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净颠倒,指於涅槃之净而计无净。),行菩提道。而今不修,但修无常苦等解脱因,故名行倒。此明是无小乘偏修之行。离此两倒故。说大乘有学圣人。
三无倒散有别法为正事者,是灭除禅定、解脱、一切智(注释:佛智之名,指能平等观照了通一切法之智慧。)等三障故,法界澄净。澄故静寂,净故无垢。不舍正事,大悲本愿恒化众生,名为如来。故约此性分别众生,是名分别相。
佛性阶位相
译文
再则,应当了知阶位之相。所谓阶位之义,是指在各种不同的修道方法中,如果分别概括起来,要证得真如理境,不外乎六种,其分别为一、自性。二、因。三、果。四、事。五、总摄。六、分别。为了表明真如自体,所以先说一切众生之自性,依靠这一自性,才能生起对於佛法的信仰、乐持、实行和证果的四种殊胜善因。并由此胜因证常、乐、我、净的涅槃之果。由於自性即佛性,所以能使众生对於一切有生有灭的世间万象产生厌恶之心,而向往追求涅槃境界。正是由於一切众生内在的自性,才使他们能够远离欲念并获得离欲的修证方法,而这就名之为总摄。根据证得佛性的不同程度,可以把众生分别为三种。佛所说的八万四千种修行方法可以为上说六义所概括。
而在三位不同程度的众生中又有所不同。所谓三位:一指不净位,是说凡夫众生的境界。二指净位,是说菩萨境界。三指最清净位,是指佛的境界。所以《无上依经》中说:阿难,如来法性境界为无量无边的烦恼所覆盖,从而流转於六道轮回之中,受生灭之际苦,无有穷尽,这就是众生界。阿难,如果众生能够对此境界起厌离之心,断除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妄境的执取,修习各种成道的方法,修习菩提大道,这就是菩萨的境界。阿难,如果众生已能够出离一切烦恼,断除一切痛苦,洗净垢秽,达到究极清净澄洁的妙境,为一切众生所向往的微妙胜地,能成就一切智,实现无碍自在,难以形容的境界,得法王大自在力,这就是如来。
原典
佛性论(注释:「佛性论」,金陵本无。)辩(注释:「辩」,碛砂本无。)相分第四中(注释:「第四中」,碛砂本无。)阶位品第七
复次,阶位相义应知。阶位义者,於种种法门中,若有分别广说,无流法界(注释:没有流灭的真如本性境界。)不出六种:一自性。二因。三果。四事。五总摄。六分别。为显无流界自体故先说自性,依止此性,故起信乐(注释:指信仰、乐受大乘佛法。)等四种胜因(注释:指殊胜之善因。)。由此因故,得常住等四德(注释:指常、乐、我、净四德。)之果。由佛性故,起厌恶生死,乐求涅槃事用得成。由此自性故,得离欲、得离欲因(注释:指了脱欲念的方法。),名为总摄。约佛性故,故得分别三种众生。如来所说八万四千法门(注释:指佛所说各种修行方法共有八万四千种之多。)为六种所摄。
次第在三位中。三位者:一不净位,谓众生界。二者净位,谓菩萨地。三者最清净位,即是佛地。故《无上依经》说:阿难,是如来法界无量无边诸烦恼殼之所隐蔽,随生死流,漂没六道(注释:即指众生轮回之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诸道。),无始轮转,我说名众生界。阿难,是众生界於生死苦而起厌离,除六尘欲(注释:指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之执著。),依八万四千法门诸波罗蜜(注释:梵文Paramita,到彼岸之义,用以表名菩萨之大行。)所摄,修菩提道,我说名菩萨。阿难,是众生界已得出离诸烦恼殼,过一切苦,洗除垢秽,究竟法(注释:「法」,碛砂、金陵二本均作「湛」。)然,清净澄洁,为诸众生之所愿见微妙上地,一切智地,一切无碍入此中住,至无比能见,得法王(注释:佛於法自在,故名法王。)大自在力,我说名如来。
佛性遍满相
译文
再则,应当了知佛性遍满相。所谓遍满,是指佛性遍及於凡夫、圣人和如来三位之中。尽管凡夫以颠倒为事,圣人无颠倒之心,如来究竟清净,此三位众生有证理程度之差别,但三位众生的本性都同是佛性遍满,没有差别,就好像用土、银、金等不同材料所成的容器一样,材料虽然不同,但其中都充满了虚空,这一点是没有差别的。佛性遍满於凡夫、圣人及如来不同境界的众生心中也是如此。所以,就不同众生都有佛性来说,佛性具有遍满之相。如《无上依经》中说:阿难,如来之性平等遍满於一切众生,没有任何障碍,一切众生本性都是寂静澄洁的。犹如虚空遍满一切处,一切色种不能覆,无所阻塞。又如由土、银、金等不同材料所成的容器之中,都平等充满虚空一样,没有差别,这就叫做遍满。
原典
佛性论(注释:「佛性论」,金陵本无。)辩(注释:「辩」,碛砂本无。)相分第四中(注释:「第四中」,碛砂本无。)遍满品第八
复次,遍满相应知。遍满者,凡夫、圣人及诸如来无分别性(注释:即指佛性。)次第三位中:一颠倒虚妄(注释:指凡夫位,以颠倒为事,故名。)。二无倒圣道(注释:指有学圣人位。)。三四德究竟清净(注释:指如来位,已证涅槃常、乐、我、净四德圆满,故名。)。此三处平等通达相,并随道理遍满故。譬如土、银、金等器中,虚空遍满,平等无差别。如来法界遍满三位中,亦复如是。是故从位次第,说此遍满。如《无上依经》说:阿难,是如来界於三位中一切处等,悉无罣碍,本来寂静。譬如虚空,一切色种不能覆,不能塞。若土、银、金器,虚空处等(注释:指容器的材料虽然不同,但其内充满之虚空却同等无别。),释无罣碍,是名遍满。
《佛性论 辩佛性之相(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