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P8

  ..續本文上一頁悲無邊。四、如意足無邊。五、無分別智無邊。六、常處禅定,無散亂之心。七、安樂清涼。八、行於世間,不爲八風所染汙。九、甘露寂靜,遠離生死。十、本性常存,無生無滅。

  一、所謂依因緣無邊而說常住之義,是指如來在無量久遠的時間以來,爲了修得正法,舍身棄財。由於正法無邊無際,無窮無盡,所以必須具足無量無邊的善因緣,才能感得正法之果。此果即是法、應、化叁身,故謂之具有常住之義。

  二、所謂依衆生無邊而說常住之義,是指一切菩薩發心時,必發四弘誓願和十大願。如果衆生不度盡,我願亦無盡。衆生度盡,我願乃盡。衆生既然無有窮盡,所以如來化身常來世間,教導衆生,其亦無有窮盡。

  叁、所謂依大悲無邊而說常住之義,是說如果菩薩大悲救世都可以常住世間,沒有限量。久住生死,不入涅槃。何況如來諸德圓滿,常有大悲救苦之心,其在世間,又豈有限量?所以謂之常住。

  四、所謂診如意足無邊而常住之義,是說世間通過修行四神足而得如意自在之人,尚能住世四十小劫。何況如來爲究竟大神足之人,其住世間億百千動,廣化衆生又有何難?所以謂之常住。

  五、所謂依無分別智無邊而說常住之義,是說如來已了脫對生死或涅槃的執著,與真理相契,不動不出,所以謂之常住。

  六、所謂依常處禅定,無散亂之心而說常住之義,是說世間修得禅定之人,尚能不爲水、火、刀、箭所傷,何況如來常處禅定,豈可壞滅?故謂之常住。

  七、所謂依安樂清淨而說常住之義,是說安樂即金剛定所生之心境,此定能斷除根本無明最後念無常之苦,因爲沒有苦,所以名爲安樂。如來已證得佛果,所以名爲清淨。其已得解脫輪回生死之苦,故謂之常住。

  八,所謂依行於世間,不爲八風所染而說常住之義,是說諸佛現身於世間救度衆生,但並不爲世間生死煩惱所染汙,沒有任何虛妄因緣,所以謂之常住。

  九、所謂依甘露寂靜,遠離生死而說常住之義,是說甘露能令人長生不死,金剛喻定能斷除根本無明最後念惑,證得佛果,恒常快樂。由於寂靜,才有寂靜。由于寂靜,才說遠離生死之法。由於遠離生死之法。才說其常住。

  十、所謂依本性無生無滅而說常住之義,是說法身本有,非修習始有,其常存不滅,橫叁世而不隨叁世生滅。爲什麼呢?因爲法身本性存在,並非現在才存在,且其將來也永在,所以謂之常住。

  原典

  複次,應身者,勢用廣大故。此身本有叁德:一大般若。二大禅定。叁大慈悲。大般若者,無分別聖智是其體相。大禅定者,無作意是其體相,已離出入意(注釋:此指出定與入定的意念分別。證得佛果後,無此出入分別,而是任運自在,行、住、坐、臥無非是禅。)故。大慈(注釋:「慈」,碛砂本無。)悲者,能拔能救是其體相。如衆生意令得圓滿,故須此叁:一爲法樂(注釋:對於欲樂而有法樂,指修習佛法所具之味樂。)。二爲六通(注釋:即六神通。)。叁爲拔濟(注釋:指拔濟衆生之苦。)。是故叁悲爲拔叁惡道(注釋:分別指衆生輪回六道中的地獄、餓鬼、畜生叁道。)苦,安置人天(注釋:即六道中的人、天二道。)。大定能顯六通,令生信樂。般若爲受法樂,能成熟解脫,是名應身。

  複次,化身者,大悲爲本,禅定爲變現,般若能令有五種能:一令生厭怖(注釋:指對於叁界內的生滅之法生厭怖之心。)。二令人聖道。叁令舍昔執(注釋:指各種虛妄執著。)。四令信樂大法。五令受大菩提記(注釋:指從佛受當來必定成佛之記別,又史受記。)。此叁大法(注釋:分別指大悲、禅定、般若。)在因地(注釋:相對果地而言,指衆生修道之位。)中熏修(注釋:又名熏修,指身、口、意所造之善惡行法,其氣分留於真如或阿賴耶識,如香之於衣。)如如,安立本願。由此本願(注釋:本指於因地所立之誓願,又指根本之誓願,即指菩薩廣大無量之誓願。)至道後(注釋:即證道之後。)時,隨於叁身能作利益衆生之事,是故出現五濁世(注釋:指住劫運中人,在壽二萬劫以後,而生有渾濁不淨之法五種。即:一、劫濁,指二萬年以後,有渾濁之法生起之時。二、見濁,指身見、邊見等見惑。叁、煩惱濁,指貪、瞋、癡等修惑之煩惱。四、衆生濁,爲見、煩惱二濁之結果,人間果報漸衰,苦多福少。五、命濁,爲見、煩惱二濁之結果,指壽命漸少。)中。  

  事有十四:一現本生事(注釋:此指佛陀過去世之行種種大悲之事。)。二現生兜率天(注釋:叁界中欲界之天處,爲釋迦如來爲菩薩時最後之處所,後下生人間而成佛。)。叁從天下處中陰(注釋:又名中有,指神識在肉體變滅後,還未投生之前,這一中間的識身。)。四入胎。五出胎。六學技(注釋:「技」,碛砂本作「伎」。)能。七童子遊戲(注釋:指釋迦如來童年時的生活。)。八出家。九苦行。十詣菩提樹(注釋:此指釋迦如來修苦行後,到菩提樹下禅坐思道。)。十一破魔軍(注釋:惡魔之軍兵。釋迦如來成道之時,第六天魔天率諸眷屬來妨成道,佛以神力悉降伏之。)。十二成佛。十叁轉*輪(注釋:指釋迦如來成道後,五十年間說法普度人天之相。)。十四般涅槃。此十四事現五濁世,至衆生盡。此十四事爲五因緣:一爲說無常、苦、無我、空(注釋:指一切世間之法沒有自性,故謂之性空。)、涅槃寂靜。由此正說音聲,能令衆生於叁有(注釋:叁界之異名,因叁界爲生死往來之境,有因有果,故謂之有。)中而生怖畏。二生怖畏已,令人二乘聖道。叁入聖道已,生究竟涅槃心。爲破如此增上慢心(注釋:指對於自己已得善法而起驕慢之心。)故,說大乘《法華》等(注釋:此謂《法華》等經。)真實法教,令諸衆生舍本所執,攝取慈悲、般若、方便。四攝已,於無上乘(注釋:即大乘異名,以喻其教法之至極。)中而成熟之。五成熟已,授其無上菩提道記(注釋:此句義謂:爲衆生授當來必定成佛之記別。)。是名化身事。

  複次,依此叁身,隨一一身各有一德。法身微細故,甚深是其德。應身威神具足故,廣大是其德。化身能濟度凡夫等諸衆生故,和善是其德。複次,此叁身者恒能生起世間利益等事,故說常住。常住者,依十種因緣,十者:一因緣無邊(注釋:此指要證得正果,必須具足無量無邊的善因緣。)。二衆生界無邊。叁大悲無邊。四如意足(注釋:又名神足,指通過修習禅定,使能如已意而飛行無礙,及自在轉變境界,化現人等之神力,故名如意。)無邊。五無分別智無邊。六恒在禅定無散。七安樂清涼。八行於世間,八法(注釋:此即指能扇動人心之八風,分別爲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不染。九甘露(注釋:梵語爲Amrta,異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此喻如來境界之勝美。)寂靜,遠離死魔。十本性法然(注釋:同法爾、自然之義。),無生無滅。

  一因緣無邊故常者,無量劫來,舍身命財,爲攝正法。正法既無邊際,無窮無盡,還以無窮之因感無窮果。果即叁身,故得是常。

  二衆生無邊故常者,初發心時,結四弘誓(注釋:即四弘誓願,爲諸佛之總願,一切菩薩發心時必發此願。其分別爲:一、衆生無邊誓願度,是緣苦谛而度無邊衆生之願。二、煩惱無盡誓願斷,是緣集谛而斷無盡煩惱之願。叁、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緣道谛而學而無量法門之願。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緣滅谛而成無量佛道之願。),起十無盡大願(注釋:指菩薩於初觀喜地所發十大之願。其分別爲:一、衆生界無盡。二、世間無盡。叁、虛空界無盡。四、法界無盡,即真如境界無盡。五、涅槃界無盡。六、佛出現界無盡,即佛出現說法度衆生無盡。七、如來智界無盡,即如來之智所照之境無盡。八、心所緣無盡。九、佛智所入境界無盡,即指佛智所證之境界無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無盡,世間轉,指能攝入前所謂衆生界、世間、虛空界。法轉,指展轉而攝入前所謂法界、涅槃界、佛出現界。智轉,指展轉而攝入前所謂如來智界、心所緣界、佛智所入境界。)。若衆生不可盡,我願無盡。衆生若盡,我願乃盡。衆生既其無盡,是故化身常在世間,教導衆生,無有窮盡。

  叁大(注釋:指如來法、應、化叁身。)悲無邊故常者,若諸菩薩分有大悲,尚能恒救衆生,心無齊限,久住生死不入涅槃,何況如來衆德圓滿,常在大悲,救拔恒恩,豈有邊際?是故言常。

  四四如意無邊故常者,世間有得四神足(注釋:即四如意足,指通過修習禅定而得四種如意之果。)者,尚能住壽四十小劫(注釋:劫,梵文爲Kalpa,指無法推算之遠大時間概念,其又能有大、中、小叁劫之分,分別用以指謂時間之長短。),何況如來爲大神足師,而當不能住壽自在億百千劫,廣化衆生?是故名常。

  五無分別慧無邊故常者,遠離生死、涅槃二執,一向與第一義谛相應,不動不出,故知是常。

  六恒在禅定故常者,世間有人得禅定者,尚能不爲水火燼溺,刀箭所傷,何況如來常在禅定而應可壞?是故名常。

  七安樂清涼故常者,安樂即是金剛心(注釋:即金剛喻定。),能除無明住地最後念無常苦,以無苦故,故名安樂。佛果顯成,故名清涼。是解脫道,故名爲常。

  八行於世間,八法不染故常者,佛身雖複在於道前生死相應,而不爲彼煩惱所染(注釋:此數句義謂:諸佛現身於世間救度衆生,世間雖有生死,但世間生死煩惱不能染汙諸佛應、化之身。),無妄想緣,故是常住。

  九甘露寂靜,遠離死魔故常者,甘露令人長仙不死,金剛之心能除無明最後念惑,故得佛果常樂。常樂故,寂靜。寂靜故,遠離死魔。離死魔故,是常住法。

  十性無生滅故是常者,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雖行叁世,非叁世法。(注釋:此數句義謂:法身是本有,故無過去;法身恒常不滅,故無現在、未來。所以法身雖行叁世,卻不隨叁世變滅。)何以故?此是本有…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性論 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