有染汙,不見自性法身,但其本性是佛,無論覺迷,本性不變,此義正是衆生本性的層面來觀照,才說一切衆生即是法身,二者無異。),由此義故,無二無別,唯有名字。(注釋:此數句義謂:衆生與法身,從本性層面來觀照無有分別,其之所以有表象上的差別,只是從現象角度,用語言名稱去分別才有。故說差別只是名相之別,而實質無別。)如是佛性於叁位(注釋:即指凡夫、聖人與諸佛叁位。)中平等遍滿,由淨、不淨品無變異故(注釋:此句義謂:凡夫、聖人與諸佛雖從表象觀照,有淨與不淨,覺與迷等差別之相,但從其叁者本性上去觀照,則同一佛性。且染淨雖隨證悟淺深有所差別,而佛性之體在迷在悟,無有變異。淨,指聖人及諸佛,已斷有漏染汙,故名爲清淨。不淨品,指凡夫,爲無明煩惱所染,未得清淨,故名之。),故說如虛空性。
叁潤滑性者,辯如來性於衆生中現因果義。由大悲於衆生,軟滑爲相故。大悲者有叁義:一體。二大。叁別異。
一體義者,以般若(注釋:梵文prajna,指智慧之義。)爲體。般若有二:一無分別真智(注釋:又名無分別智,能冥悟真如佛性之智慧,此智離一切有爲相,無分別之心,故名之。),二有分別俗智(注釋:此處如量智、後得智,即佛菩薩所具有的,能通達一切現象事物的智慧。此智能隨物體認,分別其相,故名之。)。今取有分別智爲大悲體(注釋:此句義謂:因大悲救世以衆生爲對象而不以真如爲所緣之境,衆生有相有別,故大悲以有分別爲體。另,「今」,碛砂本作「令」。),以大悲緣衆生起故。
二大義者有五:一爲資料。二爲相。叁爲行處。四爲平等。五爲最極。一資料者,能作大福德、智慧二行資料故。二爲相者,能觀叁苦(注釋:分別指(一)苦苦,指由痛苦之事而生之苦煩惱。二、壞苦,指由快樂之事離去而生之苦惱。叁、行苦,指因一切現象遷流無常而生之苦惱。)衆生,悉濟拔故。叁爲行處者,通叁界(注釋:指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可分爲叁類,一爲欲界,二爲色界,叁爲無色界。)衆生爲境界故。四爲平等者,爲於一切衆生處,起平等心故。五最極者,通此修外,無更勝行故。(注釋:此數句義謂:修習以慈悲之心爲極境。)
叁別異義者有八種:一爲自性差別,悲無量者以無瞋(注釋:不於一切違情而起忿怒之心。)爲性,大悲者以無癡(注釋:斷除無明之心。)爲性。二爲相差別,悲者以苦苦(注釋:叁苦中之一。)爲相,大悲者以叁苦爲相。叁爲行處差別,悲者以欲界(注釋:叁界中之第一界,指有淫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洲,下至無間地獄,都指欲界。)爲境界,大悲者通叁界爲境界。四爲地差別,悲者以第四禅(注釋:指叁界之色界中的第叁禅天,其包括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和色究竟天等八天。)爲其地,大悲者以無流如來果(注釋:如來果即佛之果位,因證此果位,不再流轉叁界,故名之。)爲其地。五境界差別,悲者以凡夫及二乘(注釋:分別指聲聞乘與緣覺乘。)爲境界,大悲者唯菩薩與佛爲境界。六爲德差別,悲者以離欲欲界德,大悲者離欲叁界德。七爲救濟有差別,悲者但有拔苦之心,無拔苦事(注釋:指有爲法事。),大悲者有心有事。八爲究竟、不究竟差別,悲者能小暫救濟,不能真實救,大悲者能永救濟,恒不舍離故。潤滑者,潤以顯其能攝義(注釋:此句義謂:拽遠離過失,求勝義妙德。),滑者顯其背失向德(注釋:指遠離過失,求勝義妙德。)義。譬如水界亦有二能:一則能攝散物,唯滑不澀故。由潤故能攝,由滑故不澀故。以潤者爲因,以滑者爲果,故曰現因果義。
複次,自性清淨是其通相義者,如前實空、水界等譬,並自性清淨是其通相故,如來性在煩惱中,無所染汙故(注釋:此句義謂:如來性在染在淨,恒常不變,其雖處染位,爲無明煩惱所覆,如鏡爲灰塵所覆,其性不變,如鏡之照性不變。)。此四相(注釋:此「四」疑衍文。此處應指自性清淨之相。)爲四惑(注釋:即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障故,爲非四人(注釋:應指凡夫、二乘之人、菩薩四種階位之人。因這四種人所行境界有淺深之別,所以說自性清淨之相非爲四在所得。)所得故,爲四德(注釋:即涅槃境界的常、樂、我、淨四德相。)作本故,爲離四倒(注釋:又名四顛倒。有二種釋義:一爲於生死之無常樂我淨而執爲有常樂我淨,此爲凡夫四倒。二爲於涅槃之境有常樂我淨而執無常樂我淨,此爲二乘四倒。)故,爲滅生死治故,故說四相,通一別叁。一通相者,唯有自性清淨相。叁別相者,不可思惟(注釋:指如來自性之相非分思惟可以了知。)。二應得(注釋:此指如來自性遍滿一切衆生,一切衆生必將借修習之功而於未來證得此性。)。叁無量功德。是名自體相。
佛性因相
譯文
再則,應當了知,佛性有四種因相,可以除去四種障礙,獲得如來性義。四因相分別爲一、信仰樂持大乘佛性。二、無分別智。叁、破除對空叁昧的執著。四、菩薩大悲救世之情懷。所謂四障礙,分別指一、憎惡、違背大乘佛法。二、虛妄執著假有爲實之身見。叁、恐怖生死輪回。四、不樂於利他之心,只求自覺自度。一障謂闡提之人,二障謂外道之人,叁障謂聲聞之人,四障謂獨覺之人。由於這四種障分別障礙闡提、外道、聲聞與獨覺四種人證見自性中清淨無染的法身。
簡單地說,世間衆生可分爲叁類:一類人信樂執著於有生有滅的現象,誤以之爲恒常不滅。二類人信樂執著於頑空寂滅,否認現象的假有存在。叁類人既不樂執假有之生滅現象,亦不樂執於頑空寂滅。
一、信樂生死爲恒常不滅的衆生,又可分爲二種:一種爲憎惡違背解脫之道,喪失了涅槃之性的衆生,此種衆生執著於有生有滅的現象,不以涅槃解脫爲樂。第二種爲已墮定位的衆生。所謂定位之人,既非指聖人,又非指凡夫,而是指不習大乘佛法,既無精進,亦非退墮的衆生。關於這種衆生,佛陀曾有如是說法:我不是這種人的導師,他們也不是我的弟子。舍利弗,我告訴你,這種人會從輕度無知愚暗發展爲嚴重的無知愚暗,最後變爲完全無明。因爲他們樂於無知愚昧,並樂與善根斷盡的闡提之人爲友,所以我如此說他們。
二、信樂執著於頑空寂的衆生也有二種:一種指墮於佛教外修持方法的衆生,另一種指墮於佛教權宜之法的衆生。就墮於佛教外修持方法的衆生又有二種:一種爲外道,共有九十六種之多。二種爲佛法內之人,但與外道所執相同。此種衆生對於大乘正法而産生各種不正確的見解,把五蘊和合之身心視爲恒常不變,因而不能了達正道教義。關於這種衆生,佛陀曾作如是說法:如果不相信真空之理,則與外道見解無異。再則,還有一種驕慢之人,妄取空見,以空爲解脫之究竟方法,從而立生偏空的執念,認爲一切現象都是空。執念於偏空之人,即否定一切現象的假有,違背佛教中道妙有之義,從而連因果報應的真理也一並否定了。執念於這種偏空,就會墮入頑空之謬。這類執著都由頑空謬見而…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