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悲无边。四、如意足无边。五、无分别智无边。六、常处禅定,无散乱之心。七、安乐清凉。八、行於世间,不为八风所染污。九、甘露寂静,远离生死。十、本性常存,无生无灭。
一、所谓依因缘无边而说常住之义,是指如来在无量久远的时间以来,为了修得正法,舍身弃财。由於正法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所以必须具足无量无边的善因缘,才能感得正法之果。此果即是法、应、化三身,故谓之具有常住之义。
二、所谓依众生无边而说常住之义,是指一切菩萨发心时,必发四弘誓愿和十大愿。如果众生不度尽,我愿亦无尽。众生度尽,我愿乃尽。众生既然无有穷尽,所以如来化身常来世间,教导众生,其亦无有穷尽。
三、所谓依大悲无边而说常住之义,是说如果菩萨大悲救世都可以常住世间,没有限量。久住生死,不入涅槃。何况如来诸德圆满,常有大悲救苦之心,其在世间,又岂有限量?所以谓之常住。
四、所谓诊如意足无边而常住之义,是说世间通过修行四神足而得如意自在之人,尚能住世四十小劫。何况如来为究竟大神足之人,其住世间亿百千动,广化众生又有何难?所以谓之常住。
五、所谓依无分别智无边而说常住之义,是说如来已了脱对生死或涅槃的执著,与真理相契,不动不出,所以谓之常住。
六、所谓依常处禅定,无散乱之心而说常住之义,是说世间修得禅定之人,尚能不为水、火、刀、箭所伤,何况如来常处禅定,岂可坏灭?故谓之常住。
七、所谓依安乐清净而说常住之义,是说安乐即金刚定所生之心境,此定能断除根本无明最后念无常之苦,因为没有苦,所以名为安乐。如来已证得佛果,所以名为清净。其已得解脱轮回生死之苦,故谓之常住。
八,所谓依行於世间,不为八风所染而说常住之义,是说诸佛现身於世间救度众生,但并不为世间生死烦恼所染污,没有任何虚妄因缘,所以谓之常住。
九、所谓依甘露寂静,远离生死而说常住之义,是说甘露能令人长生不死,金刚喻定能断除根本无明最后念惑,证得佛果,恒常快乐。由於寂静,才有寂静。由于寂静,才说远离生死之法。由於远离生死之法。才说其常住。
十、所谓依本性无生无灭而说常住之义,是说法身本有,非修习始有,其常存不灭,横三世而不随三世生灭。为什么呢?因为法身本性存在,并非现在才存在,且其将来也永在,所以谓之常住。
原典
复次,应身者,势用广大故。此身本有三德:一大般若。二大禅定。三大慈悲。大般若者,无分别圣智是其体相。大禅定者,无作意是其体相,已离出入意(注释:此指出定与入定的意念分别。证得佛果后,无此出入分别,而是任运自在,行、住、坐、卧无非是禅。)故。大慈(注释:「慈」,碛砂本无。)悲者,能拔能救是其体相。如众生意令得圆满,故须此三:一为法乐(注释:对於欲乐而有法乐,指修习佛法所具之味乐。)。二为六通(注释:即六神通。)。三为拔济(注释:指拔济众生之苦。)。是故三悲为拔三恶道(注释:分别指众生轮回六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三道。)苦,安置人天(注释:即六道中的人、天二道。)。大定能显六通,令生信乐。般若为受法乐,能成熟解脱,是名应身。
复次,化身者,大悲为本,禅定为变现,般若能令有五种能:一令生厌怖(注释:指对於三界内的生灭之法生厌怖之心。)。二令人圣道。三令舍昔执(注释:指各种虚妄执著。)。四令信乐大法。五令受大菩提记(注释:指从佛受当来必定成佛之记别,又史受记。)。此三大法(注释:分别指大悲、禅定、般若。)在因地(注释:相对果地而言,指众生修道之位。)中熏修(注释:又名熏修,指身、口、意所造之善恶行法,其气分留於真如或阿赖耶识,如香之於衣。)如如,安立本愿。由此本愿(注释:本指於因地所立之誓愿,又指根本之誓愿,即指菩萨广大无量之誓愿。)至道后(注释:即证道之后。)时,随於三身能作利益众生之事,是故出现五浊世(注释:指住劫运中人,在寿二万劫以后,而生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即:一、劫浊,指二万年以后,有浑浊之法生起之时。二、见浊,指身见、边见等见惑。三、烦恼浊,指贪、瞋、痴等修惑之烦恼。四、众生浊,为见、烦恼二浊之结果,人间果报渐衰,苦多福少。五、命浊,为见、烦恼二浊之结果,指寿命渐少。)中。
事有十四:一现本生事(注释:此指佛陀过去世之行种种大悲之事。)。二现生兜率天(注释:三界中欲界之天处,为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最后之处所,后下生人间而成佛。)。三从天下处中阴(注释:又名中有,指神识在肉体变灭后,还未投生之前,这一中间的识身。)。四入胎。五出胎。六学技(注释:「技」,碛砂本作「伎」。)能。七童子游戏(注释:指释迦如来童年时的生活。)。八出家。九苦行。十诣菩提树(注释:此指释迦如来修苦行后,到菩提树下禅坐思道。)。十一破魔军(注释:恶魔之军兵。释迦如来成道之时,第六天魔天率诸眷属来妨成道,佛以神力悉降伏之。)。十二成佛。十三转*轮(注释:指释迦如来成道后,五十年间说法普度人天之相。)。十四般涅槃。此十四事现五浊世,至众生尽。此十四事为五因缘:一为说无常、苦、无我、空(注释:指一切世间之法没有自性,故谓之性空。)、涅槃寂静。由此正说音声,能令众生於三有(注释:三界之异名,因三界为生死往来之境,有因有果,故谓之有。)中而生怖畏。二生怖畏已,令人二乘圣道。三入圣道已,生究竟涅槃心。为破如此增上慢心(注释:指对於自己已得善法而起骄慢之心。)故,说大乘《法华》等(注释:此谓《法华》等经。)真实法教,令诸众生舍本所执,摄取慈悲、般若、方便。四摄已,於无上乘(注释:即大乘异名,以喻其教法之至极。)中而成熟之。五成熟已,授其无上菩提道记(注释:此句义谓:为众生授当来必定成佛之记别。)。是名化身事。
复次,依此三身,随一一身各有一德。法身微细故,甚深是其德。应身威神具足故,广大是其德。化身能济度凡夫等诸众生故,和善是其德。复次,此三身者恒能生起世间利益等事,故说常住。常住者,依十种因缘,十者:一因缘无边(注释:此指要证得正果,必须具足无量无边的善因缘。)。二众生界无边。三大悲无边。四如意足(注释:又名神足,指通过修习禅定,使能如已意而飞行无碍,及自在转变境界,化现人等之神力,故名如意。)无边。五无分别智无边。六恒在禅定无散。七安乐清凉。八行於世间,八法(注释:此即指能扇动人心之八风,分别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不染。九甘露(注释:梵语为Amrta,异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此喻如来境界之胜美。)寂静,远离死魔。十本性法然(注释:同法尔、自然之义。),无生无灭。
一因缘无边故常者,无量劫来,舍身命财,为摄正法。正法既无边际,无穷无尽,还以无穷之因感无穷果。果即三身,故得是常。
二众生无边故常者,初发心时,结四弘誓(注释:即四弘誓愿,为诸佛之总愿,一切菩萨发心时必发此愿。其分别为: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是缘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而无量法门之愿。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灭谛而成无量佛道之愿。),起十无尽大愿(注释:指菩萨於初观喜地所发十大之愿。其分别为:一、众生界无尽。二、世间无尽。三、虚空界无尽。四、法界无尽,即真如境界无尽。五、涅槃界无尽。六、佛出现界无尽,即佛出现说法度众生无尽。七、如来智界无尽,即如来之智所照之境无尽。八、心所缘无尽。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即指佛智所证之境界无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指能摄入前所谓众生界、世间、虚空界。法转,指展转而摄入前所谓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智转,指展转而摄入前所谓如来智界、心所缘界、佛智所入境界。)。若众生不可尽,我愿无尽。众生若尽,我愿乃尽。众生既其无尽,是故化身常在世间,教导众生,无有穷尽。
三大(注释:指如来法、应、化三身。)悲无边故常者,若诸菩萨分有大悲,尚能恒救众生,心无齐限,久住生死不入涅槃,何况如来众德圆满,常在大悲,救拔恒恩,岂有边际?是故言常。
四四如意无边故常者,世间有得四神足(注释:即四如意足,指通过修习禅定而得四种如意之果。)者,尚能住寿四十小劫(注释:劫,梵文为Kalpa,指无法推算之远大时间概念,其又能有大、中、小三劫之分,分别用以指谓时间之长短。),何况如来为大神足师,而当不能住寿自在亿百千劫,广化众生?是故名常。
五无分别慧无边故常者,远离生死、涅槃二执,一向与第一义谛相应,不动不出,故知是常。
六恒在禅定故常者,世间有人得禅定者,尚能不为水火烬溺,刀箭所伤,何况如来常在禅定而应可坏?是故名常。
七安乐清凉故常者,安乐即是金刚心(注释:即金刚喻定。),能除无明住地最后念无常苦,以无苦故,故名安乐。佛果显成,故名清凉。是解脱道,故名为常。
八行於世间,八法不染故常者,佛身虽复在於道前生死相应,而不为彼烦恼所染(注释:此数句义谓:诸佛现身於世间救度众生,世间虽有生死,但世间生死烦恼不能染污诸佛应、化之身。),无妄想缘,故是常住。
九甘露寂静,远离死魔故常者,甘露令人长仙不死,金刚之心能除无明最后念惑,故得佛果常乐。常乐故,寂静。寂静故,远离死魔。离死魔故,是常住法。
十性无生灭故是常者,法身非本无今有,本有今无。虽行三世,非三世法。(注释:此数句义谓:法身是本有,故无过去;法身恒常不灭,故无现在、未来。所以法身虽行三世,却不随三世变灭。)何以故?此是本有…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