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名。)、婆羅門(注釋:梵文爲Brahmana,印度古代四種姓之一,指奉事大梵天而修淨行之人。)怖畏性空(注釋:此指上文所說虛空。),我說是人失心狂亂。所以者何?迦葉,一切諸法並是說空方便(注釋:空,此指虛空,並非指自性空。此句義是說,講有爲法虛空,只有一種方便說法。),若畏此空,雲何不畏一切諸法?若惜諸法,雲何不異此空?問曰:此經爲顯何義?答曰:爲示一切諸法本性非有,故說法空(注釋:此空即指一切法因緣性空,是中道之空。),非關法滅,然後得空(注釋:此二句義謂:所謂法自性空,並非是說一切法變滅之後才謂之空,而是指一切法本身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從這一角度才謂法空。這樣,法空與虛空並不是一個意思。),故於空性不應生怖,是名離可滅滅二邊,顯非能滅所滅中道(注釋:非能滅,指一切法自性是空,無有能滅之體;所滅,是說一切法之假有現象因緣而成,緣散即滅,是有爲法。只有同時了解這兩層意義,才是中道。)。
二執可畏畏二邊者。以分別性(注釋:即叁自性中之遍計所執性。)所起色等六塵(注釋: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執爲實苦(注釋:此句義謂:一切色等所成有爲之法皆有生滅,若執此爲實苦。此即是一邊之見。),是爲一邊。生怖畏心,複爲一邊。此是因依他性執分別性,於中計有實苦而生怖畏(注釋:此數句義謂:一切色等諸法本是依他,即因緣和合而有,沒有自性。所以如果執著此虛幻有之法的生滅是實苦,便是沒有了知一切法性是空,從而苦亦性空而非實有之理。)。爲離此二邊偏執,欲顯中道故,佛以畫師爲譬:迦葉,譬如畫師作羅刹像(注釋:羅刹,梵文Raksasa,惡鬼之總名,其相暴惡可畏。),像甚可畏,畫師見像自生怖畏,覆面不(注釋:「不」,碛砂本無。)敢看,失心顛狂。迦葉,如是凡夫由自所作色等諸塵,流轉生死,於如是法不能通達如實道理(注釋:即真實之理。)。此譬爲顯何義?爲明色等諸塵,非是實有(注釋:自性有義。),但以妄想分別所作。如彼畫師自分別作羅刹惡像,見還生怖。是人亦爾,自於空(注釋:此指沒有自性的色等諸塵。)中而生怖畏。
釋曰:初一譬(注釋:指上文佛說虛空譬。),約聲聞小乘說,此第二譬(注釋:指畫師譬。),約大乘說。雲何如此?以小乘人於(注釋:「於」,碛砂本作「說」。)真如中,不數習(注釋:指不能精進不懈地修習真如之法。)故,故生怖畏。大乘人能數數習空(注釋:指修習般若中觀空法。),故不生畏,如師(注釋:師,通「獅」字。)子子聞師子吼不生怖畏。若不了分別、依他二性,執爲實有,故被染汙。
叁可執(注釋:指所執之境,即色等諸塵。)執二邊者。分別可執與能執(注釋:指能執取諸塵之意識心。),以爲實有。爲離此二邊故,經中佛以幻師爲譬:迦葉,譬如幻師(注釋:此喻指意識,其能分別生起諸塵,又能生唯識智。)作諸幻像(注釋:此喻指由意識虛妄分別所成的唯識智。),所作虎等還食幻師。迦葉,如是觀行,比丘(注釋:梵文爲Bhiksu,爲出家受具足戒男衆的總稱。)隨觀一境,顯現唯空故(注釋:此句義謂:觀一切法唯是心識所生,故謂諸法是空。這即是唯識學所說唯識無境說。),實無所有(注釋:指境無有。),虛無真實。雲何能得離此二邊?由依意識(注釋:此是概指八識,非指一識。)生唯識智(注釋:即指能了知一切法唯識變現,沒有實體的唯識無境之智。)。唯識智者,即無塵體智是唯識智,若成,則能還滅自本(注釋:「本」,碛砂本作「本」。)意識(注釋:泛指八識。)。何以故?以塵無體故,意識不生(注釋:此二句義謂:因爲由意識所生之法是虛幻無體的,所以意識也就無所謂生起之義。)。意識不生故,唯識自滅(注釋:此二句義謂:既然意識無生起之義,那麼所謂一切法唯識所成之義也就自然不成。)。故意識如幻師,唯識智如幻虎。以意識能生唯識故,唯識觀成,還能滅於意識。何以故?由塵等無故,意識不生,譬如幻虎還食幻師。如提婆(注釋:印度本執師子國人,龍樹人弟子,與龍樹一起共弘大乘般若中觀學說。)法師說偈言:
意識叁(注釋:疑指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及前六塵之總稱。)有本(注釋:即指虛妄分別之性,此性爲一切妄法根本。),諸塵是其因。
若見塵無體,有種(注釋:此指八識。)自然滅。
四邪正二邊者。正者,通達位(注釋:觀修萬法唯識之理,由淺入深,共有五個階段,或曰五位。其中第叁爲通達位,指菩薩通過一阿僧只劫之行,已登初地位之入心(十地中每一地都有入心、住心、出心叁心)。),能通達人、法二空無我之理,即見道之位。)中真實觀行(注釋:指通達位中觀人、法二空之觀行。)分別爲正。未通達前分別(注釋:指修唯識觀尚未進入通達位之前諸位,此指位尚無見道,故名爲邪。)爲邪。爲離此二邊故,以兩木生火爲譬。如經中說:迦葉,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時,還自燒木。如是正相真實觀行與邪相治(注釋:此句義謂:通過修習人、法二空之觀行,可以對治一切邪見。),生聖智(注釋:聖,正之義。指如理智正照真谛,離虛妄分別,名爲聖智。)根。智根若成,還除邪正二分別(注釋:此二句義謂:如果證達無分別聖智,就已遠離一切分別之相,包括正、邪之分別,達到邪、正不二的理境。)故,譬如火生還燒兩木。兩木若盡,火亦無依。邪正不二,故言中道。
五有作無作二邊者。有作者,有人執言,欲修智慧,必先作意(注釋:指心起動而攀趣所緣之境之作用。),然後事成(注釋:此二句義謂:要修習證得智慧,必須首先期意證達,而後方能通過修習之事功而成就,即先有願望,後借行證。)。無作者,有人執言,智慧無事無能(注釋:此句義謂:要成就圓滿智慧,並不需要期意願證和假借修習之事功,就自然可以實現。)。何以故?由解(注釋:指解脫之智慧,能對治妄惑,故謂之與惑相對。)惑相對,由解生故,惑自然滅,非解能除(注釋:此句義謂:妄惑與解脫智慧相對,故不能並起,一起必一滅,所以解脫智慧生起之時,妄惑自滅,而並非由智慧所滅。),故說智慧無事無能。爲離此二,是故立於油燈爲譬。如經:迦葉,譬如燃燈,燈光既起,黑暗即滅。而彼燈光雖不作意言能滅暗,暗由我滅,而必因於光起,暗方得滅。是故燈光雖不作意,不無事能。智慧亦爾,不作是意我能滅惑,而亦非不由智慧生,惑便除滅,故知智慧不無事能。若說作意我能滅惑,是名增益(注釋:即境益執,此指執著非有爲有,如執無作意而爲有作意,即爲增益。),即有作邊。若說智慧起時,無明自滅,不由智慧,是名損減(注釋:即損減執,此指執有爲非有,如智慧有滅惑之功能,若執爲無,便是損減。),即無作邊。爲離此二邊,故說智慧生不作意,非不作意。非作故不增,非不作故不減,是名中道。
六不生同生二邊者。一不生執(注釋:指執持凡夫永遠不能見道解脫之謬見。)者,譬如凡夫相續中煩惱恒起,未曾生道,由惑礙故,未來亦爾,故知永不解脫,即是一邊。二同生(注釋:指偏執於治道與妄惑同生,道永不能滅惑,衆生永無解脫之謬見。
)者,明諸惑於無始長時本有,若對治道與惑同時起者,可能滅惑。若道始生,此道力弱不能滅惑,故知永不解脫。爲離此二邊,是故佛說第二燈譬。
迦葉,如險暗山岩及廟堂房舍,無數千年暗在其中,未曾有爲燃燈照了。設有人能於中燃燈,得成以不?答言:得成。迦葉,此中諸暗得作念言:我住此已久,我今不去,是暗能作此意以不?不可,世尊。何以故?燈光既成,不得不去。迦葉,如是煩惱及業從無數劫來在衆生相續中,若能生一念正思惟(注釋:此指合乎道與真理的思想。)者,則久劫煩惱悉皆自滅。迦葉,是燈光者,即譬聖無分別智。黑暗者,即譬衆生煩惱業。
由此類譬,破道不生執。何以故?以道依因緣生故,若因緣未合,道不得生。因緣具有,道即得生。由如燃燈後言暗滅,暗滅譬者,破同生執。以暗分羸弱,故可滅。是無顛倒境界故,以白淨最強有真實境無顛倒故,是名離六種二邊,顯六種中道。
譯文
四、離障相。所謂障有叁種,其分別爲一煩惱障,如果能了脫此障,但可證得慧解脫阿羅漢果。二禅定障,如果能了脫此障,得到滅盡定的境界,就能證得俱解脫阿羅漢及獨覺果。叁一切智障,此障唯有菩薩境界方能破除,了脫此障,即證契佛智。如來法身在不同階位,雖有上述叁障纏縛,但其本性清淨,不爲此障所染汙。
五、法身界清淨相。關於此相共有四種譬喻,每一譬喻又分別有四義。第一四義如下:法身恒常不滅,猶如真金。法身如如清淨,猶如淨水。法身無相,猶如虛空。其顯涅槃極境,猶如正覺。第二四義如下:法身具足神通變化,猶如真金。慈悲潤物,猶如水性。自覺覺他,猶如虛空。智慧清淨,猶如正覺。第叁四義如下:法身本性清淨無染,猶如真金。洗淨一切煩惱,如水洗垢汙。解脫無礙,猶如虛空。證得正果,猶如正覺。第四四義如下:法身極樂,猶如真金。清淨無垢,猶如淨水。恒常不變,猶如虛空。真實不虛,猶如正覺。
問曰:法身此五相究竟爲了顯了何義?
答曰:一、法身無爲相,是爲了顯了種類之義。爲什麼呢?因如來法身以無爲爲其類之根本相。二、無一異相,是爲了顯了相之義,表明如來法身與一切現象,真與俗不一不二之相。叁、離二邊相,是爲了顯了足跌之義。所謂足,即指大乘菩薩所修習之道。所謂跌,即指法身爲菩薩修道之根據。如果舍離二邊妄見,行中道之理,即可證得法身極境。四、離障相,是爲了顯法身功德,表明法身不爲一切虛妄所染汙,永遠了脫一切智慧的障礙。五、法身界清淨相,是爲了顯了法身之果報,表明法身極…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