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谓:涅槃之境唯有无分别智可以证契,而不可言说。)故,大师(注释:亦佛之别名。)观涅槃极微细故,观众生根性不相称(注释:此句义谓:众生的根性智慧,还不能了达涅槃极境。)故,是故佛心回向寂静,入於涅槃,不欲说法。故经言:我宁不说法,疾人於涅槃故。无分别圣智所知者,如《摩健持经》说:世尊,若涅槃是有,我今自在聪明利智,云何不见?佛言:涅槃实有,汝今未得无分别圣智,故不得见。以微细故,非闻慧(注释:三慧之一。指依见闻经教而生之智慧。)所得。以真实故,非思慧(注释:三慧之一。指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所得。思慧双能通达真、俗谛故,不得周(注释:「周」,碛砂本作「同」。)於妙理无思之界(注释:即指涅槃极境,此境胜妙,非思虑所得,故以此名。)。以甚深故,非世间修慧(注释:三慧之一。指通过修习禅定而生之智慧。)所得。修慧但得浅理,未能通达甚深之理。以此微细,非言语能说,故借麤名显於妙理。由无分别圣智所见故,故言微细得成。
外曰:若涅槃是修道所得者,与未能修道之人不得相应。既不相应,是故不共(注释:指修道之人则有涅槃,不修之人则无,此一有一无,故谓涅槃不为共有。)。若不共,则是无常。
答曰:若从此向前是无,向后是有者,可说无常(注释:此数句义谓:如果说涅槃修道前不存在,修道之后才存在,则可以说涅槃是无常。),无此义故。前际无有,故说无生(注释:此二句义谓:所谓涅槃修道前无有,并不是说其不存在,而是说其尚未彰现出来。)。若汝说未修道时不能得故,无无生(注释:此指涅槃之境。)者,则义不然。何以故?非道所生故。此法必须因道得至,非道能生(注释:此数句义谓:涅槃为众生本性固有,并非通过修道而产生。涅槃只是假借修道而证得,并非通过修道而产生,这是两层不同的意义。)。是故未修时,不得言无,是故无生义立。无后际故,是故无灭。中际无业、烦恼等,故无变异。以无生、异、灭等三失,故说常住,不同外道以无因故,一名常住(注释:此句义谓:外道认为涅槃可以不假修习之因而证得,故谓之无因邪说。)也。正义者不取因(注释:此指修道,修道因烦恼而有,若灭烦恼,证至涅槃,则修道亦灭,故谓无常。)为常住法,如涅槃不由因故有(注释:此是指存在意义的有。因涅槃虽借修道之因而得,但并非修道而后有,其为本有。)。
汝谓邻虚(注释:又作极微、极细尘。物质(色法)分极至极小不可分之单位,称极微。)等亦不由因故有,无如是义。何以故?涅槃离有离无,四谤(注释:此指涅槃是有,涅槃是无,涅槃是有是无,涅槃非有非无四句义,此四句均有谤涅槃之义,故谓四谛。)不及,以不由因故得是常(注释:此句义谓:涅槃本来是存在於众生自性中的,并非修道之因而有,所以其是常。)。汝计邻虚既有,有故不得无因(注释:此处是说,一切现象假有,都是由一定因缘而成,所以不能谓之无因自有。),是有因即无常(注释:此句义谓:因缘所生法,是无常法。)故。若汝说涅槃无三失(注释:即上文所说生、异、灭三过失。)故常住,邻虚等亦无三失故常住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汝证义相(注释:指无分别智所证之境。)不成就故。涅槃常住,不与邻虚同相、异相。邻虚等有分别故,无有证义得成。涅槃是无分别故,涅槃常住,邻虚等常住则不得立。
复次,邻虚等亦不成就(注释:此句义谓:邻虚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妄幻。),何以故?以独(注释:分开所说组成一切色法的地、水、火、风四大。)聚(注释:指由四大聚合而成的有色之法。)不成故。独者义不成,以四大不相离(注释:此二句义谓:地、水、火、风四大分开来看,不能形成所谓邻虚之物,因为四大本身就不能相互分离。)故。若聚者亦不成就,以相麤(注释:此二句义谓:如果从四大缘合而成的有色现象来看,也不能说邻虚存在,因为由四大所缘合之现象都有一定色相可知,与根本无色相可说的邻虚毫不相关。)故,并非邻虚尘故。若离涅槃,无有一切是常住故。以涅槃实有常住,依方便(注释:指假修各种正道。)得解脱故,修道不空过故,故有涅槃。前际等无故,故知常住。过色等相故,故说非色。不离清凉等色相故,故说非非色。大功用无分别智所得故,故说真有。因出世大精进所成就道,佛所得故,故知实有。如经中说:比丘,是法实有,不生不起,不作无为。故知涅槃实常住,此法是如来转依(注释:此处义谓涅槃是如来转依所得之境。)。是故名总摄竟,亦云相应。
佛性分别相
译文
应当了知佛性分别之相。所谓分别,是指如来性之分别相。表明一切法如如清净,这是佛性之通相,如般若波罗蜜等经典所说,即是这种通相。所谓一切法,即指由分别、依他、真实三自性所表现的一切现象。所谓如如,是说一切现象的本性,即同真如无二,真如也就是一切法的本性,这两者间没有差别。所谓清净,可分为二种:一为因地中的真如本性,此性尚为烦恼所覆,未得无垢。而果地中之真如本性,则已断灭一切烦恼覆盖,而不再有垢秽缠缚。二为因地、果地真如本性皆是清净,因地中之真如本性虽为烦恼所覆,并不为烦恼所染污,所谓处染而常净。到证得果地所显之真如本性,已断灭一切烦恼之障。故又谓之无垢清净。上述这些,都是指佛性的通相,为显此通相之义,佛才说般若波罗蜜等类经典。
如果从证得佛性的不同程度,可以把众生分为三种:一为没有证见佛性之人,此即名为凡夫。二为已能够证见佛性之人,此即名为圣人。三为已彻底证得佛性究极之理的人,此即名为如来。
另外,根据众生心行境界也可把其分为三种:一为心行颠倒。二为心行不颠倒。三为心行不颠倒、无散乱,且能广行利生之事。所谓心行颠倒,是指一切凡夫。所谓无颠倒,是指一切有学圣人。所谓无颠倒、无散乱,是指证道后所得之法身境界。所谓广行利生之事,是指已证法身诸佛,为了大悲摄化苦海众生,变现应、化二身而行救度。
所谓一切凡夫的颠倒之义有三种,这即是所谓想倒、见倒、心倒三种烦恼,也可以比喻为皮烦恼、肉烦恼和心烦恼。
所谓无颠倒之义,是指无惑、无行二种颠倒,这即是指一切菩萨有学圣人所行之境界。所谓惑颠倒,是指违背真如实理而生起一切烦恼。所谓行颠倒,是指二乘人应修常、乐、我、净之四德,去断除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四种颠倒,而行大乘菩提之道。而今不修大乘之道,唯偏修小乘无常,是苦等道作为解脱的根本,故名之为行颠倒。此明是没有小乘偏修之行,离此二倒,说大乘有学圣人。
所谓无颠倒无散乱,广行利生之事,是说断除一切有碍获得禅定、解脱和一切智的迷障,已成就澄净法身极境。由澄故,可以静寂;由净故,所以无垢。证得法身后,乃以大悲为怀,不断摄化众生,这就名为如来。上文根据证得佛性之浅深来分别不同众生,这就叫做佛性分别之相。
原典
佛性论(注释:「佛性论」,金陵本无。)辩(注释:「辩」,碛砂本无。)相分第四中(注释:「第四中」,碛砂本无。)分别品第六
复次,分别相义应知。分别者,是如来性,明一切法如如清净,是其通相,如般若等经(注释:指说般若波罗蜜之理,即智慧度脱之理的经典的总称,其共有数十部之多。)中所说。一切法者,即三性法(注释:指分别、依他、真实三自性现象。)。如如者,俗如(注释:指一切现象的实理或本性,一切现象之本性,即同真如,反之亦然。所以说俗如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俗如,此二如无有差别。)即真如,真如即俗如,真俗二如无别异故。清净者有二种:一者因中如如(注释:指因地中的真如本性,此真如尚为烦恼所覆,故谓其未得无垢。),未得无垢。果地如如(注释:指修习证得所显之真如本性,此真如虽与因中真如体性不二,但已除灭烦恼覆盖,故谓之不再有垢秽。),无复垢秽故。二者因(注释:指因地佛性,此地佛性虽为烦恼所覆,但不为烦恼所染污,故谓之无垢清净。)果(注释:指果地佛性,此地已断灭一切妄惑所覆,故谓之无垢清净。)俱净。因中是无染清净,至果无垢清净故。如此等义,是佛性通相。为显此义故,佛说般若波罗蜜等诸经。
是佛性中分别众生自有三种:一者不证见佛性,名为凡夫。二者能证见佛性,名为圣人。三者证至此理究竟清净,说名如来。
复次,约此佛性众生事用(注释:指众生的运思境界。)有三:一者颠倒(注释:指违碍实理。)为事。二者无颠倒为事。三者无颠倒、无散乱、有别法为正事(注释:指佛以应、化二身救度迷情众生之事。)。颠倒者,一切凡夫。无倒者,一切有学圣人。无倒散者,道后法身。有别法为正事者,是应化二身(注释:法身、应身、化身之三身之二。应身,又名他受用身,指能使初地以上菩萨感见之,并受用法乐之佛身,此为平等性智所现。化身,又名变化身,指对於初地已前菩萨、二乘、凡夫及诸道众生变化种种之身,使之感见者。),为度众生,皆由大悲本愿力故。
言颠倒者,一切凡夫有三倒,谓想、见、心(注释:名为三颠倒。即:一、想倒,是指对於六尘之境而思想非理者。二、见倒,指於邪计推度事物之理,即名邪见。(三)心倒,以妄心邪识分别事物,此为诸颠倒之根本。)即皮、肉、心(注释:分别比喻想、见、心三颠倒的不同程度。)等三烦恼故。
二无颠倒者,无惑(注释:即不违真如之理。)、无行(注释:无小乘人行法。)二种倒故,即一切菩萨有学圣人。惑倒者,违逆真如故,起一切烦恼,名为惑倒。行倒者,二乘人应修常等四德,翻四颠倒(注释:此指二乘人之四颠倒。即:一、无常颠倒,指於涅槃之常而计无常。二、无乐颠倒,指於涅槃之乐而计无乐。三、无我颠倒,指於涅槃之我而计无我。四…
《佛性论 辩佛性之相(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