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起,所以成爲不正確的見解。一切錯誤的見解莫不由執念於偏空之謬而産生,所以都可以克服。而這種偏空的執念本身,卻是不可能對治克服的。關於執念偏空之人,佛陀曾與迦葉如是說法:如果一個人起我見執著,即使其執比須彌山還大,我也可以許之。爲什麼呢?因爲我見的執著可以克服。如果像這種執念於偏空而又起驕慢之心的人,其偏執哪怕只有一根頭發端的四分之一大,我也急忙呵責,絕對不允許。
二是墮於佛教權宜之法的衆生,此衆生亦可分爲二種:一種是指小乘聲聞之人。此種衆生爲自利修行,其修行目的只爲自度,而不是爲了廣利群生。二種是指小乘獨覺之人,此種衆生對於利他之心無樂無事,只起舍心。所謂無樂,是指不欣樂於利他之心。所謂無事,是指不從事於度人之事。只求自覺自利。所謂只起舍心,是指舍棄人我平等之心,不願利人,也不損人,只求自覺,所以說獨覺。墮入佛教權宜之法的聲聞之人也是如此,如釋迦牟尼佛的出家比丘末田地及阿斯那,當佛陀入涅槃之時,其皆不往。後來到摩诃迦葉集合佛陀弟子,結集經典之時,末田地與阿斯那二比丘才應召而出。迦葉呵責他們,說:你們是隨從佛陀而獲得聖道嗎?二比丘回答道:確實如此。迦葉又呵責道:你們犯有大過錯,從今以後,當以佛法交與你們任持,如果不如法而行,你們當負過失。二比丘誠心忏悔往失,並受旨奉行。
叁、既不樂執生死有,又不樂執於頑空寂滅的衆生,是指那些修習大乘最利根器的人。他們既不同於闡提之人,以生死爲實有,並執著於其中;也不墮入非佛教權宜之法,與外道行法的執著不同;他們同樣也區別於只修方便而不修究竟實法的二乘之人。所以這種人並不分別生死與涅槃的不同,而是處染常淨,平等行之,不住一處。他們雖然處生死之中,卻不爲生死所染汙;雖然常行於涅槃之境,亦不執持涅槃空寂而時有攝生之心。只是爲了大悲救世的情懷,所以才常處生死之中而不忍舍;爲了求得般若妙智,才常行於涅槃之境。他們雖然不離涅槃之德,但與小乘聲聞衆生執著涅槃,不事下化救濟不同。他們雖處生死之中,但不爲生死所染汙,所以又與樂著於生死的闡提之人不同。
如果樂著於生死的衆生,謂之闡提,佛法內墮入定位者亦與闡提相同。這樣二種人墮在邪定聚中,永遠不能證悟佛性。如果樂著於寂滅,此衆生則墮於外道行法,即落在不定聚中,要看機緣成否,才能證悟佛性。如果樂著於寂滅,而同時修習佛教方便權宜之法,或者既不樂著生死,又不樂著寂滅,修習大乘佛法平等無礙之道,這樣的衆生則在正定聚中,必定證悟佛性。
原典
佛性論(注釋:「佛性論」,金陵本無。)辯(注釋:「辯」,碛砂本無。)相分第四中(注釋:「第四中」,碛砂本無。)明因品第二
複次,有四種因(注釋:指因相。),能除四障,得如來性義應知。四因者:一信樂大乘。二無分別般若(注釋:即無分別智。)。叁破虛空叁昧(注釋:又名空叁昧,叁叁昧之一。指觀一切現象皆由四大和合而成,無我及我所,故名爲空。知一切現象皆畢竟是空,是爲空叁昧。)。四菩薩大悲。四障者:一憎背大乘。二身見計執(注釋:即身見,五見之一,指我見、我所見。不知自身爲五蘊和合之假有,而計度實有我者,謂我見。不知我身邊之諸物因緣而生,沒有實性,而計度實爲我所有物,謂我所見。合此我見、我所二見,名爲身見。)。叁怖畏生死。四不樂觀利益他事。初障闡提(注釋:即一闡提,不成佛之義,通常指起大邪見而斷一切善根之人。),二障外道(注釋:於佛教外立道者,爲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叁障聲聞(注釋:二乘中之聲聞乘,指通過聞佛之聲教,觀四谛而生空智,因而斷除煩惱者。),四障獨覺(注釋:即緣覺乘,指根機銳利,非由佛之聲教,獨自觀十二因緣而生真空智,因而斷除煩惱者。)。由此四惑,能令四人(注釋:指上文闡提、外道、聲聞與獨覺四種人。)不能得見自性清淨法身。
若略說世間,有叁種衆生:一樂生死恒有。二樂滅生死有。叁兩俱不樂,有滅並忘。
一樂生死有者,複有二種:一憎背解脫道。無涅槃性,決樂生死(注釋:即以生死之事爲快。「決」,碛、金陵二本均作「快」。),不樂涅槃。二已墮定位(注釋:「定位」,碛砂、金陵二本均無。)。定位者,非聖非凡,進退無取,而是佛法內人(注釋:指修習小乘法之人。)背大乘法。因此人故,佛說是言:我非是其師,其非我弟子。舍利弗,此人從輕暗入重暗(注釋:即暗蔽,指不能了知大乘佛法。其有程度之不同,故有輕重之別。),複從重暗人於盲暗,取暗爲友,複取闡提爲友,是故我說此人如是。
二樂滅生死者有,有二種:一墮非方便(注釋:方便,梵文爲upaya,佛爲化度衆生而隨機施設的權宜之法,其與究竟實法相對。非方便,即非佛教權宜之法,更非大乘究竟實法。)。二墮方便中。就墮非方便複有二:一外道,謂九十六種(注釋:指外道數目。關於外道數目佛教各經論說法不一。如《四宗論》及《八大乘論》有「四外道」說,《維摩經》、《涅槃經》等有「六師」說,《唯識論》有「十叁外道」,《瑜伽論》有「十六外論師」等,《華嚴經》與《大智度論》中有「九十六種」外道說。)。二是佛法內人,與外道同執。約正法起邪執(注釋:指固執於不正確的見解。)我見(注釋:指把五蘊和合之身心視爲常一之義。)故,於正教義不能了達。因此人故,佛說是言:若不信樂真空(注釋:此指真如之理,離一切虛妄分別所見之相。),則與外道無異。複次,有增上、慢(注釋:指因得一些修習向善之法而起驕傲之心,如未證得聖道而謂已得。)人,取空爲見,是真空實解脫門。約此空解脫門,起於空執(注釋:偏空之執念,指偏執頑空之理,不知妙有之義,從而否定因果之理的存在。大乘佛教認爲空執與有執一樣,都違背了中道義。),謂一切有無並皆是空。此空執有,即無所有(注釋:指否定一切假有現象的存在。);無所有故,因果、二谛道理並失。執此空過故,即墮邪無。是等執者,由空而起,故成邪執。一切邪執莫不由空,故能滅除。此執既依空起,故不可治。因此人故,故佛語迦葉;若人起我見執如須彌山(注釋:梵文爲Sumeru,佛教所謂一小世界之中心。佛教認爲,凡器世界之最下爲風輪,其上爲水輪,其上爲金輪,其上有九山八海,須彌即其中一山,其山頂爲帝釋天所居,其半腹爲四王天所居,其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大,我亦許之。何以故?以可滅故。若此增上慢人所起空執,猶如發端四分之一,我急呵責,決定不許。
二墮方便中有二:一聲聞人。自利修行,但爲自度,不爲利他。二獨覺人。於利他心無樂、無事,但起舍心(注釋:此指舍棄人我平等之心,因此故只求自覺,不求利人。)。無樂者,不樂利他。無事者,了無度人之事,唯爲自覺自利故。但起舍心者,舍是平等住心,不願利人,亦無所損,獨自覺悟,故言獨覺。墮方便聲聞亦爾,如末田地及阿斯那(注釋:釋迦牟尼佛的出家比丘弟子名。)二比丘,佛涅槃時,其皆不往。後至迦葉(注釋:梵文爲Mahakasyapa,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其修頭陀之大行,最後承續釋迦法脈,被尊爲一祖。)集法藏(注釋:指釋迦滅度後,其弟子集合起來,結集世尊之言而成佛教經典。)時,被召方出。迦葉阿責之,言:汝爲從佛得聖道不?答雲:實爾。又呵責言:汝大過失,今去當以佛法付汝任持,若不如法,罪失屬汝。其人甘失忏悔,受旨奉行。
叁俱不樂者,謂修行大乘最利根(注釋:利爲銳利、速疾之義。根,爲根器、天性之義。利根之人,通指對教義能速生妙解之人。)人,既不同闡提,樂生死有;亦不墮非方便中,同外道執;亦不墮方便中,如二乘人。是故此人具行生死、涅槃平等之道,住無住處(注釋:即指不住一切處,任運自在。)。雖行生死而不染,雖行涅槃亦非淨。(注釋:此二句義謂:修習大乘之人不著有無、生死與涅槃二邊,其雖處生死之中,但不爲生死所染;雖處涅槃,亦不執持涅槃寂靜,而是不斷起大悲之心,願化生死衆生。)但爲大悲故,不舍生死,爲般若故,不舍涅槃。不離涅槃者,異聲聞執永住無爲。(注釋:此二句義謂:修行大乘之人雖不離涅槃之德,但與聲聞乘衆生執著涅槃,不事救濟衆生不同,其不斷下化衆生。)不舍生死者,異一闡提樂於生死。(注釋:此二句義謂:修行大乘之人,雖然爲下化衆生的緣故,處生死之中,但與一闡提衆生樂著於生死不同,其又不爲生死所染汙,而是處染常淨。)
若樂著生死者,名一闡提。佛法內人墮定位者,亦同闡提。如是二人,墮在邪定聚(注釋:叁聚之一。指永遠不能證悟的衆生。)中。若樂滅生死有者,是人墮非方便中,則在不定聚(注釋:叁聚之一。指有緣即能證悟,無緣即不能證悟的衆生。)。若人樂滅生死有,是人墮方便中,及俱不樂得前二者,修平等道(注釋:即上文不分別、不執著有無、生死與涅槃二邊之道。),是人在正定聚(注釋:叁聚之一。指必定會證悟之衆生。)中。
譯文
除了修習大乘無礙之法的衆生,其馀所謂的闡提、外道、聲聞與獨覺四種人,由於有四種修道障礙,所以不能徹見佛性。哪四種障礙呢?一爲憎厭違背大乘之法,這叫闡提障。爲了對治這種障礙,佛說菩薩應修習信樂大乘之法。二爲對一切諸法起我見的執著,這叫外道障。爲了破除此障,佛說菩薩應通過修習智慧而到達彼岸。叁於生死中,執著無常、樂、我、淨,處處皆苦,不堪忍受,從而起厭惡怖畏之心,這叫聲聞障。爲了破除此障,佛說菩薩應修習破空叁昧。所謂空叁昧,菩薩從修習初地以上可以證得,這裏所說叁昧,則是爲了破除對空的叁昧的執著。初地以上菩薩修觀行時上可以證得,這裏所說叁昧,則是爲了破除對空…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