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有一灭永不复生,无有此法(注释:此二句义谓:灭与生是一对待概念,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二者对待而有,唯有无生无灭方是涅槃境界。)。我今随汝意说我愿有此灭(注释:这里是假设说有一种不与生相待而有,一灭永无生起之「灭」。),若有此灭,终不能离前诸失故。
又,道灭后,烦恼亦复不生(注释:此二句义谓:修道以灭烦恼为事用,其与烦恼相待而有,如果说修道不存在了,也意味著烦恼不再生起。)。若谓永灭是涅槃者,是道用(注释:修道之功用,因修道以灭烦恼为事用,二者相待而有。所以,如果说烦恼永灭是涅槃境,也就意味著道用灭尽是涅槃境。)灭应是涅槃。
又,若汝说,能灭(注释:指上文之道用灭,因用以灭为事,故以「能」名。)为涅槃者,无别涅槃以为能灭,唯以道用,正为能灭,故知道体应能为灭。(注释:此数句义谓:道用与道体不二的,没有道体就没有道用,如没有刀体就无切割之用。所以,如果说道用能灭是为涅槃,也就是说道体可灭,而道体即是自性涅槃,若说道体能灭,则与涅槃常义相违,故此说不能成立。)若汝说烦恼不生为涅槃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不免二种失故。若烦恼不生,则与灭尽同体,如前死灭等五难过失(注释:分别指上文所谓五阴等无是涅槃,烦恼灭处是涅槃,欲等灭尽名涅槃,一灭永无复生为涅槃,道用灭是涅槃等五种错见。)故。是不生者,为在道前?为在道后?若在道前,未修道时,已应得之,修道无用。(注释:此数句义谓:如果说烦恼在修道前已经不生,这就意味著修道无用。因为修道本以对治烦恼为根本,若烦恼不存,修道何用?)若在道后,则属未来,过三世义,则不成立。(注释:此句义谓:如果说修道之后烦恼不生,即是说烦恼未来不生,如若这样,那么所谓涅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变之义就不能成立。)
又,汝立无生,其义云何?为是有惑故无生?为是无惑故无生?若烦恼有,则无无生(注释:此句义谓:烦恼与无生不能相待而有,一有则一亡。)。何以故?有、无二法不得一时同处故。譬如一人行时不住,住时不行。以二法相违,行、住不得俱故。故知烦恼在时,则不得立以无生故。若无烦恼立无生者,是时烦恼既无,约谁而辩无生(注释:此数句义谓:烦恼与无生虽不能俱有,但从其意义上来看,二者又不可绝待而有。无生即指烦恼无生,如果烦恼不存在,无生之义又对何物而说呢?这是辩证的说法。)耶?譬如人说石女之女不能生见。
复次,汝立烦恼无生者,为是物有(注释:指有自性的存在,即真有。)?为非物有?是(注释:「是」,碛砂本无。)物有者,如四大(注释:指地、水、火、风,此四者能造做一切色法,故谓之能造之四大。)等,有实法(注释:「有实法」,疑「无有实法」之误,因为在佛教看来,四大自身亦非实有,故其所造之一切色法也是无自性的假有,或云假名无实。)有假名,此等是有物(注释:指无自性的假有。)。非物有者,如空华、兔角等,了自无故,故言非物有。若言是有物者,则由四缘所成(注释:此二句义谓:一切无自性的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就其和合而存,谓之有;就其假众缘成,非自性有,故谓之假有。一切色法均是假有。)。四缘(注释:分别指一、因缘,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二、次第缘,又称等无间缘,谓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隔。(三)所缘缘,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念心、心所产生结果时,心、心的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四、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於或无碍於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所成故,无生义则不立。以是义故,有为、无为则无差别。(注释:此数句义谓:如果一切法是由四种因缘和合而成,就不能说其从某物所生或不从某物所生,所以无生义不能成立。既然生与无生都不存在,那有为(生)与无为(无生)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若汝说是物有,不为四缘成者,即同邪见外道所执自性、邻虚、我、时、方等故。若非有物是涅槃者,但有名字,便如人说兔角尖利。若尔,即同前破,则修道无用。(注释:此数句义谓:如果说假有(非有物)是涅槃,那无异於说涅槃和假有现象一样,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就像人说兔子有角,其角尖利一样,都是虚妄不实的。若如此,即认涅槃为虚假,违背涅槃有「我」之德,也使修道之义陷於无用。)
译文
外道难曰:如果不以烦恼无生为涅槃境,那为什么佛说烦恼无生灭尽是涅槃呢?
答曰:为了证得涅槃而修道,能使烦恼未来不生,现在烦恼断灭。从修道断烦恼这一角度来说涅槃之果,才说涅槃之境烦恼无生灭尽。
外道难曰:为什么要以烦恼无生之因来说涅槃果境,而不直接以涅槃自体境界来说名涅槃?
答曰:因为涅槃境界极其微细难名,一切法中没有能比涅槃之境更微细。所以,如果证得涅槃,开始欲望等惑都会断灭而不再生起。只有假借烦恼无生这一概念,去勉强指喻涅槃极境,便於众生了解,所以佛经中才作如此说法。
外道难曰:怎么知道涅槃之境其微细呢?
答曰:佛并不乐於说涅槃之境,此境唯有无分别圣智才能证契。佛观照到涅槃之境极其微细,观照众生的根性、智慧还不足以了违涅槃极境。所以,佛愿妙入寂静,证入涅槃之境,而不乐说法。所以佛经中说:我宁可不说法,速证入涅槃。涅槃为无分别圣智所证契,如《摩健持经》上说:世尊,如果说涅槃之境存在,我现在有聪明慧智,为什么不能证见?佛说,涅槃之境确实存在,你尚未修得无分别圣智,所以不能证见。因为涅槃之境极其微细,所以依见闻经教所生之智慧不能了达。因为涅槃之境真实不虚,所以依思惟道理所生之智慧不能了达。这种思惟所得之智慧,只能了达真、俗二谛之理,而不能契入行思路绝的涅槃妙境。因为涅槃之境极其深入,所以通过修习世间的各种禅定智慧不能了达。禅定所生之智慧只能证得浅近理境,不能通达甚深妙境。由於涅槃之境极其微细难状,非世间言语所能说清,所以,假借无生这一概念,勉强指喻其胜妙之境。此境由无分别圣智所证得,所以谓之极微细难知。
外道难曰:如果说涅槃必须假借修道而成,未修道之人不能证得涅槃,所以涅槃不为二类人所共有。如此,则涅槃是无常。
答曰:如果说涅槃修道前不存在,修道之后才有,则可以说涅槃无常,但实际并非如此。所谓修道之前无有,并不是说涅槃在修道前不存在,而是指其尚为烦恼所覆,没有彰现出来。如果你说未修道时不能证得涅槃,并据以否定涅槃的存在,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涅槃并不是通过修道才产生,而是通过修道才彰现出来,不是修道能生。所以,未修道时,不能说涅槃不存在,因而涅槃无生之义可以成立。因为涅槃永远存在,没有生存的边限,所以谓之不灭。其中间亦无业障烦恼等苦,所以谓之无变异。以其具有无生、无变异、无灭三义,而说其常住,这同外道所说无因是常住之法不一样的。正理应当是,有能以修道之因为常住之法,因为涅槃并不是通过修道才产生、存在。
外道所谓「邻虚」这样本来不存在的现象也不假借一定的原因根据而存在,故也谓之为常住,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涅槃之境离有、无二边,不是以有、无等存在或不存在的现象就可以说明的。因其不假借修道之因而本来存在,所以谓之常住。如果说「邻虚」是有,那么它就不能无因自有,这样的有也就不是常有。如果说涅槃没有无生、变异、断灭三义,因而是常住,「邻虚」亦无此三义,所以也谓之常住,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外道所谓「邻虚」之法,不能为无分别智所证得。相反,其为分别智所缘之妄境,所以说,「邻虚」与无分别智所证得之涅槃不同,涅槃是常住,「邻虚」则非常住。
再则,「邻虚」本身存在的意义就不能成立。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从地、水、火、风四大分开或缘合的角度说,「邻虚」之义都不能成立。如果从分开角度说,因为四大元素本身就不可能分离,所以不能从这一角度来说「邻虚」的存在。如果从四大缘合的角度说,因为由四大缘合之现象都有一定色相可知,而「邻虚」没有,所以也不能从四大缘合而说「邻虚」的存在。涅槃之外,没有任何一法是常住法。由於涅槃是真实的存在,其必须假借各种修道才能证得,所以说修道并非无用,假此而证涅槃。由於涅槃本来无生,所以谓之常住。其非世间色相所可拟喻,所以谓之非色。其境有清凉之义,故又谓之非非色。其境有清凉之义,故又谓之非非色。其由修习正道证得无分别智而契合,故谓之真有。其由修习出世之道,通过精进修行,证契佛果而得,故知其实有。如佛经中说:比丘,涅槃实有不虚,不生不起,不作无为,故知其实有常住。涅槃是如来转依所得极境。这些就是所谓总摄之义,也可谓之相应。
原典
外曰:若不取无生(注释:指烦恼不生。)为涅槃者,云何佛说无生灭尽为涅槃耶?
答曰:道依涅槃,能使烦恼未来不生,现在者灭。因(注释:指修道断烦恼,使之不生,此为证涅槃之基,故谓之因。)中说果(注释:指涅槃之境。)故,名涅槃为无生灭无。
外曰:何故果说因名(注释:即烦恼无生之因来说涅槃之境。),而不直取果体自名?
答曰:极微细故,一切法中无有能细涅槃之者,是故若得此法,一切欲等诸惑灭不更生故。假此麤名(注释:指烦恼无生这一概念。),显以细理(注释:指涅槃极境。涅槃极境乃言语道断,行思路绝,所以以无生的概念,也只是勉强指喻涅槃之境,至於其极妙之理,则非以无分别智才能证契,而无法表达出来。),理相可知,故此经中作此说也。
问曰:云何知此涅槃极微细耶?
答曰:大仙(注释:佛之别名。)不乐说法故,无分别圣智所知(注释:此句义…
《佛性论 辩佛性之相(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