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

  辨佛性之相(叁)

  

  佛性無變異相

  譯文  

  再則,應當了知佛性無變異之相,其義分開細說有六種,綜合起來則爲叁種。所謂細說六種,分別指一、無前後際變異。二、無染淨異。叁、無生異。四、無轉異。五、無依住異。六、無滅異。

  所謂無前後際變異,如佛爲海智菩薩所說《解節經》中偈言:

  客塵相應故,有自性德故。

  如前後亦爾,是無亦異相。

  再則,所謂不淨位,其中佛性爲九種煩惱客塵所覆,故謂之不淨。盡管如此,佛性也並不爲煩惱所染汙,所謂處染而常淨。在淨位中,佛性彰現,具足常、樂、我、淨四德和無上勝妙的功德,因此,佛性無論在染、出染,其性常清淨,故說其無前後變異。

  一切煩惱客塵可細分爲九種:一爲貪煩惱。二爲瞋煩惱。叁爲癡煩惱。四爲貪、瞋、癡並起之極重心惑。五爲根本無明。六爲學道或有學聖人修習見谛所滅之煩惱。七爲修道方能斷之煩惱。八爲不淨地煩惱。九爲淨地煩惱。如果煩惱在了脫欲界的衆生心中,爲「不動業」增長的根本,能生色、無色二境界。此煩惱爲出世無分別智才能斷滅,此煩惱了就是貪、瞋、癡等叁毒。

  解釋說:所謂「煩惱在」有二種:一爲有體在。二爲無體有因在。所謂有體在煩惱,是指見惑,未斷見惑之衆生尚未見道,所以言煩惱在。所謂有因在煩惱,即指思惑,未斷此惑衆生雖已入見道位,但由於見惑爲思惑之根本,所以思惑雖然斷滅,而作爲思惑之因的見惑尚在,故言因在。思惑必因於見惑而生,如果斷除思惑,因有根本見惑尚在,以後還能生起思惑,所以說思惑之因在。

  所謂「不動業」增長根本有二層含義:一、由思惑能生起種種業。二、由見惑能生種種果報。爲什麼呢?因爲斷盡思惑的話,就不會起惑造業。如果斷除見惑,就不會招引各類惡果。所以謂之「不動業」增長之根本,能生色、無色二境界。所謂爲出世無分別智所斷滅,這種斷滅有二種:一謂性滅,一爲治道滅。一、所謂「性滅」,即指一切煩惱之法本性就是遷流變滅的,其又分爲二種,一指一切煩惱念念生滅。另一種是指所謂「相違滅」。所謂「相違滅」又有二種含義,一種是指同一煩惱不同類型之間的相互消長,如貪心與瞋心相到消長,這即名爲「等類相違」。另一種是指以正確的修行方法來斷除煩惱,此即名爲「不等類相違」。這些就是所謂「性滅」。二、所謂「治道滅」,是指通過達觀各種真理而斷滅煩惱,此有二種:一爲通道,二爲別道。所謂通道,是指通過達觀真如本性,斷滅叁界內的煩惱妄惑。所謂別道,是指如通過修習不淨觀等,可以斷滅貪、瞋等煩惱。如通過修習苦谛觀,可斷滅苦谛之惑,而不能斷滅一切苦之根源,即集谛惑。這些即是名貪、瞋、癡等煩惱。

  四、所謂貪、瞋、癡叁毒並起之極重心惑,是說煩惱在欲界衆生心中,執持於欲界之苦樂二法,只能生於欲界。此煩惱可以通過修習不淨觀等所斷滅,這種煩惱即名貪瞋癡叁毒並起之極重心惑。

  五,所謂根本無明,此無明爲阿羅漢境界微細妄業之根本,即所謂無流業之根本,能生意生身,此無明可以通過修習如來菩提之智所斷滅。阿羅漢通過有差別名言的智慧,可以斷滅各種煩惱。但此根本無明,卻非阿羅漢所具之智慧能斷,所以說阿羅漢尚馀此根本無明未斷,此無明爲無流業生起之根本。所謂「流」有叁種含義:一指流入叁界內,輪回生死之中。二爲退失,如從欲界流往色界,或從色界流下欲界,如此一來,則隨生死輪轉之不同而不定一處,所以名之爲流。叁指流脫各種功德、善根,如流失持戒、禅定、智慧叁功德。這就像塘破水流一樣。如果無此叁流之義,則名爲「無流界」,這是阿羅漢等所行境界。所謂「業」,是指作意之義,由此意業未斷,能生起方便,因緣、有有、無有等四種生死。所謂此煩惱爲如來菩提之智所破,這是因爲如來之智,無有名言差別,修習此智,方可斷除根本無明。這些即是根本無明之義。

  六、所謂修習見谛所滅之煩惱,是針對兩種學人所言。一指凡夫。二指聖人。學道凡夫位的衆生,由於無始以來未曾見到真理,故說此煩惱存在於凡夫心中。此煩惱可以通過修習初步的無漏之聖道所斷滅,故名之爲見谛所滅。

  解釋曰:所謂此煩惱存在於學道凡夫心中,是指如果小乘之人,修習煗、頂、忍、世第一等俱舍四善根,由於此四善根尚爲學道凡夫位,此位中見惑未斷,故說見煩惱存在心中。所謂無始以來未曾見到真理,是說處此凡夫位之衆生從來就未修到小乘聖人所觀之理境,所以謂之未見。所謂由無漏聖道所斷滅,是指通過修習苦法智忍,可以破除此煩惱,故名之爲見道之谛理。見道以後,再通過修習各種思惟,就可實現平等觀。修習平等觀的人,有利、鈍之別。根器銳利之人,可於一念間就通達四聖谛道,一時間全部了斷障礙見道的八十八種妄惑。根器魯鈍之人,則須逐漸修習,逐一達觀苦、集、滅、道等四谛之理,這些即名爲見谛所滅。見谛所未能斷滅之煩,皆屬於思惑。如果學道凡夫是指大乘學人,則意指修習已入十信位的衆生。所謂聖人,即指已入十地菩薩位之初地以上菩薩。

  七、所謂修道所斷之煩惱妄惑,是指學道聖人,雖已修習見谛,已得見道,但尚有思惑未斷。此惑可以通過修習無漏聖道所破,故以此名。

  八、所謂不淨地煩惱妄惑,是指尚未修習究竟菩薩道的衆生所具之妄惑,此惑有礙於七地菩薩的修行,可以通過修習無相無功用道所斷滅。

  解釋曰:所謂七地,是指菩薩修行十地中的前七地。所謂無相無功用道,即指八地以上菩薩修習之道。無相,即指真如理境。無功用,即指八地以上菩薩修行可以不費功力,自然升進入道。這些即名不淨地惑。

  九、所謂淨地煩惱妄惑,是指已修行究竟菩薩道的衆生所具之妄惑,此惑有礙八地以上菩薩的修行,可以通過修習金剛喻定之智慧所斷滅。所謂究竟,是說八地以上菩薩所見境界周遍無礙,沒有不能了見的境界,故名爲究竟。但如果從八、九、十叁地所見境界仍有淺深差別來看,尚有障礙與無礙的微細區別,所以還有妄惑存在。根據上文所述九種煩惱類型來區分衆生的等級,可分爲四種:一爲凡夫。二爲羅漢。叁爲有學聖凡。四爲菩薩。這四種衆生,如果依照究竟涅槃的境界來說,尚有四種煩惱未斷,所以名爲不淨。凡夫有四種煩惱不斷,故名不淨。羅漢有一種煩惱未斷,故名不淨。有學聖凡有兩種煩惱未斷,故名不淨。菩薩亦有兩種煩惱未斷,故名不淨。

  一、所謂凡夫的四種煩惱,分別指貪、瞋、癡叁毒和由此叁毒所起之極上心惑。由此四種妄惑未斷,所以名爲不淨。二、所謂羅漢一種煩惱,即指根本無明,由於此惑未斷,故名之不淨。叁、所謂有學聖凡二種煩惱,分別指見惑與思惑。學道凡夫未斷見惑,故名不淨;有學聖人未斷思惑,亦名不淨。四、報謂菩薩有二種煩惱,是指淨地與不淨地煩惱。從初地至七地菩薩,由於未斷不淨地妄惑,故名之爲不淨。八地以上菩薩,由於未斷淨地妄惑,故名爲不淨。所以說,菩薩由此二惑未斷,名爲不淨。

  原典

  辯相分第四中(注釋:「第四中」,碛砂本無。)無變異品第九

  複次,無變異義應知。離有六義,合則成叁。記有六種者:一無前後際變異。二無染淨異。叁無生異。四無轉異。五無依住異。六無滅異。

  言無前後際變異者,如佛爲海智菩薩說《解節經》偈言:

  客塵相應故(注釋:此句義謂:佛性在衆生凡夫不淨位中,爲客塵所覆。),有自性德故(注釋:此句義謂:佛性無論在凡夫位或在如來位,其性恒常不變,這就是自性之德。)。

  如前後亦爾,是無變異相。

  複次,釋不淨位事有九種客塵,非所染汙,故不淨。(注釋:此數句義謂:佛性在凡夫位中,爲九中客塵所覆,其性並不被染汙,但就其所處之位,而謂之不淨,並非指其性有不淨。)淨位(注釋:指修習證得如來果位。此位中之佛性彰現,故謂之具足四德等。)中,常、樂、我、淨四德及如來恒沙功德恒相應故,故說如來性前後無變異。

  若略說一切煩惱客塵,凡有九種:一者隨眠貪欲煩惱。二隨眠瞋。叁隨眠癡(注釋:即分別指貪、瞋、癡叁毒。)。四貪瞋癡等極重上心惑(注釋:指由貪、瞋、癡叁毒並起而造成的煩惱妄惑,此惑極爲深重,故名之。)。五無明住地(注釋:即根本無明,此爲一切煩惱之根本,故名無明住地。)。六見谛所滅(注釋:指學道凡夫或有學聖人通過各種見道方法才能斷除的煩惱。)。七修習所滅(注釋:指有學聖人通過修道所斷之妄惑。)。八不淨地(注釋:此指菩薩十地位中的前七地位。)。九淨地惑(注釋:指八地以上菩薩所具之微細妄惑。)。若煩惱在世間離欲衆生(注釋:此指已脫離叁界中欲界纏縛之衆生。)相續中,爲不動業增長家因(注釋:此指由見、思二惑所造之業、果報,唯有斷此二惑,方可了脫因果輪回之痛苦。),能生色、無色界。爲出世無分別智所滅(注釋:此指斷滅離欲衆生所具有的貪、瞋、癡叁種煩惱。),是名隨眠、瞋、癡等叁毒。

  釋曰:言煩惱在者有二:一有體說在,二無體約因(注釋:指産生煩惱的原因。)在,故說在。言體在者,即見谛隨眠(注釋:即是見惑,指以妄計推度而産生的迷情。其中有我見、邊見等,此惑於見道之位見理後可斷。),未得治道(注釋:此指見理。)故言在。約因在者,即思惟隨眠(注釋:即是思惑,又名修惑。指凡夫之思念,對於事物而起之惑,包括貪、瞋、癡等。通過修道之位思惟真理而可斷之。),已得治道(注釋:指此時已入於見道之位。)故。以思惟(注釋:此指思惑。)用見谛(注釋:此指見惑,見惑爲思惑之根本,故謂思惑以見惑爲因。)爲因,思惟雖滅,由有見谛爲思惟因,故言因在。思惟必由見谛而生,若除思惟,因有根本見谛惑在,後更能生思惟之惑,故言思惟因在。

  不動業增長家因者:一思惟能成業(注…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性論 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