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始今有,过三世法,是故名常。
译文
有人问:佛陀说大乘诸经中,一向主张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本性是空,如云、梦、幻。因为佛性为烦恼所障蔽,故以云为譬喻。因为一切法皆不真实,故以梦为譬喻。因为一切五阴的果报皆由烦恼、业所起,故以虚幻为譬喻。既然一切法性是空,又为什么要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呢?
回答说:已如前所说过的,如来法身具足五种功德,可以除灭五种过失,所以说有佛性的存在。
再则,上文所说九种烦恼譬喻,是为了显佛性的五种义蕴。此五义分别指一、佛性是真实的存在。二、通过修道之功可以证见佛性。三、证见佛性后,可具有无边无量的功德。四、佛性无初、不应、相应、殼。
解释曰:所谓无初,是说烦恼、业、果报的产生时间,极其久远难测,所以说无初。所谓不应,是指烦恼等妄染之法不能染污佛性,故谓之与佛法不相应。所谓相应,是指烦恼等染法是依真如法身而缘起所以说相应。所谓殼,是说此烦恼等妄法一旦缘起,又能障蔽法身真如,故谓之殼。
五、佛性无初、相应、善性为法。
解释曰:所谓无初,是指法身本来具足大智慧、大慈悲和大禅定等,并非修习而始有,故谓之无初。此法身具足各种胜妙善用,故说体用相应不二,这即所谓无初相应。所谓善性为法,是指法身自性具有智慧、禅定、慈悲等善法,所以具有不变、威德、润泽的功德;故以此名。这也就是佛性所具有六种无变异之相的初无前后变异之相。
下面说其他五种无变之相。即二、无染净变异相,此指法身不为一切生死之法所染污,故谓之无染。法身又非修习智慧始有,故谓之无净。三、无法变异,指法身本来无生,所以非假借修为而有。非修为而有,故其非是始有,所以没有变异。四、无老变异,是指法身寂然不动,无所变异,故谓之无老。五、无依住变异,是说如果一法依住於他物而存在,则此法即有变异,法身不由他法而生,所以无依,其无所不在,故谓之无住。六、无灭变异,是指法身常住不灭,故以此名。这就是佛性六种无变异之相。
此六相可归结为三点:一、法身前后寂然不动,故说其无前后变异。二、法身无流,即指法身无染净变化。三、无为,即指法身无生、住、异、灭四有为相,所以无有变异。一切虚妄之法则有三种变异:一、在因果轮回中展转变异。二、通过修道所破除之变异。三、念念生灭之变异。法身则远离此三种变异之法,因为一、其前后寂然不动,故无因果轮回之变异。二、其无染净变化,故非修道所破。三、其非有为生灭之法,故无念念生灭之变异。这些即名之为佛性变亦异之相。
原典
问曰:佛说大乘诸经,一向皆言显诸法空,如云、梦、幻。烦恼能障故,以云为譬,一切诸业不真实故,以梦为譬。一切五阴果报,烦恼、业所起故,故以幻为譬。前说此经显於此义,云何更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注释:此句义谓:既然说一切法没有自性,虚假不真,又怎么还能说一切众生都有真实的佛性呢?)?
答曰:已如初说五种功德除五过失,明有佛性,是故言有。
复次,此九种譬(注释:指上文九种烦恼譬。)为显佛性有五义应知。五义者:一真实有。二依方便(注释:此指修道之功。)则可得见。三得见已,功德无穷。四无初(注释:此指无明烦恼产生无始久远之时间。。)、不应(注释:指烦恼等染法不能染污法身,故谓之不应。)、相应、殼(注释::指烦恼等染法虽不能染污法身,却是从法身真如所缘起,从这一角度而说其相应。此烦恼一旦从法身缘起,又能障蔽法身,故谓之殼。此为典型之真如缘起论。)。
释曰:无初者,谓烦恼、业、报并皆无始,故言无初。不应者,由此三(注释:指烦恼、业、果报三染法。)故,违逆法身,故言不应。相应者,由依法身得起此三,故说相应。殼者,此三能藏(注释:此指障蔽之义。)法身,故名为殼。
五无初(注释:此指法身本来具有大智慧、禅定和慈悲,并非始有,故谓之无初。)、相应(注释:此指法身之体具足各种善用,如大智慧等,可以广救众生,此用与法身之体不能相离而独有,故谓之相应。)、善性为法(注释:此指法身具有智慧、禅定、慈悲等善法,故谓之以善性为法。)者。
释曰:无初者,以性得般若、大悲、禅定法身,并本有故,故言无初。体、用未曾相离,故言相应。是名无初相应。善性为法者,法身自性无改,由般若故。性有威德,则禅定故。性能润滑,由大悲故。故称善性为法,如是九譬,释无前后际变异义竟。
二无染净变异者,法身不为生死阴界(注释:指五阴与十八界。五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法。十八界,分别指六根、六境、六识,总为十八界。)入等所污,故言无染。非智数所作,故言无净(注释:此二句义谓:法身本净,并非假借智慧修习始净,从这一角度而说其清净。此无净指无始净。)。三无法变异者,法身无生,故非起成(注释:指通过起修习之功而成就。)。非起成故,非是始有,不论变异。四无老变异者,法身无动转故,无所改异,故言无老。五无依住变异者,若法有依(注释:指依赖他物而存在。)有住(注释:指止住於他物之中。),即有变异。法身不由他故,无依无所的在,故言无住。六无灭变异者,法身常住,不可破坏,故言无灭变异。是名无变异,六种别义究竟。
复次,合六为三者:一前后寂静,谓无前后际异。二无流,即无染净异。三无为,谓无四相(注释:指一切有为法所具有的生、住、异、灭四相。)生住灭等,故无有变异。是故一切妄想法有三变异:一果报尽故变异(注释:此句义谓:一切世间之法都是在因果轮回之展转不穷,其果报断尽即此法断灭。)。二对治所破故变异(注释:此句义谓:一切妄想之法可以通过修习正法所破,故谓之有变异。)。三刹那念念灭故变异。法身不尔,离三过失(注释:指果报尽、对治所破、念念灭三变异。)故:一前后寂静故,无果报尽变异。二无流故,无对治破变异。三非有为法故,无念念坏变异。故名无变异。
佛性无差别相
译文
再则,应当了知佛性差别之义。所谓无差别,是指如来性已至极清净位的相状。如果简略来说如来无差别境界,其中共有四种含义,由此四种含义而分别立以四种名称。又分别从四种阶位的人,来显现佛性四种德相。所谓四种含义分别指一、一切佛法自始至终都具有不可思议的胜妙功德。二、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心中,无有差别。三、佛法非妄想颠倒之法。四、佛性本来寂静。
解释说:所谓一切佛法自始至终都具足不可思议的功德,正如《胜鬘经》中所说:世尊,所谓如来藏不空,是指如来藏永远不相离、不舍智、不可思惟的诸佛功德,所以谓之不空。不空,即表明佛具足一切功德。所谓佛性遍一切处,没有差别,是说一切诸法因缘而生,没有自性。如《无上依经》中所说:一切众生,虽有五阴、十八界、十二入障自本性,从而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之中,但其本性则清净无染,至明妙善。由於此义而说,佛性遍及一切染净众生心中,没有差别。所谓非妄想颠倒。如《解节经》中所说: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所谓如来之性,即是真实无妄之理。如来之性无论是如来出世人间或不出世人间,其本性恒常不变,所以不是虚妄之法。由於此经所说,故知佛性无妄想倒法,此即名为真实之理。所谓佛性本来寂静,如《文殊师利遍行经》中说:佛告诉文殊菩萨,诸佛如来本性即是涅槃,不生不灭。由於此义,故知佛性本来寂静。
再则,所谓四种名称分别指一、由佛法始终具足不可思议之义,而说名为法身。二、由佛性遍一切处,没有差别,而说名为如来。三、由无虚妄颠倒之法,而说名为真实谛。四、由佛性本来寂静,而说名为涅槃。对於如来性而言,这四种含义,四种名称虽侧重不同,但并无根本差别,故谓之无差别相。
原典
佛性论(注释:「佛性论」,金陵本无。)辩(注释:「辩」,碛砂本无。)相分第四中(注释:「第四中」,碛砂本无。)无差别品第十
复次,无差别义应知。无差别者,此如来性已至极清净位。若略说是无流界(注释:指如来境界已没有变灭之相,寂然恒常。)中,约如来性有四义,因此四义,故立四名(注释:分别指法身、如来、真实谛、涅槃。)。约於四人(注释:分别指身见众生、二乘人、始行大乘菩萨、十地菩萨。)显以四德(注释:分别指佛法之一切功德、无量功德、不可思惟功德、究竟清净功德。),四义者:一者,一切佛法前后不相离(注释:此句义谓:佛法自始至终都具足不可思议的功德。)。二者,一切处皆如(注释:此句义谓:佛性无论在染在净,即在一切众生中皆无差别,故谓之如。)。三者,非妄想倒法。四者,本性寂静。
释曰:一切佛法前后不相离者,如《胜鬘经》说:世尊,如来藏不空,过恒沙数等不相离,不舍智、不可思惟诸佛功德。故知如来藏由如来功德故不空。不空者,即明佛具足一切功德故。此性一切处皆如者,一切诸法无自性故。如《无上依经》说:一切众生有阴、界(注释:五阴与十八界之总称,此指染未证道之众生。),入胜负(注释:「负」,碛砂、金陵本均作「相」。胜相,即指在净位众生。)种类,内外所现,无始时节相续流转,法然所得,至明妙善。(注释:此数句义谓:一切众生虽有在染与在净,证道与非证道之不同,但其本性则无所变更,始终妙善,无有差别。)以是义故,故知一切处皆如。非妄想颠倒法者,如《解节经》中说: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如来性者,是真实谛(注释:即真谛,指真实无妄之理。)。若如来(注释:此即指如来性、佛性。)出世及不出世,性相常然,非虚妄法。由此经故,知无妄想倒法,名真实谛。本性寂静者,如《文殊师利遍行经》说:佛言,文殊师利,诸佛如来本性自般涅槃,不生…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