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辯佛性之相(二)▪P10

  ..續本文上一頁、無淨顛倒,指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行菩提道。而今不修,但修無常苦等解脫因,故名行倒。此明是無小乘偏修之行。離此兩倒故。說大乘有學聖人。

  叁無倒散有別法爲正事者,是滅除禅定、解脫、一切智(注釋:佛智之名,指能平等觀照了通一切法之智慧。)等叁障故,法界澄淨。澄故靜寂,淨故無垢。不舍正事,大悲本願恒化衆生,名爲如來。故約此性分別衆生,是名分別相。

  

  佛性階位相

  譯文

  再則,應當了知階位之相。所謂階位之義,是指在各種不同的修道方法中,如果分別概括起來,要證得真如理境,不外乎六種,其分別爲一、自性。二、因。叁、果。四、事。五、總攝。六、分別。爲了表明真如自體,所以先說一切衆生之自性,依靠這一自性,才能生起對於佛法的信仰、樂持、實行和證果的四種殊勝善因。並由此勝因證常、樂、我、淨的涅槃之果。由於自性即佛性,所以能使衆生對於一切有生有滅的世間萬象産生厭惡之心,而向往追求涅槃境界。正是由於一切衆生內在的自性,才使他們能夠遠離欲念並獲得離欲的修證方法,而這就名之爲總攝。根據證得佛性的不同程度,可以把衆生分別爲叁種。佛所說的八萬四千種修行方法可以爲上說六義所概括。

  而在叁位不同程度的衆生中又有所不同。所謂叁位:一指不淨位,是說凡夫衆生的境界。二指淨位,是說菩薩境界。叁指最清淨位,是指佛的境界。所以《無上依經》中說:阿難,如來法性境界爲無量無邊的煩惱所覆蓋,從而流轉於六道輪回之中,受生滅之際苦,無有窮盡,這就是衆生界。阿難,如果衆生能夠對此境界起厭離之心,斷除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妄境的執取,修習各種成道的方法,修習菩提大道,這就是菩薩的境界。阿難,如果衆生已能夠出離一切煩惱,斷除一切痛苦,洗淨垢穢,達到究極清淨澄潔的妙境,爲一切衆生所向往的微妙勝地,能成就一切智,實現無礙自在,難以形容的境界,得法王大自在力,這就是如來。

  原典

  佛性論(注釋:「佛性論」,金陵本無。)辯(注釋:「辯」,碛砂本無。)相分第四中(注釋:「第四中」,碛砂本無。)階位品第七  

  複次,階位相義應知。階位義者,於種種法門中,若有分別廣說,無流法界(注釋:沒有流滅的真如本性境界。)不出六種:一自性。二因。叁果。四事。五總攝。六分別。爲顯無流界自體故先說自性,依止此性,故起信樂(注釋:指信仰、樂受大乘佛法。)等四種勝因(注釋:指殊勝之善因。)。由此因故,得常住等四德(注釋:指常、樂、我、淨四德。)之果。由佛性故,起厭惡生死,樂求涅槃事用得成。由此自性故,得離欲、得離欲因(注釋:指了脫欲念的方法。),名爲總攝。約佛性故,故得分別叁種衆生。如來所說八萬四千法門(注釋:指佛所說各種修行方法共有八萬四千種之多。)爲六種所攝。

  次第在叁位中。叁位者:一不淨位,謂衆生界。二者淨位,謂菩薩地。叁者最清淨位,即是佛地。故《無上依經》說:阿難,是如來法界無量無邊諸煩惱殼之所隱蔽,隨生死流,漂沒六道(注釋:即指衆生輪回之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諸道。),無始輪轉,我說名衆生界。阿難,是衆生界於生死苦而起厭離,除六塵欲(注釋:指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之執著。),依八萬四千法門諸波羅蜜(注釋:梵文Paramita,到彼岸之義,用以表名菩薩之大行。)所攝,修菩提道,我說名菩薩。阿難,是衆生界已得出離諸煩惱殼,過一切苦,洗除垢穢,究竟法(注釋:「法」,碛砂、金陵二本均作「湛」。)然,清淨澄潔,爲諸衆生之所願見微妙上地,一切智地,一切無礙入此中住,至無比能見,得法王(注釋:佛於法自在,故名法王。)大自在力,我說名如來。

  佛性遍滿相

  譯文  

  再則,應當了知佛性遍滿相。所謂遍滿,是指佛性遍及於凡夫、聖人和如來叁位之中。盡管凡夫以顛倒爲事,聖人無顛倒之心,如來究竟清淨,此叁位衆生有證理程度之差別,但叁位衆生的本性都同是佛性遍滿,沒有差別,就好像用土、銀、金等不同材料所成的容器一樣,材料雖然不同,但其中都充滿了虛空,這一點是沒有差別的。佛性遍滿於凡夫、聖人及如來不同境界的衆生心中也是如此。所以,就不同衆生都有佛性來說,佛性具有遍滿之相。如《無上依經》中說:阿難,如來之性平等遍滿於一切衆生,沒有任何障礙,一切衆生本性都是寂靜澄潔的。猶如虛空遍滿一切處,一切色種不能覆,無所阻塞。又如由土、銀、金等不同材料所成的容器之中,都平等充滿虛空一樣,沒有差別,這就叫做遍滿。

  原典

  佛性論(注釋:「佛性論」,金陵本無。)辯(注釋:「辯」,碛砂本無。)相分第四中(注釋:「第四中」,碛砂本無。)遍滿品第八

  複次,遍滿相應知。遍滿者,凡夫、聖人及諸如來無分別性(注釋:即指佛性。)次第叁位中:一顛倒虛妄(注釋:指凡夫位,以顛倒爲事,故名。)。二無倒聖道(注釋:指有學聖人位。)。叁四德究竟清淨(注釋:指如來位,已證涅槃常、樂、我、淨四德圓滿,故名。)。此叁處平等通達相,並隨道理遍滿故。譬如土、銀、金等器中,虛空遍滿,平等無差別。如來法界遍滿叁位中,亦複如是。是故從位次第,說此遍滿。如《無上依經》說:阿難,是如來界於叁位中一切處等,悉無罣礙,本來寂靜。譬如虛空,一切色種不能覆,不能塞。若土、銀、金器,虛空處等(注釋:指容器的材料雖然不同,但其內充滿之虛空卻同等無別。),釋無罣礙,是名遍滿。

  

  

《佛性論 辯佛性之相(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