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P9

  ..續本文上一頁,非始今有,過叁世法,是故名常。  

  譯文  

  有人問:佛陀說大乘諸經中,一向主張一切法皆因緣所生,本性是空,如雲、夢、幻。因爲佛性爲煩惱所障蔽,故以雲爲譬喻。因爲一切法皆不真實,故以夢爲譬喻。因爲一切五陰的果報皆由煩惱、業所起,故以虛幻爲譬喻。既然一切法性是空,又爲什麼要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呢?

  回答說:已如前所說過的,如來法身具足五種功德,可以除滅五種過失,所以說有佛性的存在。

  再則,上文所說九種煩惱譬喻,是爲了顯佛性的五種義蘊。此五義分別指一、佛性是真實的存在。二、通過修道之功可以證見佛性。叁、證見佛性後,可具有無邊無量的功德。四、佛性無初、不應、相應、殼。

  解釋曰:所謂無初,是說煩惱、業、果報的産生時間,極其久遠難測,所以說無初。所謂不應,是指煩惱等妄染之法不能染汙佛性,故謂之與佛法不相應。所謂相應,是指煩惱等染法是依真如法身而緣起所以說相應。所謂殼,是說此煩惱等妄法一旦緣起,又能障蔽法身真如,故謂之殼。

  五、佛性無初、相應、善性爲法。

  解釋曰:所謂無初,是指法身本來具足大智慧、大慈悲和大禅定等,並非修習而始有,故謂之無初。此法身具足各種勝妙善用,故說體用相應不二,這即所謂無初相應。所謂善性爲法,是指法身自性具有智慧、禅定、慈悲等善法,所以具有不變、威德、潤澤的功德;故以此名。這也就是佛性所具有六種無變異之相的初無前後變異之相。

  下面說其他五種無變之相。即二、無染淨變異相,此指法身不爲一切生死之法所染汙,故謂之無染。法身又非修習智慧始有,故謂之無淨。叁、無法變異,指法身本來無生,所以非假借修爲而有。非修爲而有,故其非是始有,所以沒有變異。四、無老變異,是指法身寂然不動,無所變異,故謂之無老。五、無依住變異,是說如果一法依住於他物而存在,則此法即有變異,法身不由他法而生,所以無依,其無所不在,故謂之無住。六、無滅變異,是指法身常住不滅,故以此名。這就是佛性六種無變異之相。

  此六相可歸結爲叁點:一、法身前後寂然不動,故說其無前後變異。二、法身無流,即指法身無染淨變化。叁、無爲,即指法身無生、住、異、滅四有爲相,所以無有變異。一切虛妄之法則有叁種變異:一、在因果輪回中展轉變異。二、通過修道所破除之變異。叁、念念生滅之變異。法身則遠離此叁種變異之法,因爲一、其前後寂然不動,故無因果輪回之變異。二、其無染淨變化,故非修道所破。叁、其非有爲生滅之法,故無念念生滅之變異。這些即名之爲佛性變亦異之相。

  原典

  問曰:佛說大乘諸經,一向皆言顯諸法空,如雲、夢、幻。煩惱能障故,以雲爲譬,一切諸業不真實故,以夢爲譬。一切五陰果報,煩惱、業所起故,故以幻爲譬。前說此經顯於此義,雲何更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注釋:此句義謂:既然說一切法沒有自性,虛假不真,又怎麼還能說一切衆生都有真實的佛性呢?)?

  答曰:已如初說五種功德除五過失,明有佛性,是故言有。

  複次,此九種譬(注釋:指上文九種煩惱譬。)爲顯佛性有五義應知。五義者:一真實有。二依方便(注釋:此指修道之功。)則可得見。叁得見已,功德無窮。四無初(注釋:此指無明煩惱産生無始久遠之時間。。)、不應(注釋:指煩惱等染法不能染汙法身,故謂之不應。)、相應、殼(注釋::指煩惱等染法雖不能染汙法身,卻是從法身真如所緣起,從這一角度而說其相應。此煩惱一旦從法身緣起,又能障蔽法身,故謂之殼。此爲典型之真如緣起論。)。

  釋曰:無初者,謂煩惱、業、報並皆無始,故言無初。不應者,由此叁(注釋:指煩惱、業、果報叁染法。)故,違逆法身,故言不應。相應者,由依法身得起此叁,故說相應。殼者,此叁能藏(注釋:此指障蔽之義。)法身,故名爲殼。

  五無初(注釋:此指法身本來具有大智慧、禅定和慈悲,並非始有,故謂之無初。)、相應(注釋:此指法身之體具足各種善用,如大智慧等,可以廣救衆生,此用與法身之體不能相離而獨有,故謂之相應。)、善性爲法(注釋:此指法身具有智慧、禅定、慈悲等善法,故謂之以善性爲法。)者。

  釋曰:無初者,以性得般若、大悲、禅定法身,並本有故,故言無初。體、用未曾相離,故言相應。是名無初相應。善性爲法者,法身自性無改,由般若故。性有威德,則禅定故。性能潤滑,由大悲故。故稱善性爲法,如是九譬,釋無前後際變異義竟。

  二無染淨變異者,法身不爲生死陰界(注釋:指五陰與十八界。五陰,即是色、受、想、行、識五法。十八界,分別指六根、六境、六識,總爲十八界。)入等所汙,故言無染。非智數所作,故言無淨(注釋:此二句義謂:法身本淨,並非假借智慧修習始淨,從這一角度而說其清淨。此無淨指無始淨。)。叁無法變異者,法身無生,故非起成(注釋:指通過起修習之功而成就。)。非起成故,非是始有,不論變異。四無老變異者,法身無動轉故,無所改異,故言無老。五無依住變異者,若法有依(注釋:指依賴他物而存在。)有住(注釋:指止住於他物之中。),即有變異。法身不由他故,無依無所的在,故言無住。六無滅變異者,法身常住,不可破壞,故言無滅變異。是名無變異,六種別義究竟。

  複次,合六爲叁者:一前後寂靜,謂無前後際異。二無流,即無染淨異。叁無爲,謂無四相(注釋:指一切有爲法所具有的生、住、異、滅四相。)生住滅等,故無有變異。是故一切妄想法有叁變異:一果報盡故變異(注釋:此句義謂:一切世間之法都是在因果輪回之展轉不窮,其果報斷盡即此法斷滅。)。二對治所破故變異(注釋:此句義謂:一切妄想之法可以通過修習正法所破,故謂之有變異。)。叁刹那念念滅故變異。法身不爾,離叁過失(注釋:指果報盡、對治所破、念念滅叁變異。)故:一前後寂靜故,無果報盡變異。二無流故,無對治破變異。叁非有爲法故,無念念壞變異。故名無變異。

  佛性無差別相

  譯文

  再則,應當了知佛性差別之義。所謂無差別,是指如來性已至極清淨位的相狀。如果簡略來說如來無差別境界,其中共有四種含義,由此四種含義而分別立以四種名稱。又分別從四種階位的人,來顯現佛性四種德相。所謂四種含義分別指一、一切佛法自始至終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勝妙功德。二、佛性遍及一切衆生心中,無有差別。叁、佛法非妄想顛倒之法。四、佛性本來寂靜。

  解釋說:所謂一切佛法自始至終都具足不可思議的功德,正如《勝鬘經》中所說:世尊,所謂如來藏不空,是指如來藏永遠不相離、不舍智、不可思惟的諸佛功德,所以謂之不空。不空,即表明佛具足一切功德。所謂佛性遍一切處,沒有差別,是說一切諸法因緣而生,沒有自性。如《無上依經》中所說:一切衆生,雖有五陰、十八界、十二入障自本性,從而無始以來流轉生死之中,但其本性則清淨無染,至明妙善。由於此義而說,佛性遍及一切染淨衆生心中,沒有差別。所謂非妄想顛倒。如《解節經》中所說:佛告訴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所謂如來之性,即是真實無妄之理。如來之性無論是如來出世人間或不出世人間,其本性恒常不變,所以不是虛妄之法。由於此經所說,故知佛性無妄想倒法,此即名爲真實之理。所謂佛性本來寂靜,如《文殊師利遍行經》中說:佛告訴文殊菩薩,諸佛如來本性即是涅槃,不生不滅。由於此義,故知佛性本來寂靜。

  再則,所謂四種名稱分別指一、由佛法始終具足不可思議之義,而說名爲法身。二、由佛性遍一切處,沒有差別,而說名爲如來。叁、由無虛妄顛倒之法,而說名爲真實谛。四、由佛性本來寂靜,而說名爲涅槃。對於如來性而言,這四種含義,四種名稱雖側重不同,但並無根本差別,故謂之無差別相。

  原典

  佛性論(注釋:「佛性論」,金陵本無。)辯(注釋:「辯」,碛砂本無。)相分第四中(注釋:「第四中」,碛砂本無。)無差別品第十

  複次,無差別義應知。無差別者,此如來性已至極清淨位。若略說是無流界(注釋:指如來境界已沒有變滅之相,寂然恒常。)中,約如來性有四義,因此四義,故立四名(注釋:分別指法身、如來、真實谛、涅槃。)。約於四人(注釋:分別指身見衆生、二乘人、始行大乘菩薩、十地菩薩。)顯以四德(注釋:分別指佛法之一切功德、無量功德、不可思惟功德、究竟清淨功德。),四義者:一者,一切佛法前後不相離(注釋:此句義謂:佛法自始至終都具足不可思議的功德。)。二者,一切處皆如(注釋:此句義謂:佛性無論在染在淨,即在一切衆生中皆無差別,故謂之如。)。叁者,非妄想倒法。四者,本性寂靜。

  釋曰:一切佛法前後不相離者,如《勝鬘經》說:世尊,如來藏不空,過恒沙數等不相離,不舍智、不可思惟諸佛功德。故知如來藏由如來功德故不空。不空者,即明佛具足一切功德故。此性一切處皆如者,一切諸法無自性故。如《無上依經》說:一切衆生有陰、界(注釋:五陰與十八界之總稱,此指染未證道之衆生。),入勝負(注釋:「負」,碛砂、金陵本均作「相」。勝相,即指在淨位衆生。)種類,內外所現,無始時節相續流轉,法然所得,至明妙善。(注釋:此數句義謂:一切衆生雖有在染與在淨,證道與非證道之不同,但其本性則無所變更,始終妙善,無有差別。)以是義故,故知一切處皆如。非妄想顛倒法者,如《解節經》中說: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如來性者,是真實谛(注釋:即真谛,指真實無妄之理。)。若如來(注釋:此即指如來性、佛性。)出世及不出世,性相常然,非虛妄法。由此經故,知無妄想倒法,名真實谛。本性寂靜者,如《文殊師利遍行經》說:佛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本性自般涅槃,不生…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性論 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