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论 辩佛性之相(二)

  辩佛性之相(二)

  

  佛性总摄相

  译文

  再则,应当了知,佛性总摄之相有二种义:一是由因。二是由果。所谓由因,是指如来之性本来清净,其可分为四种因,三种法。此三法又可分别以三种不同的譬比相似,所以取海为譬喻。所谓三种法:一为法身清净因。二为佛智德生因。三为佛恩德因。所谓法身清净因,修习信乐大乘佛法的人应当了知。佛智德生因,修习般若与禅定的人应当了知。佛恩德因,修习菩萨道,行大悲摄世的人应当了知。修习信乐大乘的人,可以譬比为容器,因为此中遍满了无量无边的禅定与般若智慧的宝藏,所以说它与容器相似。修习般若、禅定的人,可以譬比为珍宝,因为般若之智妙观一切法,无有分别:禅定之功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胜妙功德。般若之智犹如清净珍宝,禅定之功犹如如意宝珠。修习菩萨道,大悲摄世,犹如清净之水,不起分别之心,平等摄受世间一切众生。就像大海一般,都是咸味,菩萨大悲摄受众生也是如此,没有分别之心。修习信乐大乘、般若禅定和菩萨大悲三种方法,既为因地众生所缘初境,又为其能依之法,所以说名为「总摄」,谓之如来法海。这些就是所谓「由因」摄。

  其次,所谓「由果」摄者,表明如来法身有三种法,可分别以三种不同的譬喻来说明。这三种譬喻是指犹如太阳有三义:一体。二光。三明。此三义与法身三法相似,故借以譬比。所谓三法,分别指一、神通。二、流灭。三、显净。

  一、所谓神通,譬如太阳有明,可以断除无明暗障,故谓之与太阳之明相似。

  二、所谓流灭,是说以证涅槃无生之智慧,可以烧除一切业障烦恼,荡尽无馀,故谓之与日光相似。所谓灭,即指真正的智慧,此智可以斩断无明妄惑,故名之为「灭」。尽者,此智亦能荡尽一切妄惑,使之无馀,故又名之为解脱,以「尽」称之。

  三、所谓显净,是指证达无生之涅槃极境,名之为「转依」。此境极其清净、无垢、澄静,所以与太阳之体相似。所谓清净,是说断除一切有碍解脱的障碍。所谓无垢,是说断除一发智慧的缠缚。所谓澄静,是说一切烦恼所不能染污,因为法身本性,就是清净无染的。所谓转依,是以究竟涅槃为境,故而其境胜妙於二乘与菩萨所行之境。

  又应当了知转依之四种相:一为生依。二为灭依。三为善熟思量果。四为法界清净相。

  一、所谓生依,是指依止转依,可以证达无分别的涅槃极境。如果不假缘此转依之法,即不能证到涅槃之境。正因如此,所以名此转依法为道生的依止。

  二、所谓灭依,是指一切妄惑及其馀习,究意断灭,不再生起,无所依止。如果不假借此转依之法究竟断灭一切妄惑,则小乘证果与佛境就没有区别。由於小乘极果不同於佛境,所以可知,转依之法为究竟断灭一切妄惑的根本。

  三、所谓善熟思量果,是指通过正确思惟,恭敬之心,精进修行等,可以证达真如之果。如果在修道过程中,转依是成道的原因与根本。如果成道之后,转依即成涅槃正果。如果说转依之境还不是究竟正果,那无异於说涅槃佛境尚不究竟,尚待进一步修习超越,而这是不对的。所以,转依必得究竟正果。

  四、所谓法界清净相,是说法界已断灭一切妄想烦恼,非凡夫思虑、言语可以显现,故谓之清净。这也就是通过止灭一切心念,摒除一切言语,以真智才能证契的真如之理。

  原典

  天亲菩萨造(注释:「造」,碛砂本作「说」。)

  陈天竺(注释:「天竺」,碛砂本无。)三藏(注释:「三藏」二字下,碛砂本有「法师」二字)真谛译

  辩(注释:「辩」,碛砂本无。)相分第四中(注释:「第四中」,碛砂本无。)总摄品第五

  复次,总摄义应知。摄有二种:一者由因。二者由果。由因摄者,是如来性清净,有四种因(注释:分别指下文所谓生依、灭依,善熟思量果、法界清净等四相。),三种法与三譬(注释:分别指下文之器、宝、海水等三种譬喻。)相似故,取海为喻。三法者:一法身清净因。二佛智德生因。三佛恩德因。法身清净因者,修习信乐大乘应知(注释:此二句义谓:修习大乘佛法之人,应当了知法身清净,此为成道之根本。)。佛智德生因者,修习般若及禅定应知。恩德因者,修习菩萨大悲应知。修习信乐大乘者,与器相似(注释:「似」,碛砂本作「应」。)。此中有无量定、慧(注释:分别指禅定与般若。)大宝所遍满故,故说与相似。修习般若、禅定与宝相似者,般若无分别故(注释:此句义谓:以般若之智观一切法,无有分别,本性皆为清净之真如,故谓之无分别。),禅定不可思惟功德所依止故。般若如净宝,禅定如如意宝。修习菩萨大悲如清净水,於一切世间众生润滑一味(注释:指平等摄受一切众生,不起分别之心。)故。譬如大海,唯一咸味。菩萨大悲润诸众生,亦复如是。故此三法(注释:即指信乐大乘、修习般若与禅定、修习菩萨大悲。)於因地(注释:相对於证得佛果的果位而言,指尚处在修习过程中的众生所行之位。因修习位众生既以此三法为所缘之初境,又依靠此三法的不断修习而证得佛果之果位,所以谓此三法既是「所依」,又是「能依」。)中为所依、能依故,说总摄,名如来法海,是名因摄。

  次由果摄者,明如来法身有三种法,与三譬如相似,故能总摄。三譬如相似者:如日明三,一体。二光。三明。此与三身相似故。三法者:一神通。二流灭(注释:流,非寂静义,喻指烦恼。流灭,即指以正智来断灭一切烦恼。)。三显净。

  一神通者,譬日有明,能除障自境界无明之暗以为事用,故与日明相似。

  二流灭者,谓尽、无生智(注释:指大乘菩萨证无生之理的智慧。无生之理,即是真如涅槃之境无生无灭。),能烧除业、烦恼令无馀,以为事用,故与日光相似。所言灭者,即是真智。正能除惑,故与灭名。尽者,即惑无时,名为解脱,故与尽称。

  三显净者,谓尽、无生境,名转依(注释:转,所转舍得到之义;依,指所依,通常指第八阿赖耶识,此识为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必须转舍、断灭,以达到涅槃、菩提之境。)。极清净故,无垢故,澄静故,与日轮相似。清净者,解脱障灭故。无垢者,一切智障灭故。澄静者,客尘(注释:指一切烦恼无明,此非自性本有,故谓之客。)所不能染,以本性清净故。转依者,胜声闻、独觉、菩萨三人所依止法故(注释:此句义谓:转依是以究竟涅槃为境,故其胜於声闻、独觉等小乘所行之境,也胜於菩萨所行之境。)。

  又有四种相应知:一者为生依。二灭依。三善熟思量果。四法界清净相。

  一生依者,佛无分别道(注释:即佛究竟佛果之境界,此界没有任何分别,故名之。)相续依止。若不缘此法(注释:指转依之法。),无分别道即不得生。以依缘此故,名此法为道生依。

  二灭依者,一切诸惑及习气(注释:指烦恼之馀习、气分。)究竟灭不生,无所依止故。若不依此转依法究竟灭惑者,则声闻、独觉与佛灭惑不异。(注释:此数句义谓:声闻等小乘之人,虽已断烦恼,但尚有馀习不断,所以非是究竟断灭。唯有证得佛果,方能究竟灭尽一切馀习。所以佛与小乘所灭有所不同。)由不同故,故知此法为究竟灭惑依止。

  三善熟思量果者,善正通达,长时恭敬,无间无馀等修习(注释:指精进不懈地修习。),所知真如是转依果。若在道中,转依为因。若在道后,即名为果。若转依非是善熟思量果者,则诸佛自性应更熟思量更灭更净,(注释:此数句义谓:转依是以究竟涅槃为境的,如果说转依所证之果非是善熟思量的究竟果报,那无异於说涅槃佛果尚不究竟,还有待於进一步修习,而这是不正确的看法。)而不然者,故知转依为善熟思量之果。

  四法界清净相者,一切妄想於中灭尽故,此法界过思量、过言说,所显现故,故以法界清净为相。此即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诠名,方是得无所得真如理故。(注释:此数句义谓:清净法界,不是凡夫的言语所能说得出来,凡夫的头脑可以想像得出来,它是无上胜妙的极境,唯有通过真正智慧才能证契。从其非凡夫心虑、言语所得,故谓之无所得;从其理能为真正智慧所证契,故又谓之得。)

  

  译文

  再次,如来有八种转依之法应当了知。所谓八法为:一不可思量。二无二。三无分别。四清净。五照了因。六对治。七离欲。八离欲因。此八法合起来共有二义,一为远离欲望,此是灭谛境界。二是远离欲望的方法或原因,此即是指各种修道的方法。上文所谓不可思量、无二、无分别等三义,是灭谛的境界。清净、照了因、对治等三义,是修道方法。

  首先,离欲有三义:一、何谓不可思量?指转依所得之境,不是执身非有非无的戏论之见可以了达,也非凡夫思虚所能了解。一切众生的言语不能穷尽其境,唯有圣人的无分别智慧方能冥契,所以名之为「不可思量」。二、所谓无二,如佛经中所说:舍利弗,诸佛法身无二法、无分别法。所谓二,是指烦恼和业。如来法身已了脱此二法,所以名之「无二」。三,所谓无分别,分别即是指烦恼、业和不合真理的思想。由不合真理的思想,才生起烦恼和业。由了达自性,就可以断除烦恼和业。由於了达自性,所以烦恼、业等分别妄法不有起用,谓之「不应不行」。

  所谓不应,是指贪、瞋、痴等根本烦恼不得生起。所谓不行,是指随眠烦恼不得生起。既然根本与随眠二种烦恼不得生起。所以说如来法身已断灭一切苦,烦恼永不生起。为何如此?并不是因为断灭一法,才名之为灭。而是因为一切法本来不生,所以才谓之为灭。如《无上依经》中所说:阿难,在无生无灭的涅槃境界,心、意及第八识均不生起。

  解释如下;所谓心,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第六识。所谓意,即指第七末那识。所谓识,即指第八阿赖耶识。如果心、意、识不生起,也就不可能产生分别之心。没有分别之心,那么不合真理的…

《佛性论 辩佛性之相(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