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滅。以是義故,故知本來自性寂靜。
複次,立四名者:一由佛法不相離故,說名法身。二由性一切處如,故名如來。叁由無虛妄顛倒故,名真實谛。四由本來寂靜,故名般涅槃。是四義、四名於來性,無有差別,故說無差別相。
譯文
再則,所謂四種階位之人分別指:一、非執有身見之衆生境界。由於真如之性可以斷除一切身見邪執,所以對有身見之人,而說真如爲法身。
有人問曰:爲何針對此身見衆生而說真如之名爲法身呢?
回答曰:一切執有身見的凡夫,執著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假合之身爲實有自性,強橫執著有我及我所有,從而産生人、法二種妄執,汙染本心。只有斷滅此人、法二種邪見妄執,才能達到勝美的法身境界。如果不信這點,怎麼可能了達如來法身境呢?如果證契法身境界,則可斷滅一切身見執著。盡管斷除了身見執著,但法身境則恒常不滅,所以名法身境界爲真身。凡夫所執境界虛妄不實,所以不能與法身境界相提並論,不能謂之爲身,爲了針對此執有身見的凡夫,而說真如名爲法身。
二、對於顛倒之人,而說真如名爲如來。所謂顛倒之人,即指聲聞、緣覺二乘之人。他們應修如來常、樂、我、淨等法,而二乘人卻以一切法無常爲所觀之境。爲什麼呢?因爲二乘人所修行法是以一切法虛妄不實,故是無常爲主,與如來所觀真如常等之修爲方法相反,故謂之爲倒修。由於二乘人修倒方法,所以其不能修得如來之果境,常、樂、我、淨等真如,非是二乘人所得之境。真如之境,與小乘人所修無常等法境截然不同大乘所謂真如,並非只限於涅槃果地之真如,而是說一切法的本性無非真如,從本性層面看,真俗不二。二乘人所謂真如,則是就破邪而顯之真如,即出俗之真如,其並不了解一切法本性即是真如之理。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二乘人只觀一切法無常,並以此爲真如理境。這種觀法只知破除無常是真如,而不了解涅槃果地之真如。所以,這種真如只在因地中有,在果地中無,是有成壞之真如,非究竟之真如。
大乘菩薩所謂真如,則是離於虛妄現象,直觀一切法真性而說。這樣的真如無論在因地或果地沒有根本差別,(只是在因地爲煩惱所覆,在果地自然顯現)只有成沒有壞。所以周到乘人以斷滅無常之法爲真如,這是只有去除,而無來義。菩薩所說真如,則因果二地皆有,無論無常煩惱之法是否去除,一切法之本性皆是真如,沒有差別,所以去來不異。舍除因地中的無常煩惱,證得寂靜之果,此稱爲如去再進一層,能於煩惱無常法中見出本性之真如,此才名之爲如來。所以,如來非二乘所能了達之境界,故對二乘之人而說有如來之名。
叁、對於散動心人,而說真如名爲真谛。真如無增無減,所謂散動心人,是指剛開始修習大乘佛法,還不真正了解如來藏真義的人。此人分爲二種:一爲把空理解爲一切法之斷滅,認爲一切法未斷滅時,即名爲有,若斷滅盡,則名爲空。二把指空理解爲有一實法,認爲應以修得此理爲目的。這二種人都沒有真正理解如來藏的真義,前一種人把如來藏誤解爲虛無,所以才生謬見。後一種人又把如來藏錯解爲實有,所以才生迷惑。如來藏的真正意義,如下面偈語所雲:
無一法可損,無一法可增。
應見實如實,見實得解脫。
由客塵故空,與法界相離。
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
如來之性,本來清淨,一切煩惱客塵都是不真實的假有,所以無損於如來之性,此即謂之無一法可損。真如不記清淨,其自始至終都具足無量功德,所以無有一法可增。正是因爲真如無有一法可損,所以謂爲空。正是因爲其具足不可思惟的勝妙功德,所以又謂之不空。這樣來看,真如亦空亦不空。爲什麼呢?因爲真如已過離增與減二邊,本無增減,如如不變。沒有一法能損減真如,故謂之爲空。又無一法可增加真如之功德,故謂之非空。如果能如此觀照真如,這就叫做真實觀,可以遠離增、減二邊。由於剛開始修行的菩薩尚不能對真如作如是觀照,所以對於這種人才說真如爲真實谛理。從初地至十地之間的菩薩,可以觀照真如非空非不空之境,所以謂之非剛開始修行菩薩之境。
四、對於十地菩薩而說真如名爲涅槃。唯有佛才能證得涅槃之境,其他菩薩尚不能證得。如《勝鬘經》上說:世尊,由於證得涅槃,才能成就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獲得無量不可思議的,究竟清淨的諸佛功德。所以涅槃具足四種功德,與真如沒有差別。
原典
複次,約四人者:一者非身見(注釋:五見之一,指執身有實我、自性之邪見。)衆生境界。由此真性,是邪執對治(注釋:此指對治身見邪執。)故,爲身見人,說名法身。
問曰:雲何對此人以真如法身?
答曰:是諸凡夫色等諸陰無有此性(注釋:此指自性。),強橫執有我(注釋:執我爲實有,此爲人執。我所有,謂自身以外之物皆爲我所有。即執一切現象有實性,此爲法執。)及有我所。由此人法二執,染汙其心。身見滅處是甘露界(注釋:即法身、涅槃境界,此界勝美,味甘如蜜,如以此名。),不能信樂何能通達如來法界?若見此界,身見執滅。雖複身見已除,未除此界恒爾,(注釋:此數句義謂:若證法身極境,自可斷除身見邪執。身見雖斷滅,但法身境界常恒不滅,故謂之恒爾。)是故此界乃名真身。凡夫所執既非真實,故不俱在(注釋:指凡夫所執境界不能與法身境界共存。),不得名身。爲對如是身見凡夫,立名爲身。
二者對顛倒入說名如來。顛倒入者,謂二乘人(注釋:即聲聞、緣覺二乘。)。如來常住應修應行,而翻倒修無常(注釋:此指二乘所修觀法,以一切法虛妄不實,遷流無常爲所觀之境,從而速求出離,而不能了知一切法都具有如來性於其中,即真俗不二之理。)想等。何以故?此修(注釋:指二乘倒修之法。)依於虛妄境起,故名倒修。樂、我、淨等亦複如是,由倒行故,一切二乘不能進修得與如來道果相稱(注釋:此數句義謂:大乘如來所修正法,則以觀涅槃常、樂、我、淨爲道果,故與小乘人修無常等苦法不同。若修小乘法,不能證得如來極果。)是故常等真如,非其境界。此真如者,不如無常等世間對治故(注釋:此二句義謂:如來常、樂、我、淨等境,與小乘人所修對治世間無常等法境不同。)。此真如非如中有,如無非如。亦如二乘如者,是非如中如,無非如中非如。(注釋:此數句義謂:大乘如來所說之真如,並不只限於涅槃境界(果地)真如,而是說一切法的本性無非真如,從本性層面看,真俗不二。而二乘人所說之真如,則只是就破邪(非如中)而顯說有真如,而不了解一切法本性皆是真如,即究竟真如之義。)雲何如此?二乘之人約虛妄觀無常等相,以爲真如。此虛妄觀,唯因中有,果地則無(注釋:此二句義謂:二乘人只就因地中破邪顯正而說有真如,即只知破除無常等法是真如,而不了解常、樂、我、淨等果地真如。),是故此如或成或壞。因中則成,果地則壞。
菩薩如者,離於虛妄,約真性以觀真故。如此如於因果中二處無異故(注釋:此數句義謂:大乘菩薩所觀之境,則不僅就真而說果地有常等真如境,且觀因地一切法皆本性真如,即真俗不二之理,故謂之二處無異。),唯成不壞。是故二乘人如逐其定滅(注釋:指斷除無常等法,故謂去,即去除妄法是真如境。)去而不來,菩薩如者,因果恒有,去來不異。舍因到果,故稱如去(注釋:此二句義謂:二乘所觀之境,只是破妄顯正,即舍因到果。故以雲(去除妄法)爲如來境,而不能進一層由正顯妄不虛,本性是真如,即了達真俗不二極境,所以不能謂之如來。)。從果出用,故曰如來。是故如來非二乘境界,故對二乘立如來名。
叁名對散動心人,說名真谛。真如者,是無增減法。散動心人者,始行大乘菩薩。迷如來藏(注釋:即指不了解如來藏真義。)有二種人:一者唯信滅除諸法,名之爲空(注釋:此二句義謂:以空等同於諸法斷滅。其實,這種空是頑空,不是真空。大乘佛法所說空,是指一法因緣假合而有,沒有自性,故名爲空,並非指一切法滅後爲空。)。一切諸法未分析時,是名爲有。若分析竟,乃名爲空。二者謂有實法(注釋:指真實之法,即真如。),名之爲空,我今應修應得。此二人者,迷如來藏。前則執無故迷,後人執有故迷。如來藏者,道理何相?如偈說言:
無一法可損,無一法可增。
應見實如實,見實得解脫。
由客塵故空(注釋:此句義謂:如來藏佛性就其爲煩惱所障,不能證得而說其爲空,並非指其根本不存在。),與法界相離。
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
如來性者,自清淨故。能染客塵者,自性空故,故言無一法可損。(注釋:此數句義謂:如來自性清淨,盡管爲客塵煩惱所覆不顯,但並不爲此所染汙。又因爲一切煩惱沒有自性,不能染汙真性,所以說沒有一切可損。)真如者,與清淨因不相離,過恒沙數等不舍智,不可思惟諸佛功德,恒相應故,故言無一法可增(注釋:此數句謂:真如自始至終都具足無量功德,所以無一法可增。)。若法無(注釋:指無一法可損。),因此無法觀真如空。以馀法(注釋:指無量不可思惟功德法。)有故,觀如不空。故言真如亦空不空。何以故?以離增減二邊故。無一法可損故是空,無一法可增故非空。若作是觀,名真實觀,故得遠離增減二邊。爲始行菩薩不能得見此藏理故,爲對此人,說真實谛。從初地至十地是其境界(注釋:此句義謂:非空非不空,是從初地至十地菩薩所行境界。),觀於此理行十地行,是故非關始行境界。
四者對十地菩薩,說名涅槃。唯佛一人能得涅槃,馀諸菩薩不能至故。如《勝鬘經》說:世尊,由得涅槃故。世尊,成就如來阿羅诃叁藐叁佛陀(注釋: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指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得一切、無量、不可思惟、究竟清淨佛功德。是故涅槃四種功德無差別相。
譯文
再則,所謂四種功德分別指一、一切功德。二、無量功德。叁、不可思惟功德。四、究竟清淨功德。由於證得涅槃之境,方能成就如來智慧,所以如來與涅槃沒有差別。爲什麼呢?因爲如果沒有佛,就沒有涅槃之境,如果沒有涅槃,就沒有佛可成。
解釋曰:所謂一切功德,即是指大乘菩薩修習到第八不動地時,已無分別之心,沒有煩惱,沒有亦滅,可以自然成就佛道。因爲此地菩薩已與聖道相應,所以諸佛如來的一切功德都能成就。二、所謂無量功德,是指大乘菩薩修習到第九善慧地,通過各種禅定之功,可以成就無上妙智與無量功德。叁、所謂不可思惟功德,是指大乘菩薩修習到第十法雲地,能證見、了解如來的一切秘法,因依於智慧,所以得以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四、所謂究竟清淨功德,是指斷除一切煩惱妄惑及其殘馀習氣,斷除一切智慧的障礙,由此而能成就究竟清淨的圓滿功德,證得涅槃。由於具足這四種功德,所以唯佛能證得涅槃,其馀的人未能證得涅槃。
如來之性對於上文所說四義、四名、四人、四功德來說,沒有差別,故謂之具有無差別之德相。
此論所顯佛性之十種相狀,是爲了顯了下面叁種旨趣:一、爲了顯了佛性本來具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二、爲了顯了通過修習正法,可以證得佛性。叁、爲了顯了證得佛性已後,具足無量無邊的勝妙功德,獲得究竟圓滿的境界。所以造本論。
原典
複次,四功德者:一一切功德。二無量功德。叁不可思惟功德。四究竟清淨功德。由得涅槃,故成如來,是故如來與於涅槃無有差別。何以故?若離佛者,無得涅槃。若離涅槃,無得佛故。
釋曰:功德者,初一切功德,即是第八不動地位(注釋:大乘菩薩修習十地中之第八地。)。無分別、無穿漏(注釋:即無漏、無煩惱等。)、無中間(注釋:即指無前後之變滅。)自然成,菩薩聖道恒相應故,諸佛如來無流界中一切功德皆得成就。二無量功德者,是第九善慧地位(注釋:大乘菩薩修習十位中之第九地。此地成就力波羅蜜,斷修習,具足十力,知何處人可度、不可度,善說法。)。無數禅定陀羅尼(注釋:Dharani,譯作能持、總持。指持善法不使散,遮惡法不使起之力用。)門海,能攝無量功德,智所依止故,無量功德皆得成就。叁不可思惟功德,是第十法雲地位(注釋:大乘菩薩修習十位中之第十地。此地成就智波羅蜜,斷修惑,具足無邊功德,出生無邊功德,如大雲覆虛空,出清淨之衆水。)。一切如來秘密法藏,證見明了,智慧所依故,故不可思惟皆得成就。四究竟清淨者,一切惑及習氣,一切智障已滅盡故。由滅盡智障故,究竟清淨,功德圓滿,成就涅槃。與此四功德相攝不相離,故唯佛得涅槃,馀人未得。
是故如來性於此四義、四名、四人、四德無有差別,故言無差別德。
以是因緣,此自性等十相(注釋:指此文所說佛性之十相。)爲顯叁義:一顯本有不可思議境界(注釋:此句義謂:佛性本有不可思議境界,非假修習而有。)。二顯依道理修修行可得(注釋:此句義謂:佛性雖本有,但爲煩惱所覆,但須通過修道方能顯現。另,第二個[修]字,碛砂、金陵本無。)。叁顯得已能令無量功德圓滿究竟。故造斯論。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