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三)▪P10

  ..续本文上一页不灭。以是义故,故知本来自性寂静。

  复次,立四名者:一由佛法不相离故,说名法身。二由性一切处如,故名如来。三由无虚妄颠倒故,名真实谛。四由本来寂静,故名般涅槃。是四义、四名於来性,无有差别,故说无差别相。

  译文

  再则,所谓四种阶位之人分别指:一、非执有身见之众生境界。由於真如之性可以断除一切身见邪执,所以对有身见之人,而说真如为法身。

  有人问曰:为何针对此身见众生而说真如之名为法身呢?

  回答曰:一切执有身见的凡夫,执著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假合之身为实有自性,强横执著有我及我所有,从而产生人、法二种妄执,污染本心。只有断灭此人、法二种邪见妄执,才能达到胜美的法身境界。如果不信这点,怎么可能了达如来法身境呢?如果证契法身境界,则可断灭一切身见执著。尽管断除了身见执著,但法身境则恒常不灭,所以名法身境界为真身。凡夫所执境界虚妄不实,所以不能与法身境界相提并论,不能谓之为身,为了针对此执有身见的凡夫,而说真如名为法身。

  二、对於颠倒之人,而说真如名为如来。所谓颠倒之人,即指声闻、缘觉二乘之人。他们应修如来常、乐、我、净等法,而二乘人却以一切法无常为所观之境。为什么呢?因为二乘人所修行法是以一切法虚妄不实,故是无常为主,与如来所观真如常等之修为方法相反,故谓之为倒修。由於二乘人修倒方法,所以其不能修得如来之果境,常、乐、我、净等真如,非是二乘人所得之境。真如之境,与小乘人所修无常等法境截然不同大乘所谓真如,并非只限於涅槃果地之真如,而是说一切法的本性无非真如,从本性层面看,真俗不二。二乘人所谓真如,则是就破邪而显之真如,即出俗之真如,其并不了解一切法本性即是真如之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二乘人只观一切法无常,并以此为真如理境。这种观法只知破除无常是真如,而不了解涅槃果地之真如。所以,这种真如只在因地中有,在果地中无,是有成坏之真如,非究竟之真如。

  大乘菩萨所谓真如,则是离於虚妄现象,直观一切法真性而说。这样的真如无论在因地或果地没有根本差别,(只是在因地为烦恼所覆,在果地自然显现)只有成没有坏。所以周到乘人以断灭无常之法为真如,这是只有去除,而无来义。菩萨所说真如,则因果二地皆有,无论无常烦恼之法是否去除,一切法之本性皆是真如,没有差别,所以去来不异。舍除因地中的无常烦恼,证得寂静之果,此称为如去再进一层,能於烦恼无常法中见出本性之真如,此才名之为如来。所以,如来非二乘所能了达之境界,故对二乘之人而说有如来之名。

  三、对於散动心人,而说真如名为真谛。真如无增无减,所谓散动心人,是指刚开始修习大乘佛法,还不真正了解如来藏真义的人。此人分为二种:一为把空理解为一切法之断灭,认为一切法未断灭时,即名为有,若断灭尽,则名为空。二把指空理解为有一实法,认为应以修得此理为目的。这二种人都没有真正理解如来藏的真义,前一种人把如来藏误解为虚无,所以才生谬见。后一种人又把如来藏错解为实有,所以才生迷惑。如来藏的真正意义,如下面偈语所云:

  无一法可损,无一法可增。

  应见实如实,见实得解脱。

  由客尘故空,与法界相离。

  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

  如来之性,本来清净,一切烦恼客尘都是不真实的假有,所以无损於如来之性,此即谓之无一法可损。真如不记清净,其自始至终都具足无量功德,所以无有一法可增。正是因为真如无有一法可损,所以谓为空。正是因为其具足不可思惟的胜妙功德,所以又谓之不空。这样来看,真如亦空亦不空。为什么呢?因为真如已过离增与减二边,本无增减,如如不变。没有一法能损减真如,故谓之为空。又无一法可增加真如之功德,故谓之非空。如果能如此观照真如,这就叫做真实观,可以远离增、减二边。由於刚开始修行的菩萨尚不能对真如作如是观照,所以对於这种人才说真如为真实谛理。从初地至十地之间的菩萨,可以观照真如非空非不空之境,所以谓之非刚开始修行菩萨之境。

  四、对於十地菩萨而说真如名为涅槃。唯有佛才能证得涅槃之境,其他菩萨尚不能证得。如《胜鬘经》上说:世尊,由於证得涅槃,才能成就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获得无量不可思议的,究竟清净的诸佛功德。所以涅槃具足四种功德,与真如没有差别。

  原典

  复次,约四人者:一者非身见(注释:五见之一,指执身有实我、自性之邪见。)众生境界。由此真性,是邪执对治(注释:此指对治身见邪执。)故,为身见人,说名法身。

  问曰:云何对此人以真如法身?

  答曰:是诸凡夫色等诸阴无有此性(注释:此指自性。),强横执有我(注释:执我为实有,此为人执。我所有,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即执一切现象有实性,此为法执。)及有我所。由此人法二执,染污其心。身见灭处是甘露界(注释:即法身、涅槃境界,此界胜美,味甘如蜜,如以此名。),不能信乐何能通达如来法界?若见此界,身见执灭。虽复身见已除,未除此界恒尔,(注释:此数句义谓:若证法身极境,自可断除身见邪执。身见虽断灭,但法身境界常恒不灭,故谓之恒尔。)是故此界乃名真身。凡夫所执既非真实,故不俱在(注释:指凡夫所执境界不能与法身境界共存。),不得名身。为对如是身见凡夫,立名为身。

  二者对颠倒入说名如来。颠倒入者,谓二乘人(注释:即声闻、缘觉二乘。)。如来常住应修应行,而翻倒修无常(注释:此指二乘所修观法,以一切法虚妄不实,迁流无常为所观之境,从而速求出离,而不能了知一切法都具有如来性於其中,即真俗不二之理。)想等。何以故?此修(注释:指二乘倒修之法。)依於虚妄境起,故名倒修。乐、我、净等亦复如是,由倒行故,一切二乘不能进修得与如来道果相称(注释:此数句义谓:大乘如来所修正法,则以观涅槃常、乐、我、净为道果,故与小乘人修无常等苦法不同。若修小乘法,不能证得如来极果。)是故常等真如,非其境界。此真如者,不如无常等世间对治故(注释:此二句义谓:如来常、乐、我、净等境,与小乘人所修对治世间无常等法境不同。)。此真如非如中有,如无非如。亦如二乘如者,是非如中如,无非如中非如。(注释:此数句义谓:大乘如来所说之真如,并不只限於涅槃境界(果地)真如,而是说一切法的本性无非真如,从本性层面看,真俗不二。而二乘人所说之真如,则只是就破邪(非如中)而显说有真如,而不了解一切法本性皆是真如,即究竟真如之义。)云何如此?二乘之人约虚妄观无常等相,以为真如。此虚妄观,唯因中有,果地则无(注释:此二句义谓:二乘人只就因地中破邪显正而说有真如,即只知破除无常等法是真如,而不了解常、乐、我、净等果地真如。),是故此如或成或坏。因中则成,果地则坏。

  菩萨如者,离於虚妄,约真性以观真故。如此如於因果中二处无异故(注释:此数句义谓:大乘菩萨所观之境,则不仅就真而说果地有常等真如境,且观因地一切法皆本性真如,即真俗不二之理,故谓之二处无异。),唯成不坏。是故二乘人如逐其定灭(注释:指断除无常等法,故谓去,即去除妄法是真如境。)去而不来,菩萨如者,因果恒有,去来不异。舍因到果,故称如去(注释:此二句义谓:二乘所观之境,只是破妄显正,即舍因到果。故以云(去除妄法)为如来境,而不能进一层由正显妄不虚,本性是真如,即了达真俗不二极境,所以不能谓之如来。)。从果出用,故曰如来。是故如来非二乘境界,故对二乘立如来名。

  三名对散动心人,说名真谛。真如者,是无增减法。散动心人者,始行大乘菩萨。迷如来藏(注释:即指不了解如来藏真义。)有二种人:一者唯信灭除诸法,名之为空(注释:此二句义谓:以空等同於诸法断灭。其实,这种空是顽空,不是真空。大乘佛法所说空,是指一法因缘假合而有,没有自性,故名为空,并非指一切法灭后为空。)。一切诸法未分析时,是名为有。若分析竟,乃名为空。二者谓有实法(注释:指真实之法,即真如。),名之为空,我今应修应得。此二人者,迷如来藏。前则执无故迷,后人执有故迷。如来藏者,道理何相?如偈说言:

  无一法可损,无一法可增。

  应见实如实,见实得解脱。

  由客尘故空(注释:此句义谓:如来藏佛性就其为烦恼所障,不能证得而说其为空,并非指其根本不存在。),与法界相离。

  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

  如来性者,自清净故。能染客尘者,自性空故,故言无一法可损。(注释:此数句义谓:如来自性清净,尽管为客尘烦恼所覆不显,但并不为此所染污。又因为一切烦恼没有自性,不能染污真性,所以说没有一切可损。)真如者,与清净因不相离,过恒沙数等不舍智,不可思惟诸佛功德,恒相应故,故言无一法可增(注释:此数句谓:真如自始至终都具足无量功德,所以无一法可增。)。若法无(注释:指无一法可损。),因此无法观真如空。以馀法(注释:指无量不可思惟功德法。)有故,观如不空。故言真如亦空不空。何以故?以离增减二边故。无一法可损故是空,无一法可增故非空。若作是观,名真实观,故得远离增减二边。为始行菩萨不能得见此藏理故,为对此人,说真实谛。从初地至十地是其境界(注释:此句义谓:非空非不空,是从初地至十地菩萨所行境界。),观於此理行十地行,是故非关始行境界。

  四者对十地菩萨,说名涅槃。唯佛一人能得涅槃,馀诸菩萨不能至故。如《胜鬘经》说:世尊,由得涅槃故。世尊,成就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注释: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得一切、无量、不可思惟、究竟清净佛功德。是故涅槃四种功德无差别相。

  译文

  再则,所谓四种功德分别指一、一切功德。二、无量功德。三、不可思惟功德。四、究竟清净功德。由於证得涅槃之境,方能成就如来智慧,所以如来与涅槃没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佛,就没有涅槃之境,如果没有涅槃,就没有佛可成。

  解释曰:所谓一切功德,即是指大乘菩萨修习到第八不动地时,已无分别之心,没有烦恼,没有亦灭,可以自然成就佛道。因为此地菩萨已与圣道相应,所以诸佛如来的一切功德都能成就。二、所谓无量功德,是指大乘菩萨修习到第九善慧地,通过各种禅定之功,可以成就无上妙智与无量功德。三、所谓不可思惟功德,是指大乘菩萨修习到第十法云地,能证见、了解如来的一切秘法,因依於智慧,所以得以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四、所谓究竟清净功德,是指断除一切烦恼妄惑及其残馀习气,断除一切智慧的障碍,由此而能成就究竟清净的圆满功德,证得涅槃。由於具足这四种功德,所以唯佛能证得涅槃,其馀的人未能证得涅槃。

  如来之性对於上文所说四义、四名、四人、四功德来说,没有差别,故谓之具有无差别之德相。

  此论所显佛性之十种相状,是为了显了下面三种旨趣:一、为了显了佛性本来具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二、为了显了通过修习正法,可以证得佛性。三、为了显了证得佛性已后,具足无量无边的胜妙功德,获得究竟圆满的境界。所以造本论。

  原典

  复次,四功德者:一一切功德。二无量功德。三不可思惟功德。四究竟清净功德。由得涅槃,故成如来,是故如来与於涅槃无有差别。何以故?若离佛者,无得涅槃。若离涅槃,无得佛故。

  释曰:功德者,初一切功德,即是第八不动地位(注释:大乘菩萨修习十地中之第八地。)。无分别、无穿漏(注释:即无漏、无烦恼等。)、无中间(注释:即指无前后之变灭。)自然成,菩萨圣道恒相应故,诸佛如来无流界中一切功德皆得成就。二无量功德者,是第九善慧地位(注释:大乘菩萨修习十位中之第九地。此地成就力波罗蜜,断修习,具足十力,知何处人可度、不可度,善说法。)。无数禅定陀罗尼(注释:Dharani,译作能持、总持。指持善法不使散,遮恶法不使起之力用。)门海,能摄无量功德,智所依止故,无量功德皆得成就。三不可思惟功德,是第十法云地位(注释:大乘菩萨修习十位中之第十地。此地成就智波罗蜜,断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出生无边功德,如大云覆虚空,出清净之众水。)。一切如来秘密法藏,证见明了,智慧所依故,故不可思惟皆得成就。四究竟清净者,一切惑及习气,一切智障已灭尽故。由灭尽智障故,究竟清净,功德圆满,成就涅槃。与此四功德相摄不相离,故唯佛得涅槃,馀人未得。

  是故如来性於此四义、四名、四人、四德无有差别,故言无差别德。

  以是因缘,此自性等十相(注释:指此文所说佛性之十相。)为显三义:一显本有不可思议境界(注释:此句义谓:佛性本有不可思议境界,非假修习而有。)。二显依道理修修行可得(注释:此句义谓:佛性虽本有,但为烦恼所覆,但须通过修道方能显现。另,第二个[修]字,碛砂、金陵本无。)。三显得已能令无量功德圆满究竟。故造斯论。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性论 源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