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P4

  ..續本文上一頁二句義謂:所謂深妙,是指各種大乘經教所說之理。)。二麤淺爲二乘人說法道理。複次,第一義谛(注釋:二谛之一,爲世俗谛之對稱。又雲真谛、聖義谛等。以名深妙之真理,此真理爲諸法中第一,故以此名。)爲安立菩薩甚深法藏(注釋:又名佛性藏,此指佛教經典之庫藏。),約真俗二谛,安立二乘十二部等種種法藏(注釋:又名十二部經,指佛經分爲十二種類之名。其分別爲:一、修多羅,指經典中直說法義之長行文。二、只夜,即頌,指應於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者。叁、伽陀,即諷頌,不依長行,直作偈頌之句。四、尼陀那,即因緣,指經中說見佛聞法因緣等。五、伊帝目多,即本事,指佛說弟子過去世因緣之經文。六、阇多伽,即本性,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七、阿浮陀達磨,即未曾有法,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八、阿波陀那,即譬喻,經中說譬喻之處。九、優婆提舍,即論議,以法理論議問答之文。十、優陀那,指佛無問自說之經文。十一、毗佛略,即方廣,說廣大方正之理的經文。十二、和伽羅,指於菩薩受成佛之記之經文。)。

  

  釋曰:一正得法身者,體是真如,民莘無物可爲譬者,故還取花中佛像(注釋:即蓮華化佛譬。)爲譬。二正說深妙法身者,以真如一味(注釋:指一切法從其自性來說,都同一真如,無有差別。)故,故取蜂家蜜爲譬。叁麤淺正說法身者,以顯真俗種種義味(注釋:即真、俗二谛之理。)故,故取糠中米爲譬。由此叁譬,顯諸佛正得法身、正說法身。是叁法身遍滿攝藏一切衆生界無馀(注釋:此數句義謂:一切衆生本性皆藏有如來法身,即可說如來法身遍滿一切衆生而無馀。叁法身,指正得法身、正說深妙法身和正說粗淺法身。)故,故經說:無一衆生出如來法身外者,如無一色出虛空外者故。

  次金墮不淨一譬,譬如如者,如如有叁義故,取金爲譬。一者性無變異。二者功德無窮。叁者清淨無二。自性亦如(注釋:此指如如不動,無變化之義。),無亦異故。功德亦如,無增減故。清淨亦如,無染汙故,故曰如如是真如。如在一切邪定聚(注釋:叁聚之一。指畢竟不能證悟之人。)及一闡提(注釋:指業障深厚,必定不能證佛果的人。)諸衆生中,本無差別。若至客塵滅後,說名如來藏。故說一切衆生爲如來藏,能藏如來不得顯現,爲顯此清淨無二故,佛說此經;文殊師利,諸佛已出離於我取根本(注釋:我取即我語取,指執著於由我見、我慢所說之法。我取根本,即指無明妄惑。),由此自性清淨,應一切衆生清淨。是自性清淨與衆生清淨無有二故(注釋:此二句義謂:衆生清淨,即是指衆生自性清淨無染,故與自性清淨之義沒有差別。),爲顯此如故說金寶譬。

  後五譬佛性者,佛性有二種:一者住自性性(注釋:叁佛性之一。指一切衆生本有之,爲自性而常住者,故名之。)。二者引出性(注釋:叁佛性之一。指依修行之功而使本有之佛性漸爲引出,故名之。)。諸佛叁身(注釋:分別指法、應、化叁身。)因此二性,故得成就。爲顯住自性故,說地中寶藏譬。此住自性佛性者有六種德,故如實藏。一者最難得。佛性亦爾,於無數時節起正勤心(注釋:即指四正勤。即:一、勤精斷除已生惡行。二、勤精使未生之惡不能更生。叁、勤精促成未生之善而令生。四、勤精增長已生之善知。一心精進,行此四法,名爲四正勤。),因福德、智慧滿足莊嚴,方始顯現故。譬如意寶藏,由勝因(注釋:殊勝善妙之因。)乃感。二者清淨無垢。由佛性與煩惱不相染故,是故譬如意實不爲不淨所汙。叁者威神無窮。明六神通(注釋:分別指一、身通,即變現不思議境界之通力。二、天眼通,即得色界天眼根,能照久無礙。叁、天耳通,即得色天耳根,聽聞無礙。四、他心通,即能知他有心念。五、宿命通,即知自己及六道衆生宿世之生涯而無礙。六、漏盡智證通,指已斷盡一切煩惱諸漏。成就此六通,限於叁乘之聖者。)等功德圓滿故,如意寶亦爾,隨意如辦,故說寶藏譬。四者能莊嚴一切世間功德善根,於一切處相稱可故。如意寶亦爾,能爲世間種種莊嚴具。五者最勝。於一切法中無與等(注釋:此指沒有一法可與佛性匹等。)故,亦如如意寶,物中最勝故,說寶藏爲譬。六者八種世法(注釋:此指生、住、異、滅、生生、住住、異異、滅滅,即四本相,四隨相,合之則有八相。以此八相遷流萬物,使一切現象皆常流不住。此句則謂,佛性不隨一切現象之變滅而變滅,而是常住不滅,故謂之無有變異。)中無有變異,爲十種常住(注釋:分別指七種常住果與叁種常。七種常住果,指:一、菩提。二、涅槃。叁、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羅識。六、空如來藏。七、大圓鏡智。叁種常指:一、本性常。二、不斷常。叁、相續常。此即分別指法、報、化叁佛身常住義。住自性佛性爲此十常之根本,故謂之爲十常住因。)因故。真實(注釋:「實」,碛砂本作「實」。)亦爾,雖燒打磨,不能改其自性,故取寶藏以譬住自性佛性。

  二者引出佛性,從初發意至金剛心(注釋:指菩薩之最後心,等覺之位,以觀心最爲明利,故名之。),此中佛性名爲引出。言引出者,凡有五位:一能出闡提位。二能出外道位。叁出聲聞位。四出獨覺(注釋:又稱緣覺,指獨自悟十二因緣而成道者。)位。五出菩薩無明住地(注釋:指菩薩尚有根本無明未斷,唯佛能斷,故名此。)位。此法身能破煩惱,其體顯現故,第六說庵羅樹芽爲譬。如彼樹芽能破皮肉,得出生爲大樹王故,說引出佛性如庵羅樹芽,能生大樹王故。爲約此兩因(注釋:指住自性佛性與引出佛性。)故,佛說叁身果。

  一者因住自性佛性,故說法身。法身有四種功德,是故第七說敗帛裏真金譬。四功德者:一自性有(注釋:指法身爲自性本有。),如金本有,非所造作。二清淨,如金本淨,塵垢不能染汙。叁爲一切功德所依處,如金能感(注釋:「感」,碛砂本作「成」。)種種貴物故。四平等所得,謂一切衆生並同應得,如金無的主(注釋:即歸主。)衆人共有,隨其功力修者即得,故說法身猶如真金。

  二者因引出佛性,故說應身。應身有四種功德,是故第八說如貧賤女人有轉輪王胎。四功德者:一依止(注釋:指依賴、止住於有力有德之處而不相續。),依止者,叁十七道品(注釋:又名叁十七品,叁十七分法。即指能證涅槃菩提之境的方法有叁十七種,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是所依止。二者正生,謂欲得應得(注釋:指欲知四聖谛理,而以無漏智爲因而了知之。),即是未知欲知根(注釋:叁無漏根之一,又名未知當知根,即見道之無漏智。是指見道位衆生,未曾見知苦、集、滅、道等四谛之境,自此因無漏智而能見知,故名此。)。叁者正住,謂正得,即是知根(注釋:叁無漏根一。又名已知根,指爲修道之無漏智,即是說爲斷修惑,數數修四谛觀之境。)。四正受用即知已根(注釋:叁無漏根之一。又名具知根,指無學聖人的無漏智。其是說無學聖人起盡知或無生智,則已知四谛之理,因有此自知之心,名爲具知。)。合此四義,名爲應身。如胎中轉輪王子亦有四義:一以宿業(注釋:指過去世的業。)爲依止。二未得王位欲得如初生。叁正得王位如住。四得已不失如受用。是故應身以胎中轉輪王爲譬。

  叁者因此出佛性複出化身,化身者有叁事:一有相,如水中月,以影相爲體故。二由功力,以宿願所作故。叁有始有終,故第九立摸中佛像爲譬。

  釋曰:叁義者:一有相貌,譬如月影,但似而不真實。化身亦爾,非實體故。二由人工造作者,譬化身宿願(注釋:指於過去世所發的願,此願起用時,必有功力,故又謂之願力。)所起。叁明有始有終者,譬化身隨緣變化,故能有始有終。

  譯文

  再則,可以分別以叁義來說明佛之法、應、化叁身。首先,以甚深之義表現法身。所謂甚深,是指其體微細難知,由於此義,法身具足五相和五種功德。所謂五相分別指:

  一、無爲相,即法身已了脫生、老、病、死等生滅有爲之相。

  二、無一異相,即指真如與俗不一不異。這種真俗不一不異又分爲二種,一從法理上說。二從人論。從法理的角度說不一不異,是說如果從一切真、俗的本性真谛來看,其都是同一佛性真如,沒有差別,故謂真俗不異。真俗本性雖一,但如果從俗谛的現象層面來看,則又不能說真與俗沒有區別,故不得謂是一。就好比白色的螺,螺體與螺色之間關系也是不一不二。如果說螺體與螺色相異,那麼當見到白色螺時,就不應說有螺的存在。(因爲所見唯色,而色與螺異,所以見色不能推知有螺的存在。)如果說螺體與螺色是一,那麼螺就不應該還有香、味、觸等其他屬性,而唯有一色。(但實際上,螺還有其他屬性存在,所以不能說螺體與色是一無別。)從人論真、俗不一不異,是指如果說真俗一無別,那麼凡夫之人見到俗也就理應可以了知真。如果凡夫能了知真,那就不能謂之凡夫應稱其爲聖人了。因爲凡夫不能由俗見真,所以說真與俗不一。如果說真與俗是異不同,那麼聖人就不能於俗中見真谛。如果不能於俗中見真,即是凡夫,不能謂之聖人。由於聖人能於俗中見真,所以又不得說真俗是異,而只能說真俗不一不異。

  叁、離一邊相,是指法身之相契合六種中道,遠離六種二邊之見。何爲六種二邊之見呢?一爲執可滅滅。二爲執可畏畏。叁爲執可執執。四爲執正與邪。五爲執有作無作。六爲執不生同生。

  一所謂執可滅滅。如有人說,一切諸法畢竟變滅,不得久住,這就名之爲執可滅之邊見,如果認爲一切諸法畢竟滅盡就是中觀理論所說的性空,這又是對滅的一種偏執。因此二種偏執會産生怖畏生死之心,爲了遠離此二種偏執,佛才說一切法皆因緣而生,自性不有,所以從自性上說也無所謂可滅。一切法自性雖無,但假有不失。就一…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性論 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