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P7

  ..續本文上一頁果沒有垢染,清淨寂滅。

  再則,應當了知,法身五相之前存在邏輯上的依次關系。首先,無爲相,是顯現法身常住之義。二、無一異是顯現法身真實不虛。叁、離二邊相,是顯現法身之境已斷滅一切邊見妄執。四、離一切障相,是顯現法身已臻解脫之境。五、法界清淨相,是顯現法身自性清淨無染。此五相由前至後,或由後至前可相依相生。此五相之間的依次關系如下:一、由法身自性而說有無爲相。二、由法身無分別之境,而說有無一異相。叁、由法身爲聖智所證契,而說有離二邊相。四、由法身自性清淨,而說有離一切障相。五、由法身爲究竟之極境,而說有法界清淨相,是稱五相。

  再則,所謂法身的五種功德分別指一、不可量。二、不可數。叁、不可思。四、無與等。五、究竟清淨。一、所謂不可量,不四種含義:一指法身存在恒常不滅,時間久遠,不可限量。二指法身功用廣大,不可限量。叁指法身之境至極,沒有任何缺漏不足,不可限量。四指法身無前後變異,不可限量。如佛問舍利弗:你能否完全了達如來功德?舍利弗回答說:不能,世尊。佛又問曰:那你又憑什麼能信如來具足無量功德?舍利弗回答說:我現在依我所聞所見,能了解如來所製定的戒、定、慧等功德無量,爲世罕有。譬如有人行於天堂花園,見其中樹木珍貴莊嚴,從而能判定此園爲世稀有。我也是如此,世尊。譬如有人在大城之外,見出入此城諸人無不可愛,因而推想,此城中人都應可愛。我也是如此,依我所聞所見,能斷定修持如來戒、定、慧等功德無量,從而産生信仰之心。

  二、所謂不可數,是指法身所具功德,非數能窮盡,如《馬先行經》中偈雲:

  若人有千頭,頭頭有百口。

  口口百言舌,舌舌百言聲。

  十力等一分,窮劫說不盡。

  叁、所謂不可思,是指法身境界,非思慮所能測知。

  四、所謂無與等,是說法身境界,非聲聞、緣覺及菩薩叁乘人所行境界可比。

  五、所謂究竟清淨,是說法身境界,已斷滅一切根本無明的妄惑。這些就是法身五種功德。

  原典

  四離障相異。障有叁種:一煩惱障(注釋:指貪、瞋、癡等諸惑煩惱,能使衆生流轉於生死苦海,障礙成就涅槃寂靜之理,故名煩惱障,此障由我執所生。),能離此障,得慧解脫阿羅漢(注釋:指鈍根之阿羅漢,唯離煩惱之障,尚未得滅盡定,還有解脫證涅槃之智慧障未除,故名此。)。二禅定障(注釋:此指有礙得到滅盡定的障礙。),由離此障(注釋:「障」,碛砂本無。)故,得俱解脫阿羅漢(注釋:指利根阿羅漢,既離智慧之障,又離一切禅定之障,得到滅盡定之極定,即離慧與定二障而得自在者,故以此名。)及獨覺等。叁一切智障(注釋:指愚癡迷暗等,有礙了知諸法實相之菩提妙智,故名爲智障。),是菩薩道所破,離此障故,得成正覺(注釋:梵文Sambodhi,又譯爲叁菩提,指能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悟。又,成佛即名成正覺。)。如來法身在叁位(注釋:此指慧解脫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及菩薩叁位。)中,雖有叁障,非所染汙。

  五法身界清淨相者。凡有四譬,譬各四義。初四義者:法身不改(注釋:即不變滅。)如金,如如清淨如水,第一義谛無相如空,大般涅槃顯了如覺。二四義者:神通轉變如金,慈悲潤澤如水,第一義谛無相如空,大般涅槃顯了如覺。二四義者:神通轉變如金,慈悲潤澤如水,自性不舍棄生如空,般若解淨(注釋:指解脫清淨之義。)如覺。叁四義者:因本清淨無染如金,勝道洗浣(注釋:此喻法身能斷滅淨一切煩惱。)如水,解脫無累如空,果體顯現如覺。四四義者,樂性利益如金,淨體清潔如水,常德無壞如空,我義無著如覺。(注釋:此數句義謂:分別以金、水、空、覺四義,比譬法身常、樂、我、淨四勝妙之德相。)

  問曰:此五相各顯何義?

  答曰:初無爲相者,爲顯種類義。何以故?如來法身以無爲爲種類相故。二無別異者,爲顯相義。明如來相者,應知不一不二(注釋:指如來法身與一切現象,即真與俗不一不二。)爲相故。叁離二邊相者,爲顯足跌義。足者,即菩薩一切聖道(注釋:聖者所修習之道,本指叁乘聖人所行之道。此唯指大乘菩薩所行之道。)。跌者,聖道所依止處(注釋:此句義謂:一切聖道唯依法身才能存在。)。舍離二邊,能依中道之理,得至法身故。四離一切障相者,爲顯法身功德,無諸染汙,智障永度(注釋:度脫、了脫之義。)故。五清淨法身相者,顯法身果,無垢澄寂故。

  複次,五相次第義應知。初無爲相者,顯常住。二無別異相者,顯真實義。叁離二邊相者,顯對治(注釋:此指法身之境已斷滅一切二邊之見。)義。四離一切障相者,顯解脫義。五法界清淨者,顯自性清淨義。如是相生,亦得從前向後,從後向前故(注釋:此數句義謂:法身五相之間也有次第關系,先有無爲之相,方有無一異相;有無一異相,才能說有離二邊相;有離二邊相,才能說有離障之相;有離障之相,才能說法身界清淨之相,反之亦然,故說五相相生,有次第關系。)。複次,五義次第者:一自性故,說無爲。二無分別故,說不一不二。叁聖智境界故,說離二邊。四自性清淨故,說離一切障。五究竟成就故,就法界清淨。是名五相。

  複次,五德者:一不可量(注釋:指法身功德不可計量,廣大無邊。)。二不可數(注釋:指法身無量功德,不可數盡。)。叁不可思(注釋:指法身境界非思慮之境,勝妙無比。)。四無與等(注釋:此指法身境界非聲聞、緣覺及菩薩叁乘人所行境界可比,唯佛境與之相應。)。五究竟清淨。一不可量者,有四義:一由時節久故不可量。二功用大故不可量。叁無馀(注釋:指事理之至極,已沒有任何殘馀未盡。)不足故不可量。四無中間(注釋:指法身沒有生滅變異之過程,所以也無所謂前、後、中間之異。)故不可量。如佛問舍利弗:汝能如量通達如來功德不?舍利弗言:不能:世尊。又問:汝雲何得信如來功德?舍利弗言:我今依聲聞能觀見如來戒等功德(注釋:指持如來所製戒律、禅定、智慧等所具之功德。),無處不生希有。譬如有人行天園路,見寶莊嚴樹,生希有心。我今亦爾,世尊。譬如有人在大城外見彼諸人出入,無不可憐(注釋:「憐」,碛砂、金陵本均作「憐」。此處義指可愛。),作如是計:此城中人皆應可憐(注釋:「憐」,碛砂、金陵本均作「憐」。)。我亦如是,依聲聞故,能觀如來戒等功德,無非希有,以信知故。  

  二不可數者,是不可量功德爲一爲多,其數無窮,過恒沙數。如《馬先行經》中說偈:

  若人有千頭,頭頭有百口。

  口口百言舌,舌舌百言聲。

  十力(注釋: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其分別爲:一、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二、知叁世業報之智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之智力。四、知種種解智力。五、知種種界智力。六、知一切至所道之智力。七、知天眼無礙之智力。八、知諸根勝劣智力。九、知宿命無漏之智力。十、智永斷習氣之智力。)等一分,窮劫說不盡。

  叁不可思者,非覺觀(注釋:此指妨礙定之心念,其中覺爲粗思,觀爲細思。)境界故。

  四無與等者,不與聲聞、獨覺、菩薩叁乘等共得故。

  五究竟清淨者,無明住地(注釋:指根本無明。)永滅無馀故。是名法身五德。

  譯文

  再則,所謂應身,以如來應身勢用廣大,具有叁種德相:一爲大般若。二爲大禅定。叁爲大慈悲。所謂大般若,是指如來應身具有無分別聖智。所謂大禅定,是指如來所行之禅定,已在任運自在,沒有入定與出定的差別,無時不在禅定中。所謂大慈悲,是指如來應身能救拔衆生於苦海之中。要令衆生意得圓滿,應身應個以下叁德:一爲能體味修道之樂。二爲具足六神通。叁爲能拔衆生之苦。所以,大悲可以拯救衆生出離地獄、餓鬼、畜生叁途之苦,獲得人天福報。大禅定可以顯現六種神通,令衆生信樂佛法。大般若可以令衆生體味修道之樂,成就解脫。這些就是所謂的應身。

  再則,所謂化身,以大悲爲根本,同時也具足大禅定與大般若,般若能産生五種作用:一令衆生厭怖叁界輪回之苦。二令衆生修習正道。叁令衆生舍除謬執。四令衆生信樂大乘正法。五令衆生從佛受當來必定成佛之記別。大悲、禅定和般若叁大之法,不僅有助於衆生不斷修習佛法,而且也可以實現如來成道前所發的廣大誓願。正是由於這一廣大誓願,才使如來證道之後,能以法、應、化叁身成就各種利益衆生之事,出現於五濁世中。

  所謂如來利益衆生之事可分爲十四步驟:一、顯現自身過去行種種大悲之事。二、出生於兜率天。叁、從兜率天下至人間陰之處。四、入胎。五、出生。六、學習各種技能。七、遊戲童年。八、出家。九、修各種苦行。十、到菩提樹下禅坐。十一、以神力降伏魔軍。十二、成佛。十叁、說法普度衆生。十四、入涅槃。此十四事相將流播於五濁世間,直至衆生度盡爲止。顯現此十四事是爲了五種因緣:一、爲了說明叁界內一切法無常變滅,皆苦不樂,沒有自性,而涅槃之法則寂滅清淨。由此說法,能使衆生對叁界輪回之苦,生怖畏之心。二、既生怖畏之心,即修習二乘聖道。叁、既入二乘聖道,生上求涅槃之心。既入二乘聖道,又要破除自己的驕慢之心,從而說大乘《法華》等真實法教,使衆生舍棄驕慢之心,行慈悲、智慧方便之道。四、既已行慈悲、智慧方便之道,從而成就大乘佛法。五、既已成就大乘佛法,爲衆生授當來必定成佛之記別。這些就是化身所行之事。

  再則,法、應、化叁身各有不同德相。法身之境微細難知,所以以甚深爲德。應身威神具足,所以以廣大爲德。化身能普度凡夫衆生,所以以和善爲德。再則,由於此叁身不斷生起利益世間衆生等事,所以謂之常住世間。所謂常住世間是基於十種因緣,此十因緣分別爲:一、因緣無邊。二、衆生界無邊。叁、大…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性論 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