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三)▪P6

  ..续本文上一页之名。)、婆罗门(注释:梵文为Brahmana,印度古代四种姓之一,指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人。)怖畏性空(注释:此指上文所说虚空。),我说是人失心狂乱。所以者何?迦叶,一切诸法并是说空方便(注释:空,此指虚空,并非指自性空。此句义是说,讲有为法虚空,只有一种方便说法。),若畏此空,云何不畏一切诸法?若惜诸法,云何不异此空?问曰:此经为显何义?答曰:为示一切诸法本性非有,故说法空(注释:此空即指一切法因缘性空,是中道之空。),非关法灭,然后得空(注释:此二句义谓:所谓法自性空,并非是说一切法变灭之后才谓之空,而是指一切法本身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从这一角度才谓法空。这样,法空与虚空并不是一个意思。),故於空性不应生怖,是名离可灭灭二边,显非能灭所灭中道(注释:非能灭,指一切法自性是空,无有能灭之体;所灭,是说一切法之假有现象因缘而成,缘散即灭,是有为法。只有同时了解这两层意义,才是中道。)。

  二执可畏畏二边者。以分别性(注释:即三自性中之遍计所执性。)所起色等六尘(注释: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执为实苦(注释:此句义谓:一切色等所成有为之法皆有生灭,若执此为实苦。此即是一边之见。),是为一边。生怖畏心,复为一边。此是因依他性执分别性,於中计有实苦而生怖畏(注释:此数句义谓:一切色等诸法本是依他,即因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所以如果执著此虚幻有之法的生灭是实苦,便是没有了知一切法性是空,从而苦亦性空而非实有之理。)。为离此二边偏执,欲显中道故,佛以画师为譬:迦叶,譬如画师作罗刹像(注释:罗刹,梵文Raksasa,恶鬼之总名,其相暴恶可畏。),像甚可畏,画师见像自生怖畏,覆面不(注释:「不」,碛砂本无。)敢看,失心颠狂。迦叶,如是凡夫由自所作色等诸尘,流转生死,於如是法不能通达如实道理(注释:即真实之理。)。此譬为显何义?为明色等诸尘,非是实有(注释:自性有义。),但以妄想分别所作。如彼画师自分别作罗刹恶像,见还生怖。是人亦尔,自於空(注释:此指没有自性的色等诸尘。)中而生怖畏。

  释曰:初一譬(注释:指上文佛说虚空譬。),约声闻小乘说,此第二譬(注释:指画师譬。),约大乘说。云何如此?以小乘人於(注释:「於」,碛砂本作「说」。)真如中,不数习(注释:指不能精进不懈地修习真如之法。)故,故生怖畏。大乘人能数数习空(注释:指修习般若中观空法。),故不生畏,如师(注释:师,通「狮」字。)子子闻师子吼不生怖畏。若不了分别、依他二性,执为实有,故被染污。

  三可执(注释:指所执之境,即色等诸尘。)执二边者。分别可执与能执(注释:指能执取诸尘之意识心。),以为实有。为离此二边故,经中佛以幻师为譬:迦叶,譬如幻师(注释:此喻指意识,其能分别生起诸尘,又能生唯识智。)作诸幻像(注释:此喻指由意识虚妄分别所成的唯识智。),所作虎等还食幻师。迦叶,如是观行,比丘(注释:梵文为Bhiksu,为出家受具足戒男众的总称。)随观一境,显现唯空故(注释:此句义谓:观一切法唯是心识所生,故谓诸法是空。这即是唯识学所说唯识无境说。),实无所有(注释:指境无有。),虚无真实。云何能得离此二边?由依意识(注释:此是概指八识,非指一识。)生唯识智(注释:即指能了知一切法唯识变现,没有实体的唯识无境之智。)。唯识智者,即无尘体智是唯识智,若成,则能还灭自本(注释:「本」,碛砂本作「本」。)意识(注释:泛指八识。)。何以故?以尘无体故,意识不生(注释:此二句义谓:因为由意识所生之法是虚幻无体的,所以意识也就无所谓生起之义。)。意识不生故,唯识自灭(注释:此二句义谓:既然意识无生起之义,那么所谓一切法唯识所成之义也就自然不成。)。故意识如幻师,唯识智如幻虎。以意识能生唯识故,唯识观成,还能灭於意识。何以故?由尘等无故,意识不生,譬如幻虎还食幻师。如提婆(注释:印度本执师子国人,龙树人弟子,与龙树一起共弘大乘般若中观学说。)法师说偈言:

  意识三(注释:疑指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及前六尘之总称。)有本(注释:即指虚妄分别之性,此性为一切妄法根本。),诸尘是其因。

  若见尘无体,有种(注释:此指八识。)自然灭。

  四邪正二边者。正者,通达位(注释:观修万法唯识之理,由浅入深,共有五个阶段,或曰五位。其中第三为通达位,指菩萨通过一阿僧只劫之行,已登初地位之入心(十地中每一地都有入心、住心、出心三心)。),能通达人、法二空无我之理,即见道之位。)中真实观行(注释:指通达位中观人、法二空之观行。)分别为正。未通达前分别(注释:指修唯识观尚未进入通达位之前诸位,此指位尚无见道,故名为邪。)为邪。为离此二边故,以两木生火为譬。如经中说:迦叶,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时,还自烧木。如是正相真实观行与邪相治(注释:此句义谓:通过修习人、法二空之观行,可以对治一切邪见。),生圣智(注释:圣,正之义。指如理智正照真谛,离虚妄分别,名为圣智。)根。智根若成,还除邪正二分别(注释:此二句义谓:如果证达无分别圣智,就已远离一切分别之相,包括正、邪之分别,达到邪、正不二的理境。)故,譬如火生还烧两木。两木若尽,火亦无依。邪正不二,故言中道。

  五有作无作二边者。有作者,有人执言,欲修智慧,必先作意(注释:指心起动而攀趣所缘之境之作用。),然后事成(注释:此二句义谓:要修习证得智慧,必须首先期意证达,而后方能通过修习之事功而成就,即先有愿望,后借行证。)。无作者,有人执言,智慧无事无能(注释:此句义谓:要成就圆满智慧,并不需要期意愿证和假借修习之事功,就自然可以实现。)。何以故?由解(注释:指解脱之智慧,能对治妄惑,故谓之与惑相对。)惑相对,由解生故,惑自然灭,非解能除(注释:此句义谓:妄惑与解脱智慧相对,故不能并起,一起必一灭,所以解脱智慧生起之时,妄惑自灭,而并非由智慧所灭。),故说智慧无事无能。为离此二,是故立於油灯为譬。如经:迦叶,譬如燃灯,灯光既起,黑暗即灭。而彼灯光虽不作意言能灭暗,暗由我灭,而必因於光起,暗方得灭。是故灯光虽不作意,不无事能。智慧亦尔,不作是意我能灭惑,而亦非不由智慧生,惑便除灭,故知智慧不无事能。若说作意我能灭惑,是名增益(注释:即境益执,此指执著非有为有,如执无作意而为有作意,即为增益。),即有作边。若说智慧起时,无明自灭,不由智慧,是名损减(注释:即损减执,此指执有为非有,如智慧有灭惑之功能,若执为无,便是损减。),即无作边。为离此二边,故说智慧生不作意,非不作意。非作故不增,非不作故不减,是名中道。

  六不生同生二边者。一不生执(注释:指执持凡夫永远不能见道解脱之谬见。)者,譬如凡夫相续中烦恼恒起,未曾生道,由惑碍故,未来亦尔,故知永不解脱,即是一边。二同生(注释:指偏执於治道与妄惑同生,道永不能灭惑,众生永无解脱之谬见。

  )者,明诸惑於无始长时本有,若对治道与惑同时起者,可能灭惑。若道始生,此道力弱不能灭惑,故知永不解脱。为离此二边,是故佛说第二灯譬。

  迦叶,如险暗山岩及庙堂房舍,无数千年暗在其中,未曾有为燃灯照了。设有人能於中燃灯,得成以不?答言:得成。迦叶,此中诸暗得作念言:我住此已久,我今不去,是暗能作此意以不?不可,世尊。何以故?灯光既成,不得不去。迦叶,如是烦恼及业从无数劫来在众生相续中,若能生一念正思惟(注释:此指合乎道与真理的思想。)者,则久劫烦恼悉皆自灭。迦叶,是灯光者,即譬圣无分别智。黑暗者,即譬众生烦恼业。

  由此类譬,破道不生执。何以故?以道依因缘生故,若因缘未合,道不得生。因缘具有,道即得生。由如燃灯后言暗灭,暗灭譬者,破同生执。以暗分羸弱,故可灭。是无颠倒境界故,以白净最强有真实境无颠倒故,是名离六种二边,显六种中道。

  译文

  四、离障相。所谓障有三种,其分别为一烦恼障,如果能了脱此障,但可证得慧解脱阿罗汉果。二禅定障,如果能了脱此障,得到灭尽定的境界,就能证得俱解脱阿罗汉及独觉果。三一切智障,此障唯有菩萨境界方能破除,了脱此障,即证契佛智。如来法身在不同阶位,虽有上述三障缠缚,但其本性清净,不为此障所染污。

  五、法身界清净相。关於此相共有四种譬喻,每一譬喻又分别有四义。第一四义如下:法身恒常不灭,犹如真金。法身如如清净,犹如净水。法身无相,犹如虚空。其显涅槃极境,犹如正觉。第二四义如下:法身具足神通变化,犹如真金。慈悲润物,犹如水性。自觉觉他,犹如虚空。智慧清净,犹如正觉。第三四义如下:法身本性清净无染,犹如真金。洗净一切烦恼,如水洗垢污。解脱无碍,犹如虚空。证得正果,犹如正觉。第四四义如下:法身极乐,犹如真金。清净无垢,犹如净水。恒常不变,犹如虚空。真实不虚,犹如正觉。

  问曰:法身此五相究竟为了显了何义?

  答曰:一、法身无为相,是为了显了种类之义。为什么呢?因如来法身以无为为其类之根本相。二、无一异相,是为了显了相之义,表明如来法身与一切现象,真与俗不一不二之相。三、离二边相,是为了显了足跌之义。所谓足,即指大乘菩萨所修习之道。所谓跌,即指法身为菩萨修道之根据。如果舍离二边妄见,行中道之理,即可证得法身极境。四、离障相,是为了显法身功德,表明法身不为一切虚妄所染污,永远了脱一切智慧的障碍。五、法身界清净相,是为了显了法身之果报,表明法身极…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性论 源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