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一)▪P4

  ..續本文上一頁叁昧的執著。初地以上菩薩修觀行時,不偏於生死之假有,也不執念於真如性空,而處中不二,修中道之觀。若與八地以上菩薩所修不偏於性空,也不偏於俗有的真俗雙觀比較而言,其不同之處在於,八地以上菩薩所修觀行沒有入觀與出觀的差別,其無論在定、出定,都心處中道,無有障礙。而初地菩薩入觀之時則同八地菩薩,一旦出觀,又起分別之心,不能心處中道。四爲不做利益衆生之事,心中沒有護念他人之心,這叫獨覺障。爲破除此障,佛說菩薩應修習大悲之心。菩薩大悲,要以利他爲自己之責,因此表明獨覺只自觀自度,無救濟衆生之意,所以無大悲之心,聲聞衆生也是如此。

  爲了斷除這種修行障礙,應以信樂大乘之法、修習般若波羅蜜、修習破空叁昧和菩薩大悲等四種行法爲基礎,便諸菩薩通過修習這四種行法,證得無上法身清淨涅槃,因而這些行法又稱爲佛性清淨行法。修習此法的人,才能叫做佛的弟子。所以佛的弟子有四種含義:一因。二緣。叁依止。四成就。最初說因有二種:一爲佛性。二爲信樂。其中佛性爲所證極境,如如不動,故名無爲。信樂則是有爲行法,信樂是以佛性自身顯發自身,名之爲了因,因爲其能以智慧照了本具之佛性。若從加行修習的角度說,信樂則爲生因,因爲其能彰生各種善行。二所謂緣,是說般若波羅蜜能成就菩薩之道,爲證得佛性極境的助緣。叁所謂依止,是指破空叁昧。小乘行人以寂滅清淨爲執著,菩薩通過修習破空叁昧,可以斷除此執。由於菩薩具有處染常淨的高強定力,所以其法身堅固,不爲染汙。四所謂成就,是指菩薩以大悲爲懷,廣施利他之行,無有窮盡。由於真如之境無有窮盡,衆生無數,所以利益衆生之事也無窮盡。由於佛性爲修習必得之境,可作如是譬喻:一、上所說因,如父身分。二、上所說緣,如母身分。叁、上所說依止,如胞胎。四、上所說成就,如乳母。一切菩薩必須具備這四種意義,才能叫做佛的弟子。

  原典

  離發行大乘修習無障道人之外,所馀闡提、外道、聲聞、獨覺等四人,有四種障故,不見佛性。何者四障?一憎背大乘,是闡提障。爲對治此故,佛說菩薩修習信樂大乘之法。二於諸法中起我見執,是外道障。爲對治此故,佛說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注釋:六波羅蜜之一,指菩薩通過修習般若之智慧而到達涅槃彼岸。)。叁於生死中定苦想,及厭怖心(注釋:此二句義謂:以爲生死無常、樂、我、淨,從而以之爲苦,不堪忍受。起厭惡怖畏之心,不求處中化攝衆生。),是聲聞障。爲對治此故,佛說菩薩修習破空叁昧。空叁昧者,從初地(注釋:菩薩修行所經十地之一。初地,又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即初爲聖者,遂起大歡喜心之位。)以上能得,此叁昧則破虛空等執。人觀之時,不即有無,不離有無(注釋:此數句義謂:菩薩所修觀行,不偏於生死之假有,亦不執念於真如性空,而是即假有以悟現象因緣而有,本來性空;即性空而悟一切現象本性雖空,不離妙有。此即處不二的中道觀。),喻如八地(注釋:菩薩修行十地之一,又名不動地,修到此地,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真俗雙觀(注釋:即不偏於真如性空,亦不執持世俗假有。)。而異八地者,八地以上無出入觀(注釋:指八地以上菩薩入觀與出觀之時皆一,都心處中道,無有障礙。)。初地入時則同,出時則異。(注釋:此二句義謂:初地菩薩入觀時,才能處中道之中,一旦出觀,又起分別之心,不能做到出入一如。)四背衆生利益事,作舍棄生意,是獨覺障。爲對治此故,佛說修習菩薩大悲。菩薩大悲,利他爲事。明獨覺人但自觀因緣,無度他意,故無大悲。聲聞亦爾。

  爲滅此四障故,以信樂等四種(注釋:即指上文所說信樂大乘之法,修習般若波羅蜜,修習破空叁昧,修習菩薩大悲等四法。)爲因,令諸菩薩修習此因,得至無上法身清淨波羅蜜(注釋:即清淨到彼岸。),是名佛性清淨因。如是之人,得名佛子。是故佛子有於四義:一因。二緣。叁依止。四成就。初言因者,有二:一佛性。二信樂。此兩法佛性是無爲(注釋:此句義謂:佛性爲修習所證之境,其如如不動,故謂之無爲。),信樂是有爲(注釋:此句義謂:信樂爲修習之功用,故謂之有爲。)。信樂難性得佛性(注釋:指佛性。此句即謂,信樂因佛性而顯發佛性。),爲了因(注釋:二因之一。指以智慧照了佛性之理,如燈能照物,了了可見。),能顯了正因性(注釋:即佛性,此指衆生本具之理性,正爲成佛之因。)故。信樂約加行爲生因(注釋:二因之一。指本具佛性之理則能發生一切善法,如谷、麥等種,能生萌芽。),能生起衆行故。二緣者,謂般若波羅蜜能生菩薩身,是無爲功德家緣故。叁依止者,破空定(注釋:即破空叁昧。)等。樂有之有執斷無處(注釋:即頑空之義。),有樂淨等故,菩薩修破空叁昧,能除彼執。由此定力,是故菩薩法身堅固,則不羸弱。四成就者,菩薩大悲,利益他事無盡故。由真如不盡,衆生無數,故利益事亦複無盡。是佛性爲應得家因故,一因如父身分。二緣如母。叁依止如胞胎。四成就如乳母。故諸菩薩,由此四義,名爲佛子。

  佛性果相

  譯文

  再則,應了知果相之義有二處之別:一爲地前,因凡夫、聖人修習所證尚在地前,故未得涅槃常、樂、我、淨四種果相。二爲十地諸位,因地前已修習信樂大乘、般若、破空叁昧及菩薩大悲等四種功德,此四功德爲了達清淨佛性的基礎,可以斷除四種顛倒妄見,故可證得如來法身、樂、我、淨四種果相。

  所謂四種顛倒妄見,是指對於本來性空無常的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之法,執爲常有。並且執苦爲樂,執無我之法爲有我,執不淨爲淨,所以名之爲四顛倒。所謂倒有叁種含義:一、見所滅。二、修所滅。叁、非二所滅。其義分別是說,通過照見真谛,可以滅除妄見的顛倒。通過修習禅定,可以破除邪思之惑,斷滅妄念的顛倒。通過一實之理,如如不二的觀照,可以斷除心的顛倒。爲了滅除四種顛倒妄見,才說有四種無倒見解。

  哪四種呢?一、色等五蘊沒有自性,所謂有,乃因緣假有,緣散即滅,故是無常,因此而生一切法無常之見解。二、苦是苦苦,樂滅是壞苦,遷流無常是行苦,所以一切皆苦,因此而生一切爲苦之見解。叁、從因果來說,因是無常法,果亦是無常法。因爲一切果都是依靠因緣和合而成,所以沒有恒常自性。因也是如此,未有自性,故轉瞬即滅。由於因是由前因展轉生成,也是依他而有,所以沒有恒常自性。離因果現象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法還有一常住不滅的我,所以諸法無我,因此而生無我之見解。四、不淨有二種:一爲色不淨。二爲非色不淨。

  所謂色不淨又分爲叁種,即初不淨、中不淨與後不淨。初不淨,是指人胎之時,胎由各種不淨種子和合而成。中不淨,是指出胎以後,人所飲食之物,亦多含血不淨之物。後不淨,是指人死以後,身體腐爛所生種種不淨。所謂非色不淨,是指或喜或憂,或惡或不善不惡,以及爲各種欲念所纏縛等等這些不可見的心理現象。由於這樣一些現象,故謂之不清淨。所以聖人通觀叁界之內一切諸法,皆是汙穢不淨。如是觀五蘊如實不淨,由此而生一切不淨之見解。這四種見解都是真實無妄,所以謂之無倒見解。

  佛性具有常、樂、我、淨四德之相。此四德無有顛倒,只是因虛妄執著方成倒見。爲了破除顛倒妄見,才設立如來法身的四種德相。所謂四德即爲一、常波羅蜜。二、樂波羅蜜。叁、我波羅蜜。四、淨波羅蜜。如《勝鬘經》上所說:世尊,一切衆生由於顛倒妄見,對五蘊假合之身心執爲常有,並執苦爲樂,執無我爲有我,執不淨爲淨。世尊,一切聲聞、獨覺二乘之人,由於執念偏空之見,所以未能徹見佛智之境,未能了達如來法身不假修有,唯假修顯的實際妙義。如果修習大乘佛法之人,樂信世尊之教,認定如來法身爲常、樂、我、淨,則此人不能名之爲顛倒之人,此人之見亦可謂爲正見。爲什麼這樣說?世尊,因爲如來法身本來就具有常、樂、我、淨四德,所以若有人作此見解,可名爲正見。此人可謂如來胸子。之所以名爲胸子,是因爲其常與佛心相契。

  再則,如來四德排列,本來由淺入深,漸次而列,只是爲了破除邪執的方便,有時才翻後爲前,轉換順序,這樣便成爲淨、我、樂、常。由於闡提之人憎背大乘之法,爲了破除其對一切生死不淨法的執著,才說修習信樂大乘佛法,獲清淨之德是佛性之果報相。由於一切外道把五蘊假有之身心執爲實有,而所謂色等五蘊,乃因緣和合而有,沒有自性,與你所執的實有之法相違背。諸佛菩薩以無上妙智證得一切法因緣和合,沒有自性,這種無我境界與你所說沒有自性之義不相違背,所以如來說一切法永遠沒有自性。說一切法沒有自性,這恰恰是一切法的真實意義,也即是一切法的本性或自性所在,故說無我即是我,如佛經偈中所說:

  二空已清淨,得無我勝我。

  佛得淨性故,無我轉成我。

  一切外道等,對五蘊和合之法,執爲有自性之我,爲了破除這種我執所生之虛妄,通過修習般若波羅蜜,可以證得最勝無我之境界,而這正是涅槃四德中我德之果報相。由於二乘聲間衆生怖畏生死之苦,樂住生死之苦,樂住生死苦寂滅中,爲了破除這種執著,通過修習破空叁昧,可以獲得對在世、出世、生世、寂滅沒有分別的境界,而這正是涅槃四德中樂德之果報相。由於二乘獨覺之人不觀衆生之利益之事,只求獨自清淨,爲了破破這種偏向,通過修習菩薩大悲爲懷,慈心普濟之事,以至於常住生死之中,攝持護念衆生,可以獲得常德之果報相。像這樣通過信樂大乘之法、修習般若、破空叁昧、菩薩大悲行願等四種善行,就能成就如來法身所具有的常、樂、我、淨四種功德。

  所以佛說,由此常、樂、我、淨四德,如來法界才顯得勝妙無比,猶如虛空,沒有質礙,廣大無邊,難以窮喻。那麼…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