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没有垢染,清净寂灭。
再则,应当了知,法身五相之前存在逻辑上的依次关系。首先,无为相,是显现法身常住之义。二、无一异是显现法身真实不虚。三、离二边相,是显现法身之境已断灭一切边见妄执。四、离一切障相,是显现法身已臻解脱之境。五、法界清净相,是显现法身自性清净无染。此五相由前至后,或由后至前可相依相生。此五相之间的依次关系如下:一、由法身自性而说有无为相。二、由法身无分别之境,而说有无一异相。三、由法身为圣智所证契,而说有离二边相。四、由法身自性清净,而说有离一切障相。五、由法身为究竟之极境,而说有法界清净相,是称五相。
再则,所谓法身的五种功德分别指一、不可量。二、不可数。三、不可思。四、无与等。五、究竟清净。一、所谓不可量,不四种含义:一指法身存在恒常不灭,时间久远,不可限量。二指法身功用广大,不可限量。三指法身之境至极,没有任何缺漏不足,不可限量。四指法身无前后变异,不可限量。如佛问舍利弗:你能否完全了达如来功德?舍利弗回答说:不能,世尊。佛又问曰:那你又凭什么能信如来具足无量功德?舍利弗回答说:我现在依我所闻所见,能了解如来所制定的戒、定、慧等功德无量,为世罕有。譬如有人行於天堂花园,见其中树木珍贵庄严,从而能判定此园为世稀有。我也是如此,世尊。譬如有人在大城之外,见出入此城诸人无不可爱,因而推想,此城中人都应可爱。我也是如此,依我所闻所见,能断定修持如来戒、定、慧等功德无量,从而产生信仰之心。
二、所谓不可数,是指法身所具功德,非数能穷尽,如《马先行经》中偈云:
若人有千头,头头有百口。
口口百言舌,舌舌百言声。
十力等一分,穷劫说不尽。
三、所谓不可思,是指法身境界,非思虑所能测知。
四、所谓无与等,是说法身境界,非声闻、缘觉及菩萨三乘人所行境界可比。
五、所谓究竟清净,是说法身境界,已断灭一切根本无明的妄惑。这些就是法身五种功德。
原典
四离障相异。障有三种:一烦恼障(注释:指贪、瞋、痴等诸惑烦恼,能使众生流转於生死苦海,障碍成就涅槃寂静之理,故名烦恼障,此障由我执所生。),能离此障,得慧解脱阿罗汉(注释:指钝根之阿罗汉,唯离烦恼之障,尚未得灭尽定,还有解脱证涅槃之智慧障未除,故名此。)。二禅定障(注释:此指有碍得到灭尽定的障碍。),由离此障(注释:「障」,碛砂本无。)故,得俱解脱阿罗汉(注释:指利根阿罗汉,既离智慧之障,又离一切禅定之障,得到灭尽定之极定,即离慧与定二障而得自在者,故以此名。)及独觉等。三一切智障(注释:指愚痴迷暗等,有碍了知诸法实相之菩提妙智,故名为智障。),是菩萨道所破,离此障故,得成正觉(注释:梵文Sambodhi,又译为三菩提,指能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悟。又,成佛即名成正觉。)。如来法身在三位(注释:此指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及菩萨三位。)中,虽有三障,非所染污。
五法身界清净相者。凡有四譬,譬各四义。初四义者:法身不改(注释:即不变灭。)如金,如如清净如水,第一义谛无相如空,大般涅槃显了如觉。二四义者:神通转变如金,慈悲润泽如水,第一义谛无相如空,大般涅槃显了如觉。二四义者:神通转变如金,慈悲润泽如水,自性不舍弃生如空,般若解净(注释:指解脱清净之义。)如觉。三四义者:因本清净无染如金,胜道洗浣(注释:此喻法身能断灭净一切烦恼。)如水,解脱无累如空,果体显现如觉。四四义者,乐性利益如金,净体清洁如水,常德无坏如空,我义无著如觉。(注释:此数句义谓:分别以金、水、空、觉四义,比譬法身常、乐、我、净四胜妙之德相。)
问曰:此五相各显何义?
答曰:初无为相者,为显种类义。何以故?如来法身以无为为种类相故。二无别异者,为显相义。明如来相者,应知不一不二(注释:指如来法身与一切现象,即真与俗不一不二。)为相故。三离二边相者,为显足跌义。足者,即菩萨一切圣道(注释:圣者所修习之道,本指三乘圣人所行之道。此唯指大乘菩萨所行之道。)。跌者,圣道所依止处(注释:此句义谓:一切圣道唯依法身才能存在。)。舍离二边,能依中道之理,得至法身故。四离一切障相者,为显法身功德,无诸染污,智障永度(注释:度脱、了脱之义。)故。五清净法身相者,显法身果,无垢澄寂故。
复次,五相次第义应知。初无为相者,显常住。二无别异相者,显真实义。三离二边相者,显对治(注释:此指法身之境已断灭一切二边之见。)义。四离一切障相者,显解脱义。五法界清净者,显自性清净义。如是相生,亦得从前向后,从后向前故(注释:此数句义谓:法身五相之间也有次第关系,先有无为之相,方有无一异相;有无一异相,才能说有离二边相;有离二边相,才能说有离障之相;有离障之相,才能说法身界清净之相,反之亦然,故说五相相生,有次第关系。)。复次,五义次第者:一自性故,说无为。二无分别故,说不一不二。三圣智境界故,说离二边。四自性清净故,说离一切障。五究竟成就故,就法界清净。是名五相。
复次,五德者:一不可量(注释:指法身功德不可计量,广大无边。)。二不可数(注释:指法身无量功德,不可数尽。)。三不可思(注释:指法身境界非思虑之境,胜妙无比。)。四无与等(注释:此指法身境界非声闻、缘觉及菩萨三乘人所行境界可比,唯佛境与之相应。)。五究竟清净。一不可量者,有四义:一由时节久故不可量。二功用大故不可量。三无馀(注释:指事理之至极,已没有任何残馀未尽。)不足故不可量。四无中间(注释:指法身没有生灭变异之过程,所以也无所谓前、后、中间之异。)故不可量。如佛问舍利弗:汝能如量通达如来功德不?舍利弗言:不能:世尊。又问:汝云何得信如来功德?舍利弗言:我今依声闻能观见如来戒等功德(注释:指持如来所制戒律、禅定、智慧等所具之功德。),无处不生希有。譬如有人行天园路,见宝庄严树,生希有心。我今亦尔,世尊。譬如有人在大城外见彼诸人出入,无不可怜(注释:「怜」,碛砂、金陵本均作「怜」。此处义指可爱。),作如是计:此城中人皆应可怜(注释:「怜」,碛砂、金陵本均作「怜」。)。我亦如是,依声闻故,能观如来戒等功德,无非希有,以信知故。
二不可数者,是不可量功德为一为多,其数无穷,过恒沙数。如《马先行经》中说偈:
若人有千头,头头有百口。
口口百言舌,舌舌百言声。
十力(注释: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其分别为:一、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二、知三世业报之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之智力。四、知种种解智力。五、知种种界智力。六、知一切至所道之智力。七、知天眼无碍之智力。八、知诸根胜劣智力。九、知宿命无漏之智力。十、智永断习气之智力。)等一分,穷劫说不尽。
三不可思者,非觉观(注释:此指妨碍定之心念,其中觉为粗思,观为细思。)境界故。
四无与等者,不与声闻、独觉、菩萨三乘等共得故。
五究竟清净者,无明住地(注释:指根本无明。)永灭无馀故。是名法身五德。
译文
再则,所谓应身,以如来应身势用广大,具有三种德相:一为大般若。二为大禅定。三为大慈悲。所谓大般若,是指如来应身具有无分别圣智。所谓大禅定,是指如来所行之禅定,已在任运自在,没有入定与出定的差别,无时不在禅定中。所谓大慈悲,是指如来应身能救拔众生於苦海之中。要令众生意得圆满,应身应个以下三德:一为能体味修道之乐。二为具足六神通。三为能拔众生之苦。所以,大悲可以拯救众生出离地狱、饿鬼、畜生三途之苦,获得人天福报。大禅定可以显现六种神通,令众生信乐佛法。大般若可以令众生体味修道之乐,成就解脱。这些就是所谓的应身。
再则,所谓化身,以大悲为根本,同时也具足大禅定与大般若,般若能产生五种作用:一令众生厌怖三界轮回之苦。二令众生修习正道。三令众生舍除谬执。四令众生信乐大乘正法。五令众生从佛受当来必定成佛之记别。大悲、禅定和般若三大之法,不仅有助於众生不断修习佛法,而且也可以实现如来成道前所发的广大誓愿。正是由於这一广大誓愿,才使如来证道之后,能以法、应、化三身成就各种利益众生之事,出现於五浊世中。
所谓如来利益众生之事可分为十四步骤:一、显现自身过去行种种大悲之事。二、出生於兜率天。三、从兜率天下至人间阴之处。四、入胎。五、出生。六、学习各种技能。七、游戏童年。八、出家。九、修各种苦行。十、到菩提树下禅坐。十一、以神力降伏魔军。十二、成佛。十三、说法普度众生。十四、入涅槃。此十四事相将流播於五浊世间,直至众生度尽为止。显现此十四事是为了五种因缘:一、为了说明三界内一切法无常变灭,皆苦不乐,没有自性,而涅槃之法则寂灭清净。由此说法,能使众生对三界轮回之苦,生怖畏之心。二、既生怖畏之心,即修习二乘圣道。三、既入二乘圣道,生上求涅槃之心。既入二乘圣道,又要破除自己的骄慢之心,从而说大乘《法华》等真实法教,使众生舍弃骄慢之心,行慈悲、智慧方便之道。四、既已行慈悲、智慧方便之道,从而成就大乘佛法。五、既已成就大乘佛法,为众生授当来必定成佛之记别。这些就是化身所行之事。
再则,法、应、化三身各有不同德相。法身之境微细难知,所以以甚深为德。应身威神具足,所以以广大为德。化身能普度凡夫众生,所以以和善为德。再则,由於此三身不断生起利益世间众生等事,所以谓之常住世间。所谓常住世间是基於十种因缘,此十因缘分别为:一、因缘无边。二、众生界无边。三、大…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